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丽 《黑龙江史志》2013,(17):129+131
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要的地位,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从先秦到近代聚讼纷纭。其中,孟子的人性善的论点是中国人性论史上最经典的论述之一,对中国人性论有着重大的影响,并成为儒家人性论上的正统。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而不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描述。由于重视参验的思想方式所决定,传统儒家无法用纯逻辑的方式论证人性,而试图用现实生活中人的善恶说明人性的善恶,于是,儒家的人性论便陷入了逻辑的悖论。性善论的意义在于它说明了“善从何来”,宋儒把道德善外化为天理,做出了绝对的道德承诺,但是却通过“禀气说”最终论证了人与人之间在本原意义上的不平等。等级结构——人治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3.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我在“人性论”三个字上加了引号,是为了表示这个概念和它通常所具有的意义有所不同。欧洲哲学史上的人性论,作为以人为“本体”而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例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有翻译为“人本学”的),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没有人可以给它做什么判决,戴什么帽子,因而不存在平反摘帽问题。  相似文献   

4.
出土资料所见的西周礼仪用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07,3(1):50-65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而最精礼学,他注《三礼》,使《三礼》之学历千百年之久,其学术影响力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礼学必读的重要注疏典籍,立言之德,泽被后学。郑玄《三礼注》的重要学术地位,历代均有学人对其进行研究。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和孔颖达《礼记正义》专疏解郑玄《三礼注》。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哲理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将“人性”范畴界定为人的自然性,但这种自然性不同于庄子的“自然性”,董仲舒把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也论证为人的自然本性。善恶等人伦观念作为一种莱布尼茨意义上的“预定和谐”先在性地包容于人性范畴中,而后又展现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因此,将董仲舒的人性论概括为“天赋善恶论”,似乎更符合其原意。重视人的自我创造性与自我超越性,是中国古代人性理论一大特点,而这一点又恰恰正是中西人性学说的会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籍中对男性之间的同性情欲有诸多记载。由于时代与地区不同,其称谓也异常多样,从"龙阳""断袖"到"男色""男风",不一而足。不同的称谓体现了一时一地之人对于同性情欲的不同理解与想象,进而形成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文本传世。清代内阁刑科题本中的相关档案则提供了研究男性之间情欲的另一种文本。在这类文本中,男性之间情欲的称谓则表述为"鸡奸",而"鸡奸"的主体与客体就是男性之间情欲的载体。在对一千余件相关刑科题本档案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认为清代男性之间情欲表现为三个特点:阶段性、流动性与兼容性。这三个特点是否具有某种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尚书·金縢》有一段话;“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伪孔安国《传》是“三兆既同吉,开龠见占兆书,乃亦并是吉.”陆德明《经典释文》:“龠……马(融)云:‘藏卜兆书管.”’孔颖达《疏》对《尚书·金縢》正文“启龠见书,乃并是吉”的解释是“占书在于藏内,启藏以龠,见其占书,亦与兆体,乃并是吉.”孔颖达《疏》对伪孔安国《传》“三兆……是吉”的解释是“郑玄云:‘龠,开藏之管也.’开兆书藏之室以管,乃复见三龟占书,亦合于是吉.王肃亦云:‘龠,开藏占兆书管也.’然则占兆别在于藏……略观三兆既已同吉,开藏以龠,见被占兆之书,乃亦并是吉……”  相似文献   

10.
一说起“管鲍之交”,都说鲍叔牙有伯乐之才,对管仲有知遇之恩。其实一切外在的言行,无非是内在性情的投射。鲍叔牙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管仲,举荐管仲,不仅是鲍叔牙有知人之才能,而且有着容人之雅量。  相似文献   

11.
唐初,太宗崇尚儒学,贞观五年想建造明堂。大儒孔颖达等上表陈述各种意见。由于都是从文献到文献,众说纷坛,无法互相说服。因而太宗之世,未能建成。高宗即位的第二年)──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七月,便诏令诸曹尚书及左右丞侍郎、太常国子监秘书官、宏文馆学士等共同详议明堂制度。郡臣都附庸汉儒,一部分提出以郑玄为代表的“五室”之说,另一部分提出以卢植、蔡邕为代表的“九室”之说,相互对立;还有另外进呈其他的明堂图样,不一而足。这次议论,仍然是“诸儒纷争,互有不同”,高宗“以九室之议,理有可依”,令孔官学士详定…  相似文献   

12.
赵逵夫 《古籍研究》2001,(4):10-14,129
《诗》三百余首,而两千多年来研究之作将近三千部。即如近十来年中,每年都有《诗经》的译注或研究之作数种问世,单篇论文及有关专著、笔记中论及者尚不在其内。当然,每一阶段中,也都有一、二总结性著作,集一个时代研究之大成。初治《诗经》者选此类书读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皆其选。  相似文献   

13.
<正>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大约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三是指亲家关系,《说文解字》释"婚"和"姻"说到:"婚,妇家也";"姻,婿家也"。《艺文  相似文献   

14.
八旗诗歌是指由旗籍诗人创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重性情群体趋向,即:重视自然性情,讲求性情之真,追求性情深厚.但整体重性情的特征并不能遮蔽各位作家性情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八旗诗人重性情特征既根植于群体的文化、群体性格,又是统治者大力提倡、借鉴先进的汉族文学传统与文学理论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重要学者提倡与高层推动功不可没.以八旗作家杨钟羲《雪桥诗话》为中心来探讨八旗诗歌重性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近代人批评儒家,老爱说儒家是封建礼教,以礼杀人或以理杀人,因而歌颂主张‘诗者,缘情而绮靡’的魏晋和‘大倡情教’的晚明,认为儒家就是压抑情(欲)的。这真是冤哉枉也!儒家最重情了,怎么会压抑情呢?礼是什么?就是‘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也’!"新书《有文化的文学课》里,学者龚鹏程如此说道。龚鹏程是当代的学问大家。他祖籍江西,1956年生于台北。"纵横三教,奔走南北"是他的自得之语,倒也是实情:《道教新论》《佛教与佛学》《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侠的精神文化史论》……称得上著作等身;"琴棋书画诗酒茶,医卜星象武道禅"样样精通,大有通贯中国文化之气象。他的工作履历更是不凡,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春秋时期丧祭设立庙主的制度,《春秋》三传各有所论,汉唐以来诸儒多以三传所言为一种统一的制度。但实际上《春秋》三传关于先秦立主制度的论述,各有其义,并不能混为一事。郑玄、孔颖达合三传所论为一,不能代表汉代《春秋》今文学家的本意,亦与春秋礼制的实际不尽相合。而《公羊传》《穀梁传》的立主之说则很可能是战国礼学家构建的整齐之制,一定程度上掺杂了后儒理想化、规范化的认知,其所论述的制度并不一定为先秦礼制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先秦诸子关注的重要议题。《左传》对于时人的人性学说也有记载。分析《左传》中的人性说,可知,时人所言之"人性"有两种意涵:一种指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人性,以欲望、情感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指人在天地间的理想属性。前一种人性,与礼有扦格之处;而后一种"人性"则与礼互为表里,无时不刻不顺从于礼。这两种人性说,均可在儒家人性论中找到端倪,一定程度上为儒家较为成熟的"人性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左传》中这两种人性说的产生,也说明人们对于礼的认识是促成人性论最终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吾少时之窗友,其性情相合、朝夕过从者,有数人焉。厥后虽劳燕分飞,而函札固往来未尝间断也。今日年事皆长,个性大显,或则对国学之钻研甚深,或则对科学之造诣独到,或具有政治之天才,或注意修身之素养,有对人慷慨热心自奉刻苦者,有性情和易从未见其怒言厉色者,要皆各有所长,而吾无事因之,常自愧其弗如,而又自幸其所友之不平常也。王君廷瑞性恬淡,勤学问、重道德,所谓注意修身之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儒书是子思学派的作品 ,心性与礼 ,是其讨论的重心之一。结合传世文献 ,可以钩稽出子思学派礼学思想的体系。人性得自天道 ,不仅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而且是人类最普遍的特性 ,所以治道必须基于人性。但性情只有合于“中” ,即无过、无不过 ,才合于天道。在物诱情出的过程中 ,心志影响性情的走向 ,每每使性情不能得其正。礼因人情而作 ,所以说“始者近情”。礼之用在于顺天道以化民气 ,用节文来齐一性情 ,使之归于正、达于中 ,使人性合于理性 ,即所谓“终者近义”。  相似文献   

20.
正一、性情中人雍正帝的房间挂着一幅写有"恩谕戒急"的四个大字。登基以来,每当处理政务,或召见大臣时,遇有不称意的事情,雍正帝胤禛总是强压怒火,尽量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毕竟父亲康熙帝多次对此提出诫勉:"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谕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知子莫若父,康熙的儿子们性情各异,禀赋不同,加之宫廷特殊氛围成长下,巨大的权力宫墙阻碍了亲情,以至于出现了"九子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