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一、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应定名为珑对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如孙守道、刘淑娟、朱乃诚等(1),其中以朱乃诚的专题研究最为全面。关于这些兽面玦形玉器的用途,朱乃诚根据三件发掘所得兽面玦形玉器在墓葬中的情况,作出如下两点推断:(1)兽面形式可能是具有避  相似文献   

2.
岷江中游地区是汉代四川最发达的地区,遗留下来的汉代遗存极多,尤其以崖墓引人注目。崖墓葬是汉晋时期四川颇具特色的一种葬制,崖墓本身是模仿地面居宅的,因此每一座崖墓都是一座建筑,其形制结构复杂,布局、结构、装饰不乏精美的作品。本从崖墓的结构、雕刻、附属设施等各方面考察其建筑特点及形象,同时也涉及到对明器建筑的论述,从而看出当时岷江中游地区建筑形制概貌。  相似文献   

3.
索德浩 《江汉考古》2008,(1):96-103
因为三峡大坝建设的契机,峡江地区汉晋时期墓葬大量发现,其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在全面搜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年峡江地区汉晋墓葬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蒲城店遗址汉代墓葬出土陶壶为主要考察对象,将其拆分为器盖、壶身主体、兽面铺首、圈足等多个实体分件,探讨各个分件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兽面铺首的三种制作方式等,复原出汉代陶壶的制作流程。汉代的随葬陶器已批量化生产,制作已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并形成了良好的买卖市场。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梳理了隋唐墓葬出土的帐构,据其在墓内的设置情况分为两套不同的系统,并辨析出隋唐墓葬中置于棺木一侧的帷帐,应为文献记载的"下帐",其是为墓主设置的礼仪空间,反映了汉晋以来在墓内设奠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1996年8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东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00余座。其中M20保存完好 ,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等。墓葬为竖穴土圹木椁墓 ,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以铜器和漆器为主 ,另有少量玉、石器。铜带钩和银带钩饰浮雕式兽面、猛禽等 ,制作精美 ,具有北方民族风格。铜灯的柄部有刻铭 ,为三晋之器。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 ,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州市杨家埠镇白龙山村清理了一批汉晋墓葬,其中出土的两面东汉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特殊,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随葬品的考察分析,广元宝轮院崖墓的时代至少应包括西晋、东晋和南朝三个阶段,并且时代问题的背后还反映了汉晋之际蜀地墓葬制度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墓葬发现和研究回顾二墓葬类别与形制三随葬品类型与组合四墓葬分期与年代推断五结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时期的战乱、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多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和交融,促成了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也在汉晋文化的基础上为隋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的考古学编年研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相似文献   

10.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11,(3):101-111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11.
韦正 《东南文化》2011,(2):109-114
韩国风纳土城出土了一批大型钱纹陶器,经过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些钱纹陶器可能与百济王室有关,其输入百济的时期可能在东吴中后期,西晋时期的可能性也存在,东晋时期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此风纳土城的始筑年代可追溯至中国东吴时期。  相似文献   

12.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并形成了严重的流民问题。流民的大量产生,以及流民势力的迅速发展,迫使两晋之际的统治设法解决流民问题。流民所引起的震动,使残破的西晋政权能够控制的力量更加弱小,从而加速了西晋政权的灭亡。北方流民的大量南下,使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迅速增强,从而为东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流民聚集而成的政治、军事性集团如京口集团等,是东晋政权的支撑性力量。东晋政权与流民的关系至为密切,而统治对于流民问题的处理方式与程度,亦直接地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变迁。  相似文献   

13.
1991年8月,河南省安阳县伦掌乡盂村(岳城水库南区“柏阳城” 战国遗址南1500米处)出土一古钱窖藏,计160余公斤8万余枚。我们征集到其中的20余公斤,现经初步整理报告如下。 一、出土概况 据发现人称,古钱原放在一灰陶缸内,距地表0.5米,在出土过程中陶缸被打碎,残存陶片上饰有花纹,无盖。出土时钱币多成串放置在一起,大小相混,锈蚀严重,有穿系痕迹,呈长条形盘放其中。据初步整理,该窖藏数量大,种类丰富,有较多的珍稀币种,是安阳地区近一时期发现较重要的古钱窖藏之一,实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二、钱币类别…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 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时 ,高句丽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 70多年。高句丽王被王莽政权贬为侯 ,说明其在西汉末为王国 ,东汉光武帝复其王号 ,也证实了高句丽在两汉时期的封国地位。随着高句丽的发展 ,东汉时期高句丽曾侵扰辽东、玄菟、乐浪等地 ,但这都属于边郡地方的冲突 ,高句丽作为边郡封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的盛行与夷夏之别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滕州第九中学画像石墓陶俑身上刻写"元康九年作"的铭文,报告者遂将该墓定为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经对该墓形制特点、画像石风格以及西晋人再利用汉代画像石或画像石墓的分析,认为该墓是东汉晚期画像石墓,被西晋人所利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敏 《史学月刊》2003,(5):21-28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起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东汉末年以来自然环境变迁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全球性寒冷干燥期的出现,我国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各游牧民族原有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于是纷纷南迁,起着西晋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夺取了政权。  相似文献   

18.
讨论一件古代艺术品价值的前提是对其时代、作者、风格和水平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本文认为章草《出师颂》艺术水平甚高,断非经生所书,以时代风格论亦非出自西晋索靖手笔。应是东晋至初唐之间一位受过二王书风洗礼的大书家的作品。证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米友仁“隋贤说”可以信从。在传世极罕的隋代法书中,它堪与智永千文比肩而无愧。  相似文献   

19.
伴随《论语》在儒家经典的地位的上升,以目录学为观察视角探析《论语》在众多的目录著作中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为一个固定类目,梳理《论语》类目在目录著作中的分合衍化,在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四个阶段后,由《论语》类目发展为"四书"类目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论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晋末年社会大崩溃引发了信仰危机,土族社会的精神“彼岸”随之倒塌,传统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最后依托。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东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清谈所洋溢的人关怀,使“永嘉南奔”中陷入绝望的精英阶层,感到生命的尊严和化的价值,振奋了低落的士气;另一方面,清谈创造了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使佛教哲学得以渗入中国思想化的深层,在儒家伦理与佛教轮回报应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中华民族终极关怀找到了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