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水江流域是贵州的主要林区之一。在林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较早地建立了山林租佃关系。从已收集到的租佃契约中,最早的订立于清乾隆45年(1780年),至新中国成立废除封建地主私有制为止,至少延续了170多年。山林租佃关系,是从农业租佃关系派生的。但两者产生的基础,却有一定的差异。农业租佃关系,系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  相似文献   

2.
小田 《近代史研究》2018,(1):124-137,161
对于租佃关系的性状,不同的生活群体有着不同的体验或认识。作为租佃关系的一方,生活于苏州东乡的佃农,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撕破平素温厚的面纱,对强横逼租的催甲发起攻击,衍为生存压力下的集合行为。在佃农看来,租佃关系的日常状态,无论是平素维持,还是一时变故,只是不同个性的地主及其代理人(催甲)与自身生活交往的一部分,而与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地主阶级的劳动占有关系不大;是为租佃关系的日常意识,或称模糊的阶级意识,它体现了日常世界的时空观和道义观。与佃农的日常意识不同,社会精英关于租佃关系的阶级意识源自对抽象社会结构的理性剖析;是为租佃关系的非日常认识。这样的认识难以改变佃农的生活选择及其日常逻辑,而后者也是实际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值得社会史学者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冀中定县租佃关系,为近代中国农村尤其是民国时期华北平原租佃问题提供了重要例证。总体而言,在中共革命之前,租佃关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地纯粹的出租地主很少,相应地,纯佃户也不多见。由此观之,传统看法以为农村土地关系主要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租佃关系,显属偏执之论。不过,如果因此转而认为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则是另一种极端之见。事实上,纯佃户较少并不意味着租佃关系所涉及的总体范围也较小,非纯粹的出租与租种户的比例相当之大,租佃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通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地租形态而言,无论是分成地租还是定额地租,地租率都没有明显的变动,即便考虑荒歉、折成、价格等因素,也不足以说明地租率会因之有明显的提高或下降,所谓地租过高或过低都不切合实际。至于主佃关系,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比较缓和,地主欺压佃户之事并不多见,但如果反将佃户说成是顽劣刁民也是极端的理解,无论对哪一方都不可妖魔化。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租佃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辉 《丝绸之路》2009,(12):49-51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许多租佃契约,其中数逾百件的土地租佃契约,是研究高昌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关键。租佃关系的发展是唐代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唐代的租佃关系对其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旧中国黄河流域各省的租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租佃关系是现代经济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与农民生活具有密切关系,而且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从来没有专文论列。本文试图对黄河流域各省的租佃关系和佃农的经济生活,进行初步研究,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在伪满时期的租佃关系一直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伪满洲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述评,并对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这一课题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出现的是“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分田劫假”和“与田户中分”之类的租佃关系。隋唐时期,无论在公私土地上,租佃关系均有所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怎样,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呢,还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呢?长期以...  相似文献   

8.
近代华北平原不属于租佃制度很发达的地区,尽管如此,或者不如说正因如此,这一地区的租佃关系应该加以充分重视。因为在中国古代地主制封建社会中,租佃关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这种关系到了近代是如何发展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减弱,在并不发达或者说已经...  相似文献   

9.
封建租佃关系和几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长期以来,这是一个薄弱环节。至于山东省的租佃关系,研究成果更少。本文试根据农村调查材料和一部分土地关系档案,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供参考,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跨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与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和自治区为邻,古时曾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土地占有关系及租佃关系也颇具地方特色。尤其是甘肃省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级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得解放前甘肃省的土地占有关系更为复杂。本文拟就这个北方内陆省份解放前的土地占有关系及租佃关系作一初步考察,希望学界师友指正。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现存的清代苏州鱼鳞册有些记录了业户、佃户的信息,佃户栏填写的内容分别为"自"、姓名、空白三类,学界对此理解分歧严重。有学者认为,业佃并录反映了官府对佃户产权的认可。"自"指底面分离、业主自有田面;佃户栏空白指底面合一、承租佃户经常更换;佃户栏标有姓名意指业佃分别拥有田底田面权。由此推论,清初江南底面分离现象普遍,地权极为分散,租佃关系不发达,不具有地主制经济的特征。其实,苏州的一些鱼鳞册也有不记录佃户的。业佃并录意指"一田二主"的认识缺乏充分依据,论证逻辑存在问题。对道光年间鱼鳞册地权流动的考察表明,业户、佃户共同记载的田块并不能体现出田面田的特点。这一时期,在城地主占有苏州城附近村庄一半以上的耕地,租佃关系发达,租佃关系变动频繁,同时,租佃期限长期化,显示出租佃关系相对固定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清代内务府皇庄是皇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在东北地区及长城内外设立大批的皇庄。皇庄作为清朝皇室的私产,建立时间早,经营时间长,经营管理完善,是皇室经济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皇庄的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对壮丁的剥削严重,由于壮丁的反抗、租佃关系的发展,皇庄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李三谋同志所著《明清财经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于,1990年5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凡四部分九章及一绪语和一附录,全书共29.1万字。正如书名所提示我们的,其内容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官田赋役、盐业经济、财政税收,商业税务等财政史方面的问题;也包括诸如租佃关系;一田三主,永佃权等明清经济史方面诸问题。财政史是经济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明清政府作为国库如何进行各项税收和财政收支的。这些问强,从整体来说,恰恰是研究经济史者所忽视的;而有关租佃关系方面等问题,长期以来虽然不断有人在研究,但它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新探》一书对前者的研究,起到了开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唐任伍一在中国历史上,自从领主土地所有制产生以来,土地部分地成为私有,与之同时,耕地租佃现象随之发生。在唐中叶以前,相当部分土地还是属于国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行限田、占田、玉田、均田等各种土地分配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各阶层成份的...  相似文献   

15.
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一史建云租佃制度贯穿于传统中国社会,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重要生产关系之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这一背景中的租佃制度是否有变化,有什么特点,对研究近代农村经济,特别是近代农村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王天奖河南农村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穷人身上两把刀,租子重,利钱高,夹在当中吃不消。”建国后40多年来,学者们对这“两把刀”中的前一把──封建租佃关系,研究和论述较为充分,但对于后一把──农村高利贷肆虐情况,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相似文献   

17.
抗战以后无锡农村租佃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不同的地区和田制之间,地租增减的趋势和租额升降的幅度并不均衡。地主阶层内部也出现较为剧烈的分化,当权派地主、兼营工商业的地主和一般中小地主的经济状况、各自对待地租收入和土地的重视程度以及与佃农的关系,不尽相同。1949年推行减租时,各阶层在复杂的租佃关系背景下,对减租的兴趣和要求不一。在无锡减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地方领导者一定程度上意识到无锡农村推行减租的复杂性,因而在一些具体措施上有所灵活变通,对当地租佃状况加以一定程度的承认和尊重,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富农的原则基本贯穿始终,体现了减租运动强烈的政治性。通过减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并使中共初步实现了发动组织群众的政治目标。但是各阶层和各地区之间,减租的经济与政治效果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影响,莒南县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在地权分配状况上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平原区地权集中,多大地主,租佃关系发达,多采取土地大块出租的方式,带有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富农大佃户居多,地主采取的剥削形式以地租剥削为主;低山丘陵区地权分散,多经营地主,租佃关系少,且多小块出租,自耕农占绝对优势,在剥削关系上也以雇工剥削为主。中共地方组织在贯彻中央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时,既要考虑当地特点,又要保证中央政策的执行,因此,不得不采取变通形式,针对平原区多大佃户的情况而采取“拔地”、针对低山丘陵区雇工经营发达的实际而采取“增资”,以及其他诸如“找工”、“借粮”、“找问题”、“开斗争会”等措施,使地主富农的地权及其他财富逐渐向贫雇农转移,使减租减息运动在客观上达到了土地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农牧交错与结构变迁: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与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结构主义方法对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的扩展与制度形成做了分析。分析表明 ,蒙地新制度发生的关键是集约化农业的推广 ,定居、游牧业、租佃关系、婚姻关系和行政制度等社会结构的变化 ,皆是集约化农业在一定阶段的共时性结构 ,即派生形式。新制度与源地社会结构相比较 ,体现了汉文化在传播中的刚性。另外 ,由于生态条件变异 ,一些制度出现了相对的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张艳 《近代史研究》2012,(1):150-15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术界对传统和当代中国乡村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总结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的经验,进一步加深和拓展该领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生产·消费·地权·租佃关系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