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与周代服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思玲 《史学月刊》2001,(5):139-140
《诗经》作为周代的诗歌总集,其中不少篇章涉及到周代服饰方面的内容,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内容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足够的重视。从《诗经》中的有关材料可以看出,周代服饰既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又是与那一时代的政治观念及审美意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被视为周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了解周代的服饰化,《诗经》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文选取了全球史的视角,从现存的史料典籍如《诗经》、《论语》、《周礼》中搜集出一些民众生活的记录,选取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如社、诗、乐、舞、宴、猎等社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了分析,同时与西方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比较。并在文中分析了周代的社会性质特别是礼乐制度对当时社会公共活动的影响,指出周代社会公共活动有深刻的农业社会文明印记。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诗论》“天保”是讨论“德”与分封制关系的新材料,《诗论》所言“顺颁惠”在周代的具体政治表现就是分封制度。从《天保》诗文和诗旨及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顺颁惠”情况,得见“顺颁惠”实为周人分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我国古代史上的各个工朝都有一套礼仪制度。传统礼仪最多而纷繁的是先秦时代。近十多年来也有一些著述从文化史、社会生活的视角去探讨先秦时代礼的起源、演变和作用,不少的研究成果令人深受教益和启发。近读常金仓先生的新作《周代礼俗研究》,...  相似文献   

5.
读张鹤泉同志的《周代郊天之祭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见《史学集刊》1990年第1期),颇受教益。但该文对于周代举行郊天礼的地点、时间与用牲的说法,我们不敢苟同。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见,与张鹤泉同志商榷。关于周代举行郊礼的地点《初探》认为周代郊祀“具有明确的地点”。《初探》说:“周代的郊祀一般是在周都城的南郊举行。在郊中,专门有为祭天而设的坛场。”并认为这“坛场”就是  相似文献   

6.
黄土塬上出真诗高文庆阳歌谣源远流长,远在我国周代,庆阳就产生了《豳风 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吟咏古豳先民生活、劳动和社会风貌的歌谣,或描述农夫劳作的苦乐,或抒发戍卒思乡的情怀,或歌颂周祖创业的功德……这些歌谣,后来都...  相似文献   

7.
试论周代庶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杨英引言关于周代庶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因为对周代庶人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对于周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认识,是跟周代社会形态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关于庶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试探《诗经》中的先秦车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春秋以前平民和贵族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只因其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而且也因其中有关周代社会生活的描写而成为研究周代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车和马是先秦最主要的路上交通运输工具,同时战车又是重要战争工具,因此《诗经》中有大量的篇章描写车、马以及车制和车战。据统计《诗经》305首诗中有80首涉及到车、马。从这80首诗的描写和叙述再结合其它先秦文献以及田野考古发现,可以对先秦车马器和车马制度有一个较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葛志毅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已于1992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对周代分封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解体过程予以全面系统的考述,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考证精当、论述深刻,较之已...  相似文献   

10.
周代和秦代是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朝代。周代历年八百,是中国所有王朝中时间最长的,周代留下了如《五经》、《论语》等重要的化典籍,产生了如周公、孔子、孟子等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可以说是我国化的奠基时期。秦代统一中国仅十五年,虽是统一王朝中时间最短的,但秦代却开创了我国专制主义统一国家的基本制度,并留下了一些至今仍有争议的历史疑案,成为后人瞩目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看周代祭祀时的饮酒者赵东玉《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至为明确地表述了祭祀在周代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大量文献材料,我们又知:祭祀的主要供品是食物与酒类,分别盛于青铜礼器的食器与酒器中。而考古学者又指出:"青铜礼器中除食器之外酒...  相似文献   

12.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孙作云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版,32开本,424页,定价1.90元。本书是孙先生的部分论文集,连附录共十五篇。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专谈《诗经》的;  相似文献   

14.
正周代宗法制度是周初创立的重要政治制度。高婧聪《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围绕宗法制度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及其对周代国家结构建构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冯盛国 《文博》2009,(1):59-63
周代社会当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周代社会的结构一致,周代礼仪也呈现出等级性的特征。通过对周代礼仪等级性元素的梳理,周代礼仪的本质特征-等级性特征就会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评介章严陕西师大历史系赵世超副教授的博士论文《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运用大量文献、考古和民族学新材料,从国野制度研究入手,通过剖析国与野的区别、国人与野人的状况,以及国野关系的演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  相似文献   

17.
读诗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殆及公子同归 《豳风·七月》:“春日载日,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最后两句,历来解说纷纭。自从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把这两句诗很不严格地意译为“姑娘们的心里有点惊惶,怕的是有公子哥儿们会把她们看上”。后来译注诗经者几乎全都作类似的理解。例  相似文献   

18.
在周代,鼎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表明身份等级的重器,鼎迁而国丧。故楚庄王欲侵中原先问周鼎,秦、齐亦为争周鼎而反目。因此,用鼎制度直接涉及到周代政治制度、礼仪制度,是一种颇为重要的制度,很值得研究。随着周代墓葬的发掘和彝器出土日益增多,探讨周代用鼎制度已提上日程。迄今为止,此题之专论已有数篇,其中以俞伟超先生和高明先生所写《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一文最早,材料最丰富,观点也最具代表性。该文将考古与文献结合,非常精辟地提出周代用鼎制度与五等爵制有密切关系。笔者十分同意。在同一文,俞、高两位先生还就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秦汉时期历史地理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为艰涩之学,荆楚地区处周代南土,相关传世文献稀少,考古材料庞杂,不易索解,善治之者不多。徐少华先生是这一领域少有的专家,继《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以下简称《南土》)之后,最近又推出新著《荆楚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20.
对等性是周代交聘礼中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古代发展政治实体、政权、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和平交往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宝贵的政治思想财富。其对等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交聘主体的对等性。《仪礼.聘礼》和周之《秩官》所载典型的交聘关系,其交聘主体是两个对等诸侯国及其国君。二是接待人员的对等性。如果聘国以卿、大夫、士组成使团,则主国亦设置与此级别一一相对应的接待官员组合以负责接待事宜。三是接待仪节的对等性。交聘礼仪中宾主双方在服饰、进退揖让和面向等具体仪节均一一对等均衡,贯穿于聘礼的全过程。对等性原则在周代产生并非偶然,一方面,周代分封制度所贯穿的等级秩序,为交往关系中等级性的敌体、对等关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实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礼"的辩证思维和"中"、"和"、"德"等理念与对称、平衡的文化意蕴则是聘礼中对等性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依据。周代交聘礼中的对等性原则不仅在日后汉唐时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继承、借鉴,而且与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对等性原则亦有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