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临时政府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针政策和措施。现将当时三区邮电通信情况,简要介绍于下: 一、伊塔阿三区邮电机构 伊塔阿三区邮电机构实行邮政、电信合设。1944年12月,三区临时政府在伊宁设立了邮电局。尔后,又在塔城、阿勒泰设立了  相似文献   

2.
象任何一场革命给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一样,1944年9月,随着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响起的反对国民党在新疆统治的隆隆炮火声,新疆三区的文化艺术也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其后伴随着革命的进程,文化汇入了民主运动的洪流,在历时五年的革命风云中,不仅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亦锻炼造就了一代杰出的民族文艺工作者,谱写了新疆新文艺发展的绚丽篇章。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位于抗战大后方的新疆的社会生活和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退的严峻局面,大片国主相继沦陷,全国人民同仇敌汽。动荡纷…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与新疆三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1月7日三区革命首先爆发于伊犁,至次年9月发展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蒋介石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采取各种不同手法对付之。本文从蒋介石这一视角对新疆三区革命进行研究,认为蒋介石以打、谈、抚的手法抵制新疆三区革命。  相似文献   

4.
1944年冬,新疆伊宁县发生了武装暴动,很快击溃驻新疆的国民党军队,席卷天山北路的三个专区——伊犁、塔城、阿尔泰,并在伊宁建立了政权。由于参加暴动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有些人甚至打出“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的旗号,企图分裂祖国。 蒋介石于1945年派宋子文、王世杰、蒋经国到莫斯科  相似文献   

5.
1949年,毛泽东请赛福鼎组织代表团参加新政协毛泽东与赛福鼎结识,缘于1949年新政协召开。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筹备召开新政协时,毛泽东决定,邀请新疆"三区"领导人参加新政协会议。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的考虑是:1944年9月,新疆"三区"在阿合买提江等领导下,通过  相似文献   

6.
阎东凯  张莉 《民国档案》2006,(3):105-112
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兴起了一次开发西北的热潮,由于抗战的爆发及东部地区国土的沦陷,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对于开发西北的呼声更加高涨。1942年新疆地方军阀盛世才在新疆易帜归附蒋介石政权后,为开发建设新疆,国民政府制定了向新疆大批移民的计划,并在1942—1944年付诸实施,在两年的时间里共移民约一万多人,安置于东起巴里坤西至玛纳斯一带的迪化行政区附近。1944年9月新疆爆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移民活动中断。虽然此次移民时间较短,人数也较少,但却是新疆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研究新疆近代的农业屯垦史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944年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人民,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组织游击队。1945年夏,在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民族军。1949年底,民族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第一节 游击队时期 (一)最初的游击队 伊犁地区,巩哈(今尼勒克)乌拉斯台游击队,成立于1944年8、9月间,开始是几个人,数月后,扩大为三个大队,近千人,  相似文献   

8.
金贺 《新疆钱币》2007,(1):38-39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支持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鼓舞下,1944年8月新疆省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群众,因不堪忍受盛世才、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残酷统治,爆发了大规模的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的武装斗争,并在三区建立了革命政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大型系列资料丛刊——《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新疆卷、蒙古卷将于1989年12月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其内容如下:一、《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马大正主编.收集了《伊江汇览》、《伊江集载》、《总统伊犁事宜》、《伊犁略志》、《清故伊犁将军文贞行状》,均系罕见抄本,是研究清代新疆地方史、民族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清代治理新疆和了解清代新疆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的珍贵史料.二、《新疆乡土志稿》,由马大正、黄国政、苏凤兰编校.本书除收集了1955年湖北省图书馆29  相似文献   

10.
去年有幸去伊犁,顺道参观了一下伊犁将军署,将军署习惯上称它为将军府。 伊犁将军是清代分辖特殊地区的十四将军之一。清代新疆初定,即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南北两路,以及巴尔喀什湖直到帕米尔等地的军政事务;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的参赞大臣,以及全疆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为适应国内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央决定将解放新疆的时间从原计划的1950年提前到1949年,为争取时间,选派我为中共中央联络员,从莫斯科直接赴新疆开展工作。为了建立党中央与新疆三区的联系,"力群电台"于8月15日开通,11月底中共新疆分局成立后电台撤销,发给中央的电报有150多份。我在伊犁接触了新疆三区的领导和骨干,在迪化接触了新疆的高层领导陶峙岳、鲍尔汉等人,通过各种途径对新疆地区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并及时向中央进行了汇报,为中央解决新疆问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西域江南     
<正>丝绸之路北线在天山经过一个美丽的地方——伊犁。伊犁地区三面环山,新疆最大的河流伊犁河从中穿过,青山绿水,森林茂密,素有"北国江南"之称。这片绿洲的形成是因为伊犁是新疆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水让这里的群山森林密布,绿草如茵。伊犁在历史上为乌孙国管辖,臣服于汉武帝后,汉武帝开始在伊犁河谷屯田,是在新疆历史上屯垦最早的地方。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  相似文献   

13.
裴杰生 《新疆地方志》2007,(1):51-54,57
清末,清朝政府废除军府制,在新疆建立行省,推行郡县制。新疆建省意义重大,但由于新、伊分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疆行省制度的统一性。民国初年,杨增新主政新疆,实现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行政统归新疆的局面。新疆行政的统一,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保持了新疆政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初期最艰难的岁月里,以新疆为主干道的"西北国际大通道"(阿拉木图―伊犁―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兰州),成为极为重要的抗战物资"补给线"。1944年6月初,新疆南部也开通了一条列城—叶城的运送援华物资的通道,2300多名中华儿女临危受命,依靠4500多匹马、500多峰骆驼,组成浩荡的"驮运大队",跋涉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之巅",转运盟国援华抗日的物资。本文钩沉了当年这段悲壮的历程,再现了少数民族为抗战而作出的巨大贡献。寒冷、饥饿、伤痛、死亡都没能阻挡他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乾隆朝对如何治理新疆没有成熟的方案,经历了从甘肃总督到伊犁将军的探索过程。乾隆二十四年(1759)初开始筹划甘肃总督管辖新疆,将安西提督、安西道移驻巴里坤、哈密,任命杨应琚为甘肃总督,确定甘肃总督的驻地,准备在伊犁、叶尔羌等地添设总兵、道员等文武官员。二十五年(1760)初,乾隆朝又否定了甘肃总督等地方文武官员治理新疆的计划,恢复陕甘总督建置,在新疆设伊犁将军。这一探索过程反映了乾隆朝君臣对新疆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位于新疆伊犁的赛里木湖,当地人叫三台海子,一大片平展如镜的湖水仿佛悬挂在伊犁大门前的一面镜子,吸引着无数游人。本文以新疆著名考古工作者穆舜英1961年的考古足迹为主线,对赛里木湖迷人的风光、伊犁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伊犁马的俊美身姿、乌孙人的墓地、兀立的石人等作了尽情的描绘,还对夏台古城、乌孙首府赤古城的位置等遗落在伊犁草原上的古代之谜作了探解。  相似文献   

17.
1912年1月7日爆发的伊犁起义,是整个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促进了新疆各地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在新疆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领导这次起义的是伊犁同盟会的负责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冯特民。  相似文献   

18.
《钦定新疆识略》是由清伊犁将军松筠主导纂修的一部新疆地方志。从徐松为戴罪之身、道光帝的权术、徐松为松筠幕宾三个方面对徐松为《钦定新疆识略》真实撰者这一学界公认的史实进行补证,并初步探讨了以徐松为代表的清代学人的著作权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20.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