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功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合成新一代抗疟药蒿甲醚在很多有关“五二三”的照片里,身材娇小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英,很难引人注意。然而,正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的重任——创造出了抗疟功效更好的蒿甲醚。关键时刻,小女子挑大梁2月13日,记者专程从北京赶往上海采访李英。当记者为因故迟到1小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的“蒌蒿” ,有人考证就是柳蒿。柳蒿为菊科植物 ,属蒿中的白蒿 ,略苦 ,味似柳 ,故名柳蒿。柳蒿有解毒作用 ,与河豚同煮 ,可消解河豚之毒。从苏轼的诗看 ,我国食用柳蒿的历史十分悠久 ,而且范围很广。可要说最会吃柳蒿的 ,当属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了。柳蒿芽达斡尔语“昆米勒”。清人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写齐齐哈尔一带特产时 ,说“野菜有柳蒿者 ,春日家家采食”。齐齐哈尔本是达斡尔族聚居的地方 ,其食俗受到达族人的影响极深 ,春天吃柳蒿芽 ,早已成为风气。我小的时候 ,经…  相似文献   

3.
古人早就知道芦蒿好吃。《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句子。苏东坡诗云:“初见萎蒿美,初见新芽赤”、他这里说的萎蒿即指芦蒿。美,在此是形容味之鲜美,而“新芽赤”正是芦蒿中常见品种之一的“红蒿”。南京人尤爱食芦蒿。民国时期,它位居市民口传“春蔬八鲜”之首。但大规模种植芦蒿,使之成为上市量最大的地产野菜,却还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芦蒿旺长时节,我来到本市芦蒿种植最集中的八卦洲乡。这里大棚刚刚掀去,主要靠根繁殖的芦蒿一簇簇连成片,长得密密匝匝的。一眼望去,蒿地里葱绿茸茸,如一床长毛绒的绿色…  相似文献   

4.
战国楚祭祷简“蒿之”、“百之”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参考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传世文献及民俗材料,证明战国楚祭祷简中的“蒿之”当是“焚蒿以祭”;“百之”当读为“柏之”,其义为“燃柏以祭”。  相似文献   

5.
那天,我正坐在餐桌前吃妈妈炒的芦蒿,蓦然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句中的“河豚欲上”竞让我想起了龙虾出洞的情景,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引向了那有趣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初,曾有过这样的对联:“泛三神山得点金术;炼五色石夺造化功。”“顽石通灵,造出琉璃世界;斯人不出,谁收破碎河山。”这是时人对鹿蒿玻璃厂的盛赞。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九八六年一期刊谢祥皓同志“《庄子·杂篇》旧注辨正”一文。读毕,觉文中颇有可议之处,兹特胪举数例,与作者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一、(?)、繁 《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殖。” 谢文云:《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曰:“白蒿。” 玉篇》、《尔雅·释草》邢呙疏亦云。可见“蘩”为香美可吃的野菜,此处“禾蘩以滋”即言其“禾”  相似文献   

8.
《蒿庵集》《蒿庵集》3卷,是明清之际的经学家张尔岐的一部诗文集,收文72篇,铭1篇,诗13首,词2首.全书约94000字.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诸生.父殁,取《诗·小雅·蓼莪》之义,号“蒿庵”以志痛.入清后弃举子业,绝意仕进.交遊多敦品笃学,不关心世  相似文献   

9.
德方鼎铭文中最难懂的一句话是“自蒿”,对此,郭沫若、马承源、白川静、唐兰四家都做过解释。本文认为,以往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该句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全篇铭文做了今译。  相似文献   

10.
夏虫 《旅游纵览》2017,(4):32-37
<正>在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在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生长着许多美丽的珍稀野生观赏植物,大名鼎鼎的绿绒蒿、报春、龙胆、杜鹃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每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时,这些美丽的花卉便竞相绽放,让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1.
“村里人都说我家是毒玛,可是我从来不知道毒酒的毒是什么样子,我们见过的毒,只是涂在毒箭上的过江龙和一枝蒿,他们也都用,这个毒性很大,羚牛中箭后,过5分钟就死了。哦,我们还见过毒蛇,人们被咬后也会被毒死。”格桑说。  相似文献   

12.
早春二月,蒌蒿就大量上市了.在湖北,蒌蒿是“古已有云”的乡土野菜,俗称藜蒿或泥蒿.《诗经·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其刈蒌.”“刈”就是割,“蒌”就是秋老了后的蒌蒿.所以民间有“二月蒌蒿三月草”的说法.必须吃时鲜,到三四月份老了就成草了.《诗经·采繁》又云:“于以采繁,于沼于池.于以用之,公侯之事.”“采繁”就是摘蒌蒿.在哪里摘呢?在沼泽里,在河滩边.摘了做什么用呢?给公  相似文献   

13.
苗族及其先民在汉文献称为“苗”由来已久。尧、舜、禹时称“三苗”、“有苗”、“苗民”,秦汉时称“蛮”,唐宋时直接称“苗”。这些称谓就词源学角度而论,究竟是自称还是他称?它们的本意是什么呢?现在苗族的自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凯里养蒿mhu33花垣腊乙坪  35 毕节大南山mo 43威宁石门坎 mau55花溪摆托mo55花溪甲定mho24紫云绞索ma 22福泉野鸡坡mjo31①苗族古歌中也多处提到苗族的自称。黔东南的《苗族史诗》中有:NgsxjangxDielHsongdjangxHmub。”意为“肉变成…  相似文献   

14.
<正>在老省城武昌的诸多方物中,历史上有四样时令菜蔬,承载了一方水土的乡愁情结。笔者记忆中的老辈人,常津津乐道:“司湖汗菜沙湖藕,洪山菜苔南湖蒿;四样方物有缘品,不枉武昌走一遭。”司湖汗菜“司湖”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司湖遗址,就在今天的武昌廉政公园至中华路小学一带,东起解放路,西到都府堤。1950年代司湖改造成公园后,司湖水面随即消失了。  相似文献   

15.
积雨云——喇叭吹响蘑菇丛生 “这个野花叫‘Biu·Biu’,小时候经常玩,”藏族小伙尕玛对我说,“你看,把它揪下来可以当喇叭吹。”话音未落,那朵野花已经被尕玛叼在嘴里,用力吹响——名副其实的“Biu·Biu”,那声音不像喇叭一般嘹亮,而是沉闷干涩的响动。一朵路边的野花,先端如盘,末尾细长似管子——以植物学的视角看来,那是一种名叫“管花马先蒿”的植物,青藏高原常见的野花——不嘹亮的喇叭声吹响之后.藏族小伙抬起头望向天边,目光茫远。“小时候的玩具?”我问尕玛道,“就当喇叭吹吗?”“我阿爸不许我吹,我就偷偷吹,”尕玛回忆起往昔,脸上带着略显得意的神色,“这个,吹完以后会下雨的。阿爸说这个喇叭能把雨叫过来。”  相似文献   

16.
<正>在嫩江流域两岸生长着一种植物,叫柳蒿芽儿,达斡尔族人把它叫做"苦木勒",每年春天,当草儿在风沙的吹打中破土而出的时候,柳蒿芽儿也像是被召唤着醒来,在春风春雨中拔节似的疯长。柳蒿芽儿并不开花,只是绿茵茵的,当长到两寸来长的时候,达族人就把它采回来,做成鲫鱼汤,就着稷子米饭吃;过了这个季节,达族人又把没有吃完的柳蒿芽放在冰箱里速冻起来,逢年过节当成家珍一样地拿出来吃;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也会拿出来款待客人,在他们看来,柳蒿芽儿无疑是上等的佳宴食品。  相似文献   

17.
三江红莲     
《山茶》2009,(8):40-40
三江源地区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植物王国。其中被当地藏民称为“红莲花”的红花绿绒蒿就是三江植物王国里的一株奇葩。红花绿绒蒿富含的各类亚麻酸酯类、亚油酸酯类化合物均具有防止血脂沉积,抑制血小板集聚的作用,可以作为抗血栓剂。这些酯类经人体分解生成亚麻酸、亚油酸可促进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脂类,胆固醇类在血管中运行,  相似文献   

18.
绿绒蒿是我在青海见到的花朵最大、色彩最艳丽,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野花,是离天最近的野花. 在海拔高度掌控春天色彩的高原,绿色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登高,花开也同样从低海拔向高海拔递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青海高原,野花的开放不是春天,而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  相似文献   

19.
垫江县汪家乡水口村四组一处石崖壁上,有一块离地面1.5米,面积1平方米的长方形摩崖碑刻。此碑面积小巧,书刻技艺平常,碑文浅俗,但却很令人注目,为当地人所爱惜、珍重,称它为“警言碑”。碑文是一首五言体民歌,通俗明白,全文八句四十字:“已亥六月初,斗米二两五。饥毙满山岗。妻嫁子被逐。食粥丐死绝。囫囹成罪徒。凿与后人看,勤耕苦积谷。”前两句记录了一个荒年史实。据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垫江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大旱,斗米钱二千。贫民采野蒿、掘白泥为丸  相似文献   

20.
远山深处     
正羊台山车过黑河,穿过板桥村,沿直河向北,戈壁便铺展得平畴无际。风中晃荡着稀稀落落枯寂的黄蒿,像要摇落戈壁冬日的苍茫。随着车子前行,一座突兀、孤立的砚台越来越大,随着距离越来越近,砚台渐变为一座突兀的山峰,屹立眼前,这就是羊台山,也有称其为“阳台山”的。茫茫戈壁迎见清晨第一缕阳光,又送走最后一缕灿灿晚霞,如此温暖的名字叫人舒服。有传说这是唐僧曾晾晒经卷的“凉经台”,也有传说苏武曾牧羊在此,人称“羊台山”,命名都似乎过于虚浮矫饰,没有切着山的脉搏肌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