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宁民间习俗比较多,其中"打神鼓"习俗由来已久。据江宁街道现年84岁的陈彬老人回忆,他10多岁时,也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江宁街道一带就盛行打神鼓的习俗,并有一本专门介绍打神鼓的书(现已失传)。每年春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为打神鼓的日子,此外的日子神鼓寄放在当地的土地庙里。正  相似文献   

2.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3.
鼓座、建鼓与战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中原文物》2006,(4):48-52
我国最早的鼓可以追溯到仰韶时期的陶鼓,是当时的一种乐器。龙山时代的鼍鼓形体硕大而且都出土于大型墓葬,已经具有礼乐器的功能。商周至汉代的鼓称建鼓,是宫廷祭祀等活动的重要专用乐器,仅有实力雄厚的王或诸侯才能使用青铜鼓座的建鼓。战鼓形态与建鼓相似,是击鼓使进的指挥乐器,为了适应战争的瞬息万变,其形体比建鼓小巧。  相似文献   

4.
鼓,是打击乐器中的一种膜振乐器。在各民族群众的喜庆活动、文娱和重大民俗节日集会活动中都离不开鼓。鼓,在各民族群众的古今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一、鼓的起源我国的造鼓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足鼓、雷鼓、路鼓、晋鼓、应鼓、朔鼓等十数种。南北朝初期出现了腰鼓、魏鼓、鼓。靴鼓即长柄摇鼓,俗称拨浪鼓。南北朝末期从西域传入一种羯鼓,到了唐代被玄宗李隆基推为八音之首,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以羯鼓领奏多协奏乐。随着时代的变迁,鼓的形状、质地、大小及装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如今…  相似文献   

5.
讶鼓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讶鼓谈曹燕柳“讶鼓”又写作“迓鼓”、“砑鼓”等,是宋代民间艺术中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之一。一、讶鼓的产生及其被禁李元昊自1038年称帝于西夏之后,连年寇边掠地,成为北宋王朝的主要边患。出生于江西德安的王韶,少年即怀报国壮志,几次深入边地查察边情,向宋神...  相似文献   

6.
楚宝、楚乐、楚天台○谭维四双虎座凤鸟悬鼓楚天台建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湖畔磨山六峰的第二峰峰顶,依山就势,层台累榭,层层内有厅堂外有大红檐柱回廊环绕,朱红的门窗镶嵌着镂刻精致的方格网式花纹,楼高36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楼顶立一展翅铜凤,...  相似文献   

7.
非洲鼓     
陈淀国 《旅游纵览》2012,(4):112-112
<正>到非洲旅游,从北部的突尼斯,到南端的博茨瓦纳;从西端的几内亚,到东边的坦桑尼亚,虽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也留下许多新奇感受,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无处不见的非洲鼓了。非洲人能歌善舞。凡有歌舞之处都少不了鼓。难怪鼓被誉为"音乐之王",成为非洲传统舞的灵魂。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听到鼓声,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起  相似文献   

8.
澎澎鼓是渔鼓的一种,广泛流行于闽、浙边界讲闽南语地区,距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据查,清末年间,一种叫“莲花落”的民间曲艺形式,流传到福建的福鼎、霞浦、寿宁和浙江的平阳(含今浙江苍南县)、泰顺等地。这一曲种逐渐与福鼎、平阳的闽南语民间音乐、歌谣相结合,形成现今用闽南语演唱的澎澎鼓。  相似文献   

9.
陈春 《江汉考古》2006,(4):55-57,45
随县曾侯乙墓以及为数不少的战国楚墓都同墓随葬有1件以上的鼓乐器。根据传世文献有关大鼓配鼙鼓的记载和楚墓出土遣策中鼙鼓的记录,曾侯乙墓中室的建鼓与扁鼓、有柄鼓,东室的悬鼓与鹿鼓,可能都属大鼓配鼙鼓的关系;楚乐制一般使用大鼓、鼙鼓各1件,且不同等级的贵族,大鼓与鼙鼓组合的配器有差异,鼙鼓主要用来引导、应和大鼓。  相似文献   

10.
乾隆鹿角椅     
提起鹿角,一般都知道它是一种名贵的药材,性温补,可强身壮体。然而在清代,它还曾被朝廷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具装饰材料,制成造型奇特的鹿角椅,供皇家陈设使用。清代很早就开始制作鹿角椅了,从乾隆帝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所作的一首咏鹿角椅诗中得知,盛京曾珍藏清太宗皇太极时的鹿角椅,避暑山庄曾珍藏康熙帝时的鹿角椅。清末,由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劫掠、破坏,清宫旧藏的鹿角椅大部失存,仅故宫博物院还保留乾隆朝的几件,现介绍如  相似文献   

11.
虎座鸟架鼓     
《文史月刊》2014,(2):F0003-F0003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 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呜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萨满教是广大北方地区众多民族曾广泛信奉的原始宗教。其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宗教、艺术、天文、医学、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北方文化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近年,我们在我国的民族文化调查中,多次见到满族、鄂伦春族珍藏的萨满神鼓。它不仅是萨满跳神祭祀必不可少的主要神器和珍贵的传世文物,而且其实际功能及象征意义透露出萨满教观念中的某些深层意识。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虎座鸟架鼓,最早是1957年3月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发现的①,由于此墓已遭到破坏,当时对这类鼓的全貌并不清楚,因而河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②,以及音乐界的同志③,曾就复原问题作过探讨。1963年在  相似文献   

14.
正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著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5.
鼓和钲是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是军事战争时的鸣器。先秦时期攻战时就是利用击鼓槌钲作为军事指挥号令,“击鼓则进,槌钲则退。”小巧精致的带饰──建鼓纹铜牌,就生动的再现了这一古代战争场面。它对研究古代军事装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俊  谢志强 《旅游》2007,(10):78-83
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区,这种相续了千年的古老仪式有不同的叫法,但不论是“吃牯节”、“鼓社祭”、“剽牛帝”等,均是苗族“江略”(一种鼓社联盟的血缘氏族)为单位,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重大祭祖活动,其中伴有“喊祖先”、“旋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序。极为神秘且带有血腥味的砍牯牛,为的是让牛的魂灵与魂归东方的先祖为件,而祭鼓,则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拜。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魂魄。因此,砍牛、祭鼓是最为隆重神圣的民族大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董睿  郜鹏飞 《中原文物》2023,(3):117-124
郑公大墓出土的一对立鹤方壶,底部两只支撑壶身和侧面焊接的卷尾龙,以及顶部展翅欲飞的立鹤,打破了盛酒容器所需要的稳重和礼器应具备的庄重性特点,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壶盖边缘的所谓“莲瓣”实际上是山纹的变体,壶身卷尾龙装饰和鸱鸮等纹饰均体现了其作为礼器的特征。以立鹤为核心的装饰具有长寿、吉祥、和平等象征,反映了春秋中期的郑国希望止戈兴仁、寿不可量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范常喜 《江汉考古》2024,(1):141-148
信阳楚墓出土的虎座鸟架鼓鼓架在遣策简中被记作“一灭盟之柜,躔土蝼,厀青黄之划”。“一灭盟之柜”当读作“一灭明之虡”,意为一座灭明凤鸟形的鼓架,此即虎座鸟架鼓鼓架的自名。“躔土蝼,厀青黄之划”是说鼓架中的灭明凤鸟脚踏螭虎,整个鼓架漆有青黄色彩绘。其中的“土蝼”即“地蝼”,在古书中指兼具龙虎二形的螭虎,在简文中指鼓架中双凤所踏伏虎形螭虎底座。  相似文献   

19.
"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这三绝,一年止则一遍。惟有钱塘江潮,一日两番",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之《乐小舍生觅偶》篇的一番引语,引出了关于"雷州换鼓"的考辨。笔者只想从渊源悠久的雷州鼓文化的内生变量的宏观把握上,以及因其流衍递嬗过程中对"雷州换鼓"的影响做微观的解读。一孔之见,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06,(1)
一、迎神(宋)廖鹏飞神之来兮何方?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俨若存兮孰幽香。鼓坎坎兮罗杯觞,奠桂酿兮与椒浆。岁岁祀民乐康,居正位兮福无疆。二、送神(宋)廖鹏飞神之往兮何所飘,葳蕤兮步容与。礼终献兮彻其俎,鹤驾骧兮云旗举。灵恍惚兮非一处,江之墩兮湄之屿。旗摇摇兮睇莫睹,稽首送兮拜而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