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封制的解体和各诸侯国力量的增强,春秋时期不仅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其社会信仰和宗教崇拜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和特点。春秋时人迷信鬼神,有相当浓厚的鬼神观念。这种情况给当时的社会生活以相当大的影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前辈专家虽然偶有所及,但系统探讨者尚少。本文拟作一些讨论,以求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
鬼神问题于先秦典籍中即已触及,延至汉代,鬼神观念大行其道,民间的种种习俗与信仰受其影响极深,因此,关于有神与无神的争论也沸沸扬扬,各种论说迭出不穷。同时,“事鬼神”的巫者亦应运而兴,他们的活动在社会上影响甚巨,这也是汉代特有的一种社会风习。  相似文献   

3.
透过《岭外代答》中的零散记载,以广西作为中心考察点,可以窥见宋代我国南方民族的鬼神观念比较盛行,从日常生活到宗教祭祀活动中都印下了浓重的鬼神观念的色彩,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自然物人物的鬼神化、鬼魂存在的想象、占卜和巫术的盛行等。  相似文献   

4.
胡雅丽 《江汉考古》2001,(4):49-55,29
二、人类鬼神人类鬼神即死人的灵魂。人类鬼神崇拜即人类灵魂崇拜。“灵魂不死”的观念,是人类鬼神崇拜的基础。基于万物有灵的思想,人类自原始社会起,就相信人与世上万物一样具有灵魂,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依附于人的身体,控制并支配着人的思维与行动,人死之后,灵魂与身体相分离,肉体消失了,灵魂依然存在,并能以某种形式对人产生影响。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存在人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距今五万年至二万五千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埋葬死者时,随葬有死者生前佩带的装饰品,并在遗体周围撒有红色粉末。这种行为,意味…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的“诅”及其社会影响晁福林在我国上古时代社会史的研究中,"诅"是很引人注目的一项。这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社会信仰与鬼神观念很有关系,并且对于某些社会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不揣浅陋,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专家指教。祷告于神灵,要某人...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11世纪初由党项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占据了今天中国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别与宋、辽及后继的金鼎足而立。西夏人在其立国的200年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的鬼神文化。 西夏人非常迷信鬼神,鬼神崇拜在西夏人的传统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鬼神是无所不在的。西夏人住的房子多用泥草盖成,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有权力住砖房。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西夏人总是把正屋留出来,供奉鬼神,人只能住在侧房。在西夏人的观念中,鬼和神是不同的。他们认为鬼是害人的。西夏人对各种鬼…  相似文献   

7.
邓全召 《神州》2014,(11):1-1
《尚书·尧典》是"诗言志"最早的文字记载,显现了春秋以远先民的诗歌创作观念,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诗言志"观念的最早孕育。  相似文献   

8.
新蔡楚简中记载了多项祭祷活动,其中若干祷辞记录十分珍贵,对于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祭祷习俗及信仰观念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藏秦代木牍《泰原有死者》是近年公布的一份珍贵出土资料,它以复生者口吻讲述了死人的好恶及地府冥界中的价值取向。对於研究秦代的婚俗、丧葬、祭祀、死後世界及鬼神观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着重分析了如下内容:死而复生者的身份认定及女子的婚姻归宿,死人的财富观念及黄圈的象徵含义,古人的魂魄观念及形“魄”拘闭地府的认知,鬼神亦须饮食的祭祀理念及後世道教的天厨、地厨观念,强调以故衣殓葬及其背後隐藏的薄葬用意,以揭示秦汉时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期望有助於理解这篇牍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燕国的疆域,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赤峰、彰武、梨树、新宾、桓仁一线及朝鲜的西北部地区。解放以来,在燕国疆域内,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铁制生产工具、金属货币、作坊遗址和城镇遗址,这对研究当时燕国的社会经济颇有价值。本文拟据这些考古材料,结合古文献,对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杨君 《敦煌学辑刊》2003,1(1):77-80
鬼自古以来就是邪恶、灾病的象征,而敦煌符箓中的某些内容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鬼为世人提供护佑,发挥正面作用。本以敦煌符箓材料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敦煌材料,对“善鬼护身”观念进行初步探讨,以求丰富中古民众鬼神观念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镇花祭、道飨祭和疫神祭是日本古代国家神祇祭祀体系中的与疫病有关的祭祀。本文主要是分析这三个祭祀中蕴含的与疫病有关的鬼神观念。镇花祭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神作祟"观念,道飨祭是一个混合了中日两种文化因素的祭祀,一方面其思想依据是鬼魅、特别是中国的疫鬼观念;另一方面,道飨祭对于鬼魅的态度并非中国式的暴力威胁,而依然采取日本原有对待神的恭敬态度。疫神祭中的"疫神"则是把中国的疫鬼改造为日本式的"神",纳入日本原有的神祇信仰的话语体系。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疫病祭祀的角度对三个祭祀进行整体把握,发现道飨祭和疫神祭的鬼神观念均来源于中国的"疫鬼",以及日本原有的"神"观念对中国的"疫鬼"观念的改造,从而形成国家的神道祭祀中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发展变化,记述了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和社会文化观念,也显现出其铜镜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特征。研究这些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和社会意识,提供了实物证据和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讨论的是战国时期一种纹饰中带有鸟、树及变形龙纹的铜镜,大多数人将其命名为"凤鸟纹镜"或"蟠螭菱纹镜",学界亦  相似文献   

14.
赵玲玲 《神州》2012,(5):168-168
分析农家流派在战国时期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人口、土地、赋税、战争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口的增加、土地的有限、赋税的沉重、战争的频繁,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使重视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的趋势,为农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袁文春 《史学集刊》2012,(4):107-113
朱熹是宋代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理学家,但科学思想却没有使他走向无神论道路,反而使他接受鬼神,并建构了鬼神理论。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断之为倒退落后,如果对朱熹"了解之同情",则能理解他建构鬼神理论之苦衷。四大因素迫使朱熹建构鬼神理论:一是现实中的"鬼神"现象必须得到解答;二是儒学典籍中的鬼神之事无法回避;三是必须应对佛道鬼神论的挑战;四是道统的合法性辩护。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至还今保存着鬼神崇拜,经过长期的傩坛仪式、口头传承,人们把想象和幻想加以整理,形成了独特的傩文化特征。湘西傩祭虽然反映的鬼神是虚幻的、超现实的,但它反映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生活,表达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感情,刻划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少数官员”并不信鬼神,更不敬鬼神。他们只是无聊,空虚。或许,他们以为鬼神的世界应该更无法可依,便去向鬼神寻租  相似文献   

18.
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投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河北省文管会在配合农田基本建设中,对平山三汲公社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达一万九千余件,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和兴趣,为研究中山国的历史、社会性质和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很  相似文献   

19.
"天"字在中山王器铭文中频繁出现,为探寻白狄中山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提供了殊为可贵的材料。铭文中反应了"天"赐忠臣的缘由、白狄中山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方式等。最后我们认为白狄中山的天命鬼神观念源于华夏文明的同化。  相似文献   

20.
宗法制的起源、发展和衍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上古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面貌。一般人的印象中,宗法制从春秋时代开始,就已经和礼乐制度文化等一样趋于崩溃瓦解,到了战国时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宗法制在战国时期是承西周春秋时期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