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2月,简阳县海螺乡万年村农民挖竹坑时挖得铜印一方,现存简阳县文化馆。铜印长6.5、宽6.3、厚0.6、矩形纽高4.5厘米。印面阳文篆书"道经师宝"(见图)。纽两侧刻阴文楷书,右为"正德三  相似文献   

2.
正铜印历史悠久,大致源于东周,盛于西汉,古亦称"金印"。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钮的形状变化较多,印文内容可分为官印、人名印、图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馆(原益都县博物馆)自1959年10月建馆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现择若干官印及有关佛教内容的印章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3.
1979年5月,玉林县蒲塘公社新忠大队金鸡坪(旧名金鸡营),出土了一颗南明铜印,印文为篆书"平东将军之印"六字(见图)。铜印长、宽均为10.4、厚1.5厘米,重1.5公斤。印背铸一虎形立状印柄。印背分别刻有"平东将军印"、"永历六年礼部造"  相似文献   

4.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政权颁发的"南郑县印","离八寺长官司印"和"潼川府经历司印"三方铜印,现在珍藏在四川省博物馆。这几方铜印的铸造时间都是大顺二年(1645)。 "南郑县印"一方。此印方形,厚1.4、边宽7.2厘米见方。印文篆书"南郑县印"四字,印背镌刻"礼部造,大顺二年正月  相似文献   

5.
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末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农民政权"管军万户府"铜印,1965年6月,河南省光山县向庄公社王店大队一位社员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据称此印为其祖父早年耕地发现,在家长期保存,因印柄全缺,不知何物,经人辨识,才知是一件铜印,故捐赠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6.
1969年8月,河南省沁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社员,在沁阳城东南角的城墙土中发现一颗铜印(图一)。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6.9、边厚1.6厘米,重725.5克。长方形钮。印文系八思巴文篆书体。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释文,自右而左相应的汉字为"莒州镇海  相似文献   

7.
1976年,蛟河县天岗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在农田中发现元代八思巴文铜印一方。铜印现藏吉林市博物馆。铜印正方形,每边长6、厚1.2厘米,中间略凸起。印钮高5.4、厚0.8—1.4、宽3—3.2厘米,呈板状梯形。印正面刻八思巴字篆书五行。印背右侧刻有与印文一致的汉字:"海西辽东道宜慰使司都元帅府照磨印";印背左侧刻"中书礼部造至正元年十月"(见图一、二)。  相似文献   

8.
1983年2月,澧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明"华阳王镇抚司"铜印一方(见图)。据云这方铜印原藏在县北11公里的萧家祠堂墙洞里。印呈正方形,边长6.2、厚0.9厘米。柱状纽,下方上圆,高8、径1.5至2厘米。重470克。印面铸阳文九叠篆"华阳王镇抚司之印"四行八字。印背右侧刻阴文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  相似文献   

9.
1999年6月,青海省大通县文管所依法征集到一方铜印。这方铜印是当地农民在宁张公路31公里路标附近的农田挖沙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的沙砾层中挖出的,铜印通体附着坚硬的水垢和铜锈。  相似文献   

10.
马颖 《文物世界》2014,(6):13-16
<正>内蒙古自治区曾经是蒙元帝国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蒙元时期的珍贵文物。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这一时期的两方铜印。印一,"监国公主"铜印,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乡。铜印底部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通钮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1400克。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共三行十四个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的正中有畏兀儿蒙古文两行,体式古朴,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于辨识(图一)。印背面有台阶一层,钮为长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平安县文物管理所在平安镇东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于该村村民孙明禄家征集到一枚铜印。据本人回忆,铜印于七十年代末在东村砖瓦厂内出土,此处原为一处汉代墓葬群,曾出土汉代陶器、铜器等文物,县文物管理所从部分群众中征集到陶灶、陶甑、陶罐、陶盒、铜印等文物10多件。  相似文献   

12.
自刘贺墓发掘以来,关于墓中出土器物,特别是"大刘记印"玉印研究,成果丰硕,然鲜有探讨"海"字铜印者。偶有略及,亦论之不详。从印文与形制上看,"海"字铜印正面朱文小篆一"海"字,字腔深峻,字口垂直,字底平净,符合汉铸印特征,却无从看出与马相关联信息;背面呈覆斗形,顶部有口形缺口,缺口沿边凹凸不平,为非自然损毁造就,无印纽,亦非烙马印"方形中空,可纳木柄",不具备先秦秦汉烙马印典型特征。从该印形制、印文与海昏侯刘贺实际境况推测,"海"字铜印印文"海"字当为"海昏"省称,属私印,或为刘贺于海昏侯国所铸用于行政文书管理之印信。又该铜印边线与北部正面、顶端三处呈非自然损毁状,或说明该印于墓主刘贺有非同寻常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元代的铜印     
甘肃省文物工作者在1967年征集到元代八思巴蒙古文铜印一方(见图),高6.4、宽6.4、厚1.5厘米,重640克。直钮已残。印背凿款三行:"中书右司都事所印"、"宣光二年五月日"、"中书礼部造",共二十个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民和县境曾出土二方铜印,现介绍于下。一 "陇西中部督邮印"(图一)1972年12月于中川土族乡清泉王家村出土。红铜质,方形。边长2.4、通高1.4厘  相似文献   

15.
甘肃康乐出土的古代铜印侯丕勋1987年,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曹家沟门村,出土古代铜印一方,同时出土的还有少量瓦片。这方铜印印面3.15×3.l厘米;印体薄厚不一,一角厚0.3、其对角厚0.2、另两角均厚0.25厘米;印有鼻钮,钮净高0.9、下宽1.1、...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0月,华蓥市高兴镇谭家桥村农民吴启全,在自己的屋宅前取土制砖时,距地表约1米深处发现古代铜印一方,现由华蓥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铜印为方形,上下边长为5.7厘米、左右边长为5.5厘米,通高3.2厘米,印纽高1.7、宽2.7、厚1.1厘米。印身厚1.5厘米。铜印重290克。印背右上角和左下角均刻阴文一“上”字,印文为“冯氏图书之记”六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7,(12)
1975年12月19日,丹阳县全州公社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的运动中,十里牌大队在岸头村南新开挖的全州河河道工地,在地下一米左右处,发现元末红巾军宋政权颁发的"管军万户府印"一方。该铜印为正方形,长,宽各为7.8厘米,印文六字"管军万户府印"为阳文篆书,印背右刻"龙凤二□(年)",左刻"十二月日造",印左侧刻"民字肆拾陆号",右侧刻"管军□□□□",其中"管军"二字隐约可辨,其余已锈蚀不可认(图一)。丹阳县出土的这方铜印,应是宋政权颁  相似文献   

18.
东晋六面铜印一九九四年四月中旬,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台区文管会考古工作者联合在南郊铁心桥镇发掘清理了一座古墓,出土大面铜印一枚。这座古墓位于宁丹公路西侧石子岗上,为前带短甬道、穿窿顶的平面呈"凸"字形的砖室墓,全长6.14米,墓室内高2.7米。虽然古墓...  相似文献   

19.
榆次市猫儿岭墓地发现的两枚战国铜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文物春秋》2005,(5):41-43,56
1998年榆次东外环猫儿岭战国墓M139中出土了两枚铜印,发掘简报对其作了初步考释。由于猫儿岭墓的的族属、国别历来分歧较多,对出土的铜印研究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宝贵材料。本文力图通过对印文的考释在这一方面做出客观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河南省宝丰县文化馆入藏了两方金代"都统"铜印。一、"都统所印"。出土于宝丰城北20公里汝河南岸的赵庄村。铜印正方形,边长6.2、通高4厘米,重575克,印面左右略呈弧形。印文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印"。长方形纽,上镌阴文"上"字。印背右刻"恒山公府天兴元年",左刻"造都统所印",均阴文楷书(图一)。"都统"为金代武官之名。按《金史·兵志》"大将府治之称号"条记载:"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都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