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十九路军与其他反蒋者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长期的拥蒋经历。由于个人关系纽带的先天欠缺,尽管十九路军与蒋介石有过长期的结合,但基础不牢固。随着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等时局的演化以及国民党派系纷争加剧,内有陈铭枢急剧转变,外有反蒋势力助推,在抗日、"剿共"问题上与蒋介石分歧日益突出,十九路军最终走上反蒋之路。  相似文献   

2.
姜天麟 《纵横》2013,(12):52-56
1933年11月20日,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推动下,驻守福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联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外界称之为“第三党”)等反蒋势力,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国民党决裂,同共产党合作,开展抗日反蒋运动。  相似文献   

3.
1933年11月,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左派李济深。以及由黄琪翔领导的“第三党”等各派力量,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等主张,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另举义旗。  相似文献   

4.
金以林 《民国档案》2007,8(1):117-125
自1927年宁汉分裂到1931年宁粤对峙的数年间,国民党内爆发了数次反蒋战争,陈铭枢都以自身实力鼎力拥护蒋介石,成为非蒋嫡系的地方实力派中独一无二的挺蒋劲旅。特别是在宁粤对峙期间,国民党内粤籍领袖几乎全部投入反蒋阵营,唯有陈铭枢率领的这支以粤人为主的第十九路军,公开支持蒋介石,助蒋稳定权力,立下汗马功劳。以往对陈铭枢的研究多集中在福建事变的反蒋活动,而缺少对此前陈氏政治活动的探讨,即使在他个人回忆录中对此也语焉不详。本文主要依靠档案文献,力图重现此段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茂清 《文史精华》2003,(8):4-12
发生在70年前的福建事变,是正当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因受蒋介石排斥并力主抗日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官兵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国改元换旗的兵变。他们以抗日反蒋为号召,欲联合其他反蒋力量及中共红军共同抵御外侮,在拒绝蒋介石逼诱之后毅然发动义举,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悲壮地失败。《福建事变痛史》一文讲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福建发生反蒋事变。面对这一重大变故,中共心态十分复杂,公开表态和实际做法也有相当距离。应该说,福建事变爆发后,中共内部对尽可能保住十九路军这一反蒋力量尚有共识,在军事上也给予了一定帮助。但在当时背景下,红军和十九路军的共同作战尚难实现,中共设想的战争计划是在江西趁国民党军之虚,以红军主力出击南昌一线,既围魏救赵,又扩大自己。这种一石数乌的计划,是当时中共顾虑多种因素、应对复杂形势的产物,体现着一个理论依赖颇强的年轻政党面对复杂形势的困惑与抉择。  相似文献   

7.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9·18”事变之后,又发动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1·28”事变。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抗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可是这支爱国的抗日军队,竟遭到蒋介石的仇视,被迫调到福建去“围剿”闽西苏维埃区。在闽西的连城、闽北的将乐、南平等地,不断被红军打败,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具有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影响下,厌恶内战的情结越来越深,要求抗日的情绪越来越高。于是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和第三党黄琪翔等,在福州密商决定反蒋起事。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了。这一天,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州  相似文献   

8.
陈支农 《百年潮》2005,(5):28-34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曾任第十九路军军长、总指挥,参与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及"福建事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震惊世界的长征。关于长征转移的时机选择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迄今未有定论,某些涉及这个问题的文章也语焉不详。 1934年初,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反蒋事变失败,中央苏区第五  相似文献   

10.
1931年,应粤方保障安全之请,蒋介石令十九路军调至京沪线,陈铭枢也从剿共将领成为中枢要员。自此猜忌、矛盾即在蒋与陈及十九路军之间蔓延。淞沪战事期间,由于抗战观念对立,特别是察觉陈铭枢的异志后,蒋即将陈铭枢与反叛孙中山的陈炯明划上等号,调十九路军赴闽成为必然。蒋介石档案及蒋介石日记印证了回忆录资料关于蒋调十九路军赴闽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些后者所缺失的细节。  相似文献   

11.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由于十九路军在军事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其迅速败亡。本文从十九路军与国民党军双方军事力量切入,进一步探讨十九路军败亡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宁都起义已经六十年了。1931年12月14日,驻扎在江西宁都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举行武装起义,获得了成功。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这是我党我军领导的一次著名武装起义。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热情,壮大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增强苏区军民胜利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王稼祥是这次起义的精心指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1月,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十九路军将领因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不满,并对其欲利用"剿共"为名而借刀杀人感到自身不保,更为红军共同抗日的主张所吸引,决定联共反蒋抗日。但是中共上海中央局遵从共产国际指示,拒绝与之接触。在十九路军派代表到中央苏区直接取得联系后,共产国际又强调谈判是瓦解和利用敌军的手段,不愿真心与之合作。在福建受到攻击时,又拒绝给予其援助,导致其迅速被消灭,而自己也失去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良机。  相似文献   

14.
读者之音     
许远航(山东读者):贵刊2021年1期《鲁迅与一·二八事变》一文提到,事变爆发时,在上海驻守的中国军队为十九路军.可否对十九路军这支抗日劲旅的战史及主要将领作一介绍? 本刊编辑部: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系粤军精华,首任师长为邓铿(支持孙中山,后遇刺身亡),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  相似文献   

15.
彭干青与别庭芳的一次交往吕向阳,弯河桩彭干青(1899-1982),字国桢,舞阳县太尉乡吴庄人,19l6年投入冯玉祥西北军,曾任第八骑兵旅旅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彭任冯部吉鸿昌二十六路军旅长。后升任二十六路三十军三十师副师长。1938年...  相似文献   

16.
补遗启事     
《文史博览》2006,(9):23-23
第十二号战犯翁文灏:回归大陆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曾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51年回国。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翁文灏原是一位爱国地质学家,因感于蒋介石知遇之恩而步入政坛,成为蒋的高级幕僚,直至行政院长之职。在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后,决定“弃暗投明”。1951年,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第一位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人士。1971年1月27日,翁文灏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17,(10)
正朱晦生是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陕西省朝邑县(已并入大荔县)国民党、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朱晦生离开家乡,到山东的国民党第三路军当兵。第三路军是韩复榘的队伍,抗战初期改编为第三集团军。朱晦生从士兵做起,而后是司务长、司书、军需主任。韩复榘被蒋介石处死后,孙桐萱任总司令。1938年秋季,第三集团  相似文献   

18.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是奠定十九路军历史地位的两大事件。这两大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得到了华侨的积极响应和热诚援助。本文分析华侨对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爱国义举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华侨对十九路军入闽后的“模范省”建设及在福建事变中的影响与作用。作者认为,华侨对十九路军爱国救国壮举的热情支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它作为中国革命重要推动力量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33年底福建事变前,两广与十九路军联系较密切,事变发生时,两广却站到了对立面,至十九路军被镇压后,两广则重新与参与事变的领导人建立关系。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盟友——政敌——盟友的循环。双方关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两广方面,尤其是陈济棠对十九路军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然而,更进一步看,这种亦敌亦友,非敌非友的关系,在国民党内部的争斗中又是具有相当典型性的。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史上,国民党内部历来存在着派系斗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又一次出现了激烈的派系倾轧。这使全国人民进一步看到,国民党政府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不可能使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一、起 因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影响下,驻扎在上海的第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联合发出通电:“暴日占我东三省,版图变色,国旅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杀人放火,浪人四出极世界卑劣凶暴之举动,无所不至。”“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