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倾向于将"不在场"的乌托邦"在场化",而以"绝对意识"为其价值核心的乌托邦,最大的负面作用是"真实的个人"的丧失。这一矛盾特性导致乌托邦在建构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消解。通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法国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法国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以他者的视角来阐述苏俄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向东 《黑龙江史志》2021,(1):47-48,64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的36年人生中,曾两次到过哈尔滨,和哈尔滨有着难解的情缘. 一、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 瞿秋白第一次到哈尔滨是1920年10月20 日.瞿秋白乘火车取道哈尔滨去莫斯科,他是以北平《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3.
1923年6月,从苏俄归国后的瞿秋白任《新青年》季刊的主编,着手筹备《新青年》的再次出版发行。这是瞿秋白主编的第一份党的刊物,至1926年终刊,《新青年》季刊刊载了大量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科学理论为目的文章,这些文章背后体现了瞿秋白新闻思想的雏形,是他日后创办党刊、党报的思想基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块珍贵的怀表这块不锈钢壳怀表(见照)是瞿秋白同志1920年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联采访时,苏联政府回赠给他的。当时,列宁、斯大林领导的年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下,经济十分困难,苏维埃政权号召捐献金银,瞿秋白为了...  相似文献   

5.
正瞿秋白第一次赴俄是在1920年10月以《晨报》和《时事新报》驻外记者的身份成行的,这次行程是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然而,此时的瞿秋白还只是个年仅21岁、没有任何从业经历的在校学生,以这种浅薄资历却被两报选中而委以重任,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推荐者是谁呢?对此,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几本瞿秋白传记有蒋百里推荐、孙九录推荐和俞颂华推荐等各种不同说法。笔者经过考证认为,真正起关键作  相似文献   

6.
<正>旧上海滩有条望平街,俗称报馆街,有十多家报馆先后扎营于此。1919年,不经意间冒出的小《晶报》,竟与执沪上报界牛耳的老《申报》分庭抗礼。老《申报》确实"老",创于1872年,至史量才接手,资  相似文献   

7.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8.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由于日本态度强硬,西方诸国最后商谈的结果竟然是:日本从德国手中接过对中国山东的控制权。4月30日,有一个人在北京接到了梁启超从巴黎发给他的电报,得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他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于5月l日写就《外交警报敬告闲人》的文章,并于当晚送到了《晨报》报馆。  相似文献   

9.
蜚声中外的新闻奇才、中国著名爱国记者赵敏恒(1904—1961),江苏省南京市人,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曾被回江宁探亲的《申报》大老板、著名报人史量才誉为"神童",还特许小敏恒在暑假赴上海参观这家著名报馆,并夸赞他"非池中之物",勉励有加。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6,(8)
正《国际歌》刚传入中国时有两种中文译本,但翻译的都不太理想。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开始着手重新翻译《国际歌》。重译《国际歌》的宗旨是要让翻译过来的歌词既准确又易唱。瞿秋白对照原文逐字逐句的推敲,在译到"国际",也就是"International"这个词时颇费踌躇,这个词对应的中文只有两个字,但是外文却是多个字母和音节。如果照例译成"国际"一词,配上原谱,那么"国际"这个词唱起来就拖得很长,不好唱,瞿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短暂辉煌的一生,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报人生涯。五四运动时,他因呼唤民主而编辑《新社会》,后又为《晨报》特派记者,前往莫斯科,并缘此而走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求索之路。回国后,他又为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很多报刊。他青春年华的精力、智慧和才气,都无私地奉献于此,这些报刊是他绚丽灿烂人生的最具典型的实证。  相似文献   

12.
正南社诗人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收,国民党元老,楚伧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所用的笔名),嗜酒如命,称他"酒鬼",大概不会太离谱。1916年,叶楚伧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并担任总编辑,报馆穷得要命,常常没有钱买纸张,有时候竟连员工们的工资也发不出。叶楚伧就把老婆的首饰送进当铺,借以维持报馆的  相似文献   

13.
秦摩亚 《炎黄春秋》2011,(12):77-80
《炎黄春秋》2011年第10期"争鸣录"栏目,发表了王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也谈瞿秋白为何没参加长征",作者主要观点是赞同王彬彬与陈铁健的观点,即"左倾领导者把瞿秋白等人留下,实际上是让他们听任命运摆布,说不好听的话就是借刀杀人"。该文的观点与王彬彬的观点如出一辙,王彬彬用了1.8万字来阐述他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们观点的代表。王龙的文章与王彬彬的也有不同之处,是他提出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为瞿秋白说情,如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吴亮平,他们都希望瞿秋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12,(7):93-94
今年第4期《五十年代初的上海报业转制:从民办到党管》一文所配发的照片,底部以文字说明:"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发行的各种报纸,其中有《文汇报》"。这幅照片中显示的报纸,除《文汇报》外,还有《华美晨报》《导报》等。《文汇报》《华美晨报》《导报》都是创刊于上海"孤岛"时期的报刊,《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1939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瞿秋白是最先形成对科学的系统认识,并积极为之宣传介绍的革命思想家之一。本文拟就此作一评述。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瞿秋白并非从一开始就正确把握了“科学”的内涵,形成了系统的科学观的。他斤斤于“文化立国”即是例证。只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及1920年他以北京《晨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去苏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形成  相似文献   

16.
采访重大历史事件的“神笔”文/岳岐图为俞颂华和瞿秋白、李仲武一起去苏俄采访时合影(中为俞颂华、左为李仲武、右为瞿秋白)俞颂华先生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进步记者、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7.
1899年,瞿秋白出生时,孙中山已经是著名的反清革命领袖,1923年底,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改组,瞿秋白以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译员的身分,参予孙、鲍的会晤磋商。这时,孙中山五十七岁,瞿秋白二十四岁,相差三十三岁。国共合作大业,把这两代革命家紧紧地联系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初,直系先后战胜皖、奉两系军阀,占居中国政治中心位置。作为对抗手段,粤孙与皖段、奉张联手,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国内政治呈波诡云谲之势。与此同时,苏俄开始在中国物色合作对象。在苏俄最初联络的政治角色中,吴佩孚位居前列。与此呼应,吴亦高调"联俄",不仅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接受苏俄建议推进"孙吴合作",还与苏俄指导下的中共密切接触,推动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吴佩孚此举有其深藏不露的用意。就基本立场而言,吴认同的是自己理解的西方政制,所在派别营垒属北洋直系,"北洋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其"联俄"带有对付"三角同盟"的目的,是政治与外交谋略,不宜从政治认同角度加以解读。吴佩孚游移于南北不同势力及俄美之间,给人以缺乏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及外交立场的印象,最终走向"反赤",却未察现实"黑化"与"赤化"的因果关系与民心向背的变化,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子善 《世纪》2020,(3):88-89
王仰晨先生(1921—2005)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出版家,先后主持《鲁迅全集》《茅盾全集》《瞿秋白全集》(文学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实在了不起。1986年离休后,他又与巴金先生密切合作10余年,共同完成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当年参加《鲁迅全集》书信卷注释时,我随人文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和参加注释的各地同仁,尊称他为"王仰",因此,此文仍以王仰称呼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20.
正瞿秋白同志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给他带来了灾难。1972年中发12号文件称:“瞿秋白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这个文件是毛泽东主席签发的。显然,毛泽东误读了《多余的话》。本来,毛泽东对瞿秋白曾经是肯定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动议编辑《瞿秋白文集》时,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曾为《瞿秋白文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肯定“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