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密邓小平莫斯科留学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初,22岁的邓小平(当时叫做邓希贤)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从法国抵达莫斯科,在苏联居住和学习了一年。留学莫斯科期间,邓小平和蒋经国是同窗好友,并且结识了首任妻子张锡瑗。  相似文献   

2.
<正>24年前我对苏联的一次访问,所见所闻所感,迄今记忆犹新。那是1991年7月末,我应邀出席亚太地区大学校长会议,会议在海参崴港湾一艘大型客轮"肖洛霍夫号"上举行。会后,我应苏联远东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和莫斯科财政大学等院校的邀请,从海参崴出发,由东往西,横穿欧亚—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后经伊尔库茨克回国。巨大的反差历时近3周的考察访问,所见所闻十分丰  相似文献   

3.
史唐 《百年潮》2005,(2):32-36
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俄国顾问鲍罗庭于1925年10月7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同时建议国民党选派学员赴俄学习.  相似文献   

4.
孙立众 《百年潮》2014,(4):74-74
正20世纪20年代,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中国有许多革命者到苏联学习和工作。在他们的回忆文章中常出现对自己或苏联教官、其他领导的职务标志误以为军衔的现象。一位老同志回忆1925年到莫斯科后:"苏联一位少校"来接他们并送他们到基辅,在基辅军校"我的军衔是少尉","工程兵科的总顾问西蒙诺夫上将……工程兵科的主任教官加耶夫斯基中将",他们的教官德国人施拉木"已是苏联上校军官","1928年春,苏联红  相似文献   

5.
正奉命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发言1934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找滕代远谈话,准备派他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滕代远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心中万分高兴。他自入党以来就盼望能到苏联去学习,这次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马作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2月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本文中他回忆了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以及回国后多次与钱学森交流科研工作,并在钱学森指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研究等交往经历。  相似文献   

7.
《剪灯余话》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光辉 《文献》2005,(2):65-73
1990年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在<古本小说丛刊>(下简称"丛刊")和<古本小说集成>(下简称"集成")中,将<剪灯余话>日本天理大学天理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天理图书馆藏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剪灯余话>最早的刻本,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笔者拟对此加以辨正,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徐雁平 《文献》2000,(2):244-250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文研所")是教会大学系统内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机构,与燕京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齐鲁大学的国学研究所和华西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始建于一九二五年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共产国际和苏联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而创办的大学,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中山大学是国内的习惯叫法,按照俄语原文直译应是『命名孙逸仙的中国劳动者大学』,译得通顺一些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中大』。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直接、间接与中山  相似文献   

10.
1904年,任弼时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唐家桥一个贫苦教员之家,原名任培国,曾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曾四度旅居莫斯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八七会...  相似文献   

11.
1946年夏天,我从西南联大分配到北京大学政治系念书。当时国民党的力量很强大,在北京大学开展学生运动很困难。一是汪伪时期北平的大学学生,经过北平临时大学甄别后,有一部分分配到复校后的北京大学。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中共地下党和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联")的同学,在日伪时期统治很严,不容许学生公开集会和成立社团,没有搞民主运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16,(11)
正221厂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1958年开始创建,曾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九局、第九研究设计院(简称"九院")、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等名称,1985年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隶属国防科工委。我原来在山东省青岛市纺织局办公室工作。1960年10月,山东省抽调28名党政干部到二  相似文献   

13.
从1957年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大论战。在这场斗争中,邓小平展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华。“和平过渡”之争1957年11月,邓小平随同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邓小平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中共中央主持起草《莫斯科宣言》。邓小平一行到达莫斯科后,苏共中央将他们起草的《莫斯科宣言》交给了中共代表团。邓小平一看,感到失望,因为自苏共二十大以来,中苏两党在很多问题上有分歧,其中,主要分歧是关于和平过渡问题。苏共强调,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通过合法的议…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其实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还有一所堪称黄埔军校姊妹学校的“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习惯上称为“中山大学”.1924年,共产国际代表拉狄克(后任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访问中国,在与孙中山交谈中提出要在莫斯科为中国创建一所培养政治工作人才的革命学校.孙中山表示同意,并与拉狄克达成建校协议.由于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参与了建校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访问苏联 1954年五一节,为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我随中苏友好协会观礼代表团去苏联观光学习。这个代表团是由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钱俊瑞任团长,阳翰笙任副团长兼秘书长,团员中还有黄佐临、周小燕、陈书舫等。从北京到莫斯科,坐火车要横穿浩渺的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16.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莫斯科开办了一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大或孙大,学校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培养革命干部。1925年下半年和1926年冬,先后有两批中国学生(共七百多人)赴莫斯科  相似文献   

17.
正深受欢迎的"国际诗人"我和萧三结识于1934年深秋。当时,我在苏联海参崴的列宁学院学习。萧三代表中国左联出席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和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从莫斯科来远东举行报告会,传达作家代表大会精神。萧三那时有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身穿黑色西装,宽额明眸,和蔼可亲。法捷耶夫  相似文献   

18.
正从1921年起,一批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陆续去到苏联学习,第一批赴苏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以及任岳等,他们先到东方大学学习,以后又陆续从国内派去几批学习,1927年赴苏的人数最多,我也是其中之一。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坐火车用了12天。听同学们讲:1921年那批来莫斯科求学的学生,整整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到达。因为当时缺煤,火车运行是靠燃烧木柴作为  相似文献   

19.
周总理和三个“白毛女”□丁帆1955年秋,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著名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在苏联莫斯科大剧院观摩学习芭蕾舞期间,意外的收到周恩来总理从北京通过中国驻苏联莫斯科大使馆发出的邀请,欢迎她到北京参加国庆节观礼活动。她高兴极了,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和出...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初,规划建设"新北京"、打造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是中央与北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所聘请的中国建筑与规划专家一开始即与苏联专家在规划思路上产生了分歧。由于新政权缺乏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除启用原有的技术人员之外,邀请苏联专家进行指导、学习苏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成为当时的现实性选择。从1953年的规划草案到1958年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莫斯科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苏联专家的建议是其重要的借鉴与参照。尽管北京城市规划方案的最终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苏联因素是影响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突出因素,其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