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6,(6)
慕生忠身材伟岸,性情豪爽,有着陕北那块土地遗落的少数民族的遗风。1955年八一建军节,中国军队第一次授衔,陕北红军出身的慕生忠以18军独立支队政委、中共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身份,被授予少将军衔。比起那些永远倒在通往新中国路上的同乡,尽管身上穿了21上枪眼,但慕生忠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者。青藏铁路的第一次上马和慕生忠有关,这位有传奇经历的人物在青藏公路通车后,彭德怀老总请吃饭,彭老总称他为青藏公路的第一功臣,慕生忠说这个虚名他可不敢当,真正的第一功臣是那些为修公路,永远躺在了昆仑山、五道梁、唐古拉山的官兵和民工。此次见面,…  相似文献   

2.
王健 《百年潮》2014,(2):4-9
正刘志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是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创建陕甘根据地和红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12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与周恩来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刘志丹公葬仪式,周恩来亲笔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诞生以来,青藏高原交通事业经历了骆驼时代、汽车时代和即将到来的火车时代。而有一个人,不但经历了前两个时代,并为第三个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一文讲述了当年他在“世界屋脊”上修建公路时那惊天动地的壮举。  相似文献   

4.
“靠前,靠前,再靠前,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青藏高原施工,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靠前,靠前,再靠前,这样才能带领广大职工克服困难,取得青藏铁路建设的伟大胜利。”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说。2003年10月,年逾六旬的孙永福第24次亲临青藏线检查工作。对于年轻人都望而生畏的高原,而孙部长却一如既往,因为,这里有他夙夜牵挂的青藏铁路,有他难以释怀的责任和使命。人们把他和慕生忠将军相媲美,慕生忠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而孙永福被人们称为”青藏铁路之帅”,巧合的是,他们都是陕西人,并且怀着同样的宏伟目标,立志实现高原…  相似文献   

5.
刘志丹作为陕北红军首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幸他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裴周玉同志《刘志丹同志牺牲的经过》一文追述了和他一起战斗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正1921年,18岁的刘志丹(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陕西省吴起县楼坊坪乡17岁的同桂荣结婚。刘志丹在榆林上过中学,是个知识分子,但他没有嫌弃一字不识的同桂荣。1929年,他们的女儿刘力贞出生。直到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牺牲于东征抗日前线,他们虽然结婚15年,但是离多聚少。据刘力贞生前回忆:父亲在渭华起义失败后,重回陕北搞武装斗争。1934年陕北红军壮大了,有  相似文献   

7.
皖东  舒平 《文史天地》2003,(12):24-26
至今,陕北革命老区还流传着一首信天游:“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真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来刮春风,刘志丹来是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自从来了刘志丹,咱们的日子不一般。打倒土豪和老财,推翻了军阀和赃官。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力量大发展,红旗一展红了天。”由此不难看出,刘志丹在陕北人民心目中有着巨大的影响。观其一生,刘的履历也是极其辉煌的。刘志丹,原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芦子沟村,19岁时考入榆林中学,…  相似文献   

8.
习仲勋主政南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荻 《百年潮》2002,(9):4-12
重新出山建国初期,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1952年,他调到北京,任政务院秘书长。1 956年在党的八届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正当习仲勋大有作为的时候,1962年因小说《刘志丹》问题,受到牵连,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达16年之久。他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粉碎"四人帮"之后,才终于盼到了平反出头之日。 1978年2月,还下放在外地的习仲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6,(2)
刘志丹是陕西红军创始人,热血洒在了吕梁山上。在牺牲前的近二十个日日夜夜中,他率领红二十八军攻占罗峪口,激战曹家坡,进军三交镇,打得阎伪守敌溃不成军!然而,在攻打崖头望的激烈战斗中,一串子弹击中了刘志丹。他慢慢地倒下了。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21,(6)
正任弼时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在指导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主持湘赣苏区工作座谈会和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指导西北高级干部会议:深入调查研究,住在西北局机关"蹲会"1935年九十月间,"左"倾教条主义的执行者在陕甘根据地实行错误的肃反,逮捕刘志丹等人,造成陕甘根据地的严重危机。中共中央到达陕甘根据地后,立即把被捕的刘志丹、高岗等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开国将军裴周玉的百年军旅生涯,历经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以及平津大战诸役,建国后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以及新疆屯垦戍边,多次立功受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久前,笔者采访了这位在刘志丹身边的政治部主任,他以第一见证人与刘志丹临终托付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刘志丹最后4个月的前前后后—— 浴火重生,红28军同事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成立后,中宣部出于宣传革命英烈光辉事迹考虑,计划出版一批文艺作品。1956年,工人出版社在此背景下,邀请李建彤创作以刘志丹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李建彤是刘志丹之弟刘景范的爱人,比较熟悉刘志丹的英雄事迹。为了写好作品,她先后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采访了一大批创建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者吴宓孙敦桓哈佛三杰之一吴宓(1894──1978),姓吴名宓,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县安吴堡人。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比较文学先驱。安吴堡吴氏,为当地望族。吴宓从小过继给他的叔父吴建常(字仲旗)。吴建常博学多才,禀性刚直,对...  相似文献   

14.
姚杰 《中国钱币》2006,(3):73-78
陕甘边区南梁油布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发行最早的苏区货币。1927年和1928年4-5月,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清涧和渭南、华县一带农民士兵起义,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10月阎红彦、杨仲远领导的陕北支队同刘志丹等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合并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2-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苏区。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做出了以南梁为中心,建立陕北、陕甘、关中三路游击队,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这次…  相似文献   

15.
年逾古稀的谢绍明,身板强健坚实,眉宇间闪烁着一股子青年人投身大事业时才有的那种刚毅顽强的热情。这不禁使我们时时联想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进行殊死斗争的一个身材瘦削但却像雷电一样强悍的人,那是他的父亲谢子长将军。反动派要斩断谢家“龙脉”反逼出又一个革命者1927年10月,谢子长和唐澎等发动清涧武装起义;1928年春夏,谢子长与刘志丹、唐澎等组织渭华暴动;1932年初,谢子长与刘志丹、阎红彦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3年底,正当陕北革命武装斗争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谢子长被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  相似文献   

16.
李原 《百年潮》2003,(3):17-22
小说《刘志丹》是刘志丹的一位亲属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它经历了一个1962年被否定—1980年被肯定—1986年被最终否定的过程。1962年,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的阎红彦对这部小说提出过批评意见。笔者当时担任省委副秘书长兼阎红彦的秘书组长,在1962年前后一段时间,直接间接地接触过有关的若干历史资料,现在如实摘要披露,供读者和研究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习仲勋于1962年9月因小说《刘志丹》遭受错误审查,此后一直遭到批斗、下放、关押和监护,直到1978年4月重新恢复工作,蒙冤长达16年之久。蒙冤期间,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不变,对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不变,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与崇高的党性修养。一、信念坚定,坚持真理在长达16年的蒙冤岁月中,尽管习仲勋  相似文献   

18.
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著名红军将领刘志丹的灵柩移葬他家乡陕西保安,并组织延安鲁艺音乐家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五人编写移灵乐曲。他们将一支民曲略加修改,放慢演奏速度,便成了今天一直沿用的哀乐。中国现行哀乐的由来@宁可  相似文献   

19.
李农 《钟山风雨》2012,(6):46-47
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里长眠着一位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的正省级老领导。他是重庆人,193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脱离富商官宦家庭,从上海奔赴延安;1938年在陕西泾阳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是标准的“三八式干部”。建国后,他是中共江宁县委第一任书记,两次担任徐州地委书记,后又担任扬州地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顾委主任等职。2007年2月17日,在福州逝世后,遗体被运回第二故乡江苏,安葬在南京功德园,他就是胡宏。  相似文献   

20.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写《阎红彦和小说<刘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刘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问题。最近,刘志丹同志的几位亲属给本刊写信,对上述问题作了辩驳。我们一贯以“信史、实学、新知、美文”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特发表这封信,以澄清史实,并对由此造成的影响,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