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每个有血肉的中国人民,怎能忘怀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追忆往事,犹如昨天,历历在目,当时的前方后方,或敌占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艰苦奋战,历经8年的浴血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在现代史上为民族解放树立的一座丰碑.现将我亲历、亲闻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产物——“政治总队”的抗日事迹追述如后.  相似文献   

2.
大馍的故事     
大馍的故事文/赵富海我喜欢黑夜。那倒不是因为黑夜的神秘能勾起儿时捉迷藏的童心复萌,或是与情人幽会的激动和浪漫。那是因为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只有黑夜来临,我们兄妹三个才能够多吃两个大馍。那年我14岁。那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蔓延中国大地的饥荒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太行革命老区之一——山西武乡县是我的家乡.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包括学生、教师兼校长的教学生涯,正是在那抗日救亡烽火燃烧的热土上度过的.每当回忆起那峥嵘岁月中的往事,我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愿将所经历过的那些难忘的史实,奉献给千千万万的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4.
韩塞在延安和晋察冀王树萍1995年举国上下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韩塞却没能享受胜利的喜悦,他匆匆地走了。如今我洒泪怀念他、执笔纪念他!延安人民忘不了他,晋察冀人民忘不了他,因为51年前韩塞在郑伟大而又残酷的战争年代中,以他早慧、多才、多艺的...  相似文献   

5.
姚经才  李德水 《神州》2008,(12):49-49
回想起为刘少奇同志照像时的幸福情景,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那节俭朴实、平易近人、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高尚品德……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普通的人"记得那是在1963年的一天晚上,少奇同志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在王光美同志和新华社记者  相似文献   

6.
在武汉市人民政府大门前,滨江公园内,紧靠着沿江大道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祝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特大洪峰……”,遒劲飘逸,赫赫在目.这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为彪炳史绩,弘扬斗志、昭示子孙后代而建造的一座胜利丰碑,每当我从这座纪念碑下经过,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便情不自禁地、一幕一幕的涌现在眼前,面对武汉这一繁荣昌盛的特大城市,蔡甸区、东西湖区人民,也就是原来的汉阳县人民,包括我个人在内,在1954年,为了抗御百年不通的洪峰,流血流汗、拼死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取得了保卫大武汉的胜利.我为能有幸参与这一伟大的斗争而感到自豪,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精神所激励.那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那不掺半点杂质的社会主义信仰,那百折不挠的奋勇精神,那说一不二的对于党的忠诚,虽然经过了接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却永远的、鲜活的索回在我脑海深处.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流水,几十年匆匆过去,往事如烟云,然而我少年时那一年的那一瞥,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记得是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向我苏中、苏北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宝县于冬季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还乡团猖獗一时,横行乡里,白色恐怖笼罩在解放区的城乡.不久前获得的抗战胜利之喜悦与土地改革之成果皆化为乌有。人民群众又陷入水深火热中。  相似文献   

8.
难忘的瞬间     
我是一个苦孩子出身。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后,我和全国人民一道站了起来,我从心中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充满了感激和崇敬之情。今年,即200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回忆我几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重温与毛主席合影的那一瞬间,又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9.
正我曾亲眼目睹过昙花开放的瞬间。每位养过昙花的人,最最期待的莫过于昙花一现。我很幸运在无意中看见了那瞬间。那是一个7月份的晚上,在房间里写作业的我是多么想去外面散步啊。不经意间,拉开了窗帘,本想仰望满天星辰的我,被花池里一个白色的身影吸引住了,那一刻我的心像是停止了跳动。那是昙花,那竟是开放时的昙花!我驻足于窗台前,我静静地观赏着昙花。昙花那细细长长的花瓣慢慢地打开,花瓣弯曲,那多像白嫩姑娘的纤纤玉指呀。在那花瓣完全  相似文献   

10.
喀什的歌唱     
随石油物探队来到了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我最初的发现是那些来自泥屋土街里的歌声,那高高钻天杨托举的凝固色彩,那艾提尕尔大寺前寂寞的旋律,那维吾尔民众心中的流水和音符。那是一个被音乐和歌唱占据的城市。那是维吾尔圣地的歌唱。喀什只能属于永远的歌唱。她是从两...  相似文献   

11.
    
我停下了脚步。那是一栋如此平凡的小楼,站在荒凉的巷里, 它的年代已很久远了。我站在楼顶的平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凝视那斑驳的旧墙和门内两边褐色的木窗。那楼所透出的回忆,无一不在我心里引起阵阵激荡,仿佛有一种古老而深厚的感情,正穿越历史而来,与我相互感应。  相似文献   

12.
白菜包子     
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父亲在中午拥有属于他的两个包子,那是他的午饭。记忆中好像那是80年代初期的事,我和哥哥都小,一人拖一把大鼻涕,每天的任务之一是能不能搞到一点属于一日三餐之外的美食。父亲在离家30多里的大山里做石匠,早晨骑一辆破自行车走,晚上骑这辆破自行车回。两个包子是他的午餐,是母亲每天天不亮点着油灯为父亲包的。其实说那是两个包子,完全是降低了包子的标准,那里面没有一丝的肉末,只是两滴猪油外加白菜帮子末而已。父亲身体不好,那是父亲的午饭。父亲的工作是每天把50多斤重的大锤挥动几千下,两个包子,只是维持他继续挥…  相似文献   

13.
读这篇回忆录,战场上那你死我活的血淋淋的搏杀叫人毛骨悚然,我抗日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更让人无限敬佩.我们将永远铭记为抗战而牺牲的英烈们。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西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14.
正红色昌都红色昌都那是蹉跎岁月激情燃烧的讲述那是三江儿女向往太阳的征途时移史定格,昌都战役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红色昌都的名片积淀厚重而珍贵:1950年10月,随着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有着西藏"淮海战役"之称的昌都战役全面胜利,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的曙光,并因此铸就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昌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我面前摆着一本《吴祖光悲欢曲》。(《吴祖光悲欢曲》,许国荣,张洁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五十年代轰动文艺界的“小家族反动集团”冤案的真相,真实地描述了划进这个集团的几个青年的面貌。扉页上一张五十年代的小照片,六个青年朋友亲密地靠在一起,他们的名字是:陈敏凡、汪明、张自、罗坚、田庄、蔡亮、杜高。此外,“小家族”还有杜鸣心和陶冶。 我望着旧照,从沉患中寻觅我们的被毁灭的青春…… 我和蔡亮相识是1950年夏天,在长辛店铁路工厂。 那一年,他18岁,我20岁。那是一个热情的年代,新中…  相似文献   

16.
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伟大的导师,不朽的列宁的战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同志与世长辞了。斯大林同志在理论的活动上和在实际的活动上所给予我们当代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同志代表了我们整个的一个新时代。他的活动引导苏联人民和各国劳动人民转移了全世界的局面,这即是正义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在世界大规模的范围内,在地球上人口三分之一——八万(?)人以上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而且这种胜利的影响,正日益普及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斯大林同志的逝世,使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感到了无可比拟的沉重的悲痛,激动着全世界的正义的人们的心。这就是表明,斯大林同志的事业和他的思想掌握了全世界的广大人民群众,而且业已变成了无敌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引导那已取得胜利的人民由胜利进入新的胜利,同时也特引导那一切还在邪恶的资本主议旧世界压迫下呻吟的人们能够对于人民的敌人进行勇敢的冲击。在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同志指导苏联人民,把他和伟大的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共同缔造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了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这不只是苏联人民的胜利,而且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胜利。第一、这个胜利用最现实的生活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  相似文献   

17.
正读李锐同志《百年回首》获悉:萧克提出AB团问题是个大冤案,应该重新审查;李锐同志相信后人一定会把AB团这些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先辈们对人民对党对历史如此关切和担当,着实感人!使我回忆起有关AB团一点信息。那是1970年代,我作为原天水军分区副司令员胡云卿的随员,跟他在兰州出差,一天他委托我探望原宁夏军区司令员朱声达。我得知朱司令刚任甘肃省军区顾问组长,住甘肃省军区家属院,去他家探望。出乎意料的是,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十月革命是在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的支援下取得胜利和巩固胜利的。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最艰苦的年代伸出了支援之手,为中苏两大民族的友谊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旅俄华工参加和保卫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夺取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无可估量的代价;而战争的胜利,又结束了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与贫穷落后的灾难,进而迎来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胜利来之不易,胜利又是伟大、辉煌的。  相似文献   

20.
正30多年前,生活在安徽芜湖农村的我最爱听广播,可那时农村穷,哪有钱买收音机,正巧我家门前电线杆上有一个大喇叭,于是,听大喇叭广播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新闻与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等节目我最喜欢,而最爱听的就是"对农村广播",儿时的那一块"小麦试验田"就是在听了这个节目介绍后实现的。那是1979年的一天晚上,15岁的我在听"对农村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