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子 《文史精华》2011,(9):23-29,1
“延安五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5人。“延安五老”这一称谓.缘自朱德总司令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中有“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等句。诗传开后,“延安五老”便在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中叫响了。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内五老”是指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等五人。“五老”这一称谓,缘自朱德总司令于1942年写的《游南泥湾》一诗.诗曰:“纪念七七了,诸老各相邀。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轻车出延安,共载有五老。”诗句传开后,“五老”便在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中叫响了。  相似文献   

3.
正"延安五老"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出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日渐解体、封建王朝正走向落幕,但传统科举制度根深蒂固的惯性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延安五老"的青少年生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科举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除了著名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之外,还有“十老”之说.这就是在“五老”之外另加上朱德、续范亭、李木庵、熊瑾玎和钱来苏这5位同样年龄大、资历老的同志。由于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十老之间交往都比较密切,感情深厚。其中,“当今圣人”徐特立与“红色管家”熊瑾玎之间,  相似文献   

5.
正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晚年,他写过一首诗:"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诗中表达了他光明磊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为"身在群众心却不在"捏一把汗延安时期,谢觉哉发表了一篇《我们应该有的作风》文章,文中着重强调:"有了百分之百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工作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只有两条,就是毛泽东指示我们的,要‘联系群众’和‘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6.
王光远 《炎黄春秋》2000,(11):27-29
1942年3月9日,有一件事情轰动了延安城。这天上午,只见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人,抬着一口棺木,从中央党校门前缓缓走向青年文化沟。延安全城百姓都伫立在街道两旁,观看这既新颖又隆重的葬礼。死者是何人?为什么毛主席亲自为他抬棺?第二天,人们就从报上得知,死者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张浩。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2020,(4)
正统一战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作为"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在延安时期高度重视对党外人士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身体力行,不仅在政治上努力保障他们的职权,在交流学习中积极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在生活上也总是尽力关心和融入他们,最终成功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8.
正1942年9月1日至7日,在延安举行了"九一"扩大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是朱德提议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广泛开展国民体育运动","支持反法西斯残酷的战争与繁重的革命工作","使每一个国民应该有强壮的体魄,方能担负起繁重的抗战救国工作,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为响应朱总司令的号召,当时延安负责体育活动的党中央青年联谊会决定召开"国际青年节扩大运动会"(后来被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底,我们在朱德孙女朱新华家协助清理朱德遗物时,一本类似64开笔记本、红色缎面、没有题名的书籍,十分醒目地呈现在面前。小心地翻开扉页,"朱德"行书竖排蓝色签名印章钤在右下角;第2页竖排铅印"整风文件目录";封底夹有一张马兰纸便笺,内容如下:老曹、老沈:最近在清查图书时,发现有一本朱委员长的"整风文献",这是我在延安撤退以后在陕北行军途中(大概是一九四七年五六月)别人借给我看的(那时因疏散,书拉的很乱),后来  相似文献   

10.
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早在延安时期,他与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就被尊称为“延安五老”。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谢老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成为沈钧儒、董必武之后的第三任最高法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作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党历史上民主法制与政权建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秘书长、陕甘宁边区秘书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要职,长期负责抗日民  相似文献   

12.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访问延安是中国和世界新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特别委托周恩来副主席亲自负责这次接待工作,周恩来义不容辞担当起了这项历史的使命。周恩来精心部署接待工作1944年初,外国记者团提出到延安访问的要求,中共南方局常驻重庆的中央代表董必武及重庆办事处向他们表示欢迎。3月9日,周恩来发电报给董老转外国记者团,电文中说道:"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电你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周恩来同志嘱咐董老:"通知当时驻在重庆的《新华日报》记者龚澎和中共八路军18集团军驻渝办事处交通科长龙飞虎护送记者团到达延安。"  相似文献   

13.
这幅珍贵的手迹影件,是朱德同志留在泸县(即今泸州)的重要历史文物。(图)朱德同志作为滇军将领,积极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奉蔡锷之命,率军进驻泸县。在泸县驻防五年(1916——1920年)中,朱德同志曾经与当地人士组织东华诗社和振华诗社,并以“玉垓”之名,写下了不少诗作。在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朱德同志与两个诗社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表达我们  相似文献   

14.
渠冉 《文史月刊》2010,(12):36-36
<正>1944年夏,在史迪威将军的努力倡导下,蒋介石被迫同意美方派出以包瑞德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考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热情欢迎并接见了他们,朱德同志多次向他们介绍了八路军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延安交际舞最初是由外宾传授,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作为向封建势力的挑战,而逐渐时兴起来的。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7个多月的采访。来到延安的当天晚上,史沫特莱就分别见到了她心目中的英雄朱德和毛泽东。次日,中国文艺协会和新中华报社联合集会,热烈欢迎史沫特莱的到访。带有部分印第安血统,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史沫特莱,时年45岁,曾经游历过大半个世界。正是这样一位自称"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联系促成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  相似文献   

16.
杨闻宇 《神州》2008,(6):60-63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5军,9军和30军二万余人,从靖远虎豹口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向新疆挺进.部队进入河西走廊时,遭到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队的袭击.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剩下的有的受伤被俘.有的失散后流落在河西走廊各地。1937年7月."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来到了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习惯上称为兰州"八办")。离开延安时.毛主席.朱总司令指示谢老,"八办"的一项重要任务:设法营救和收容被俘、失散的红军西路军人员。  相似文献   

17.
张星星 《百年潮》2007,(5):28-32
1937年6月21日傍晚,一辆美制道奇吉普车颠簸着驶进陕北的延安城,车上走下5位风尘仆仆的外国人。他们是:美国《太平洋事务》杂志主编欧文·拉铁摩尔,美国外交政策协会远东问题专家托马斯·阿瑟·毕森,美国《美亚》杂志主编菲利普·贾菲和夫人艾格尼斯·贾菲,还有瑞典籍汽车技师埃菲·希尔。这一行人在延安逗留了3天,先后会见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参观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和汽车学校等单位,并在朱德主持的红军指战员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由于此行的3位主要人物——拉铁摩尔、毕森和贾菲都是《美亚》杂志编辑部的成员,因此他们此次延安之行的临时组合,被人们称为“《美亚》小组”。  相似文献   

18.
四、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4月,朱德奉命离开八路军总部,准备先前往洛阳,与卫立煌谈判停止国共磨擦问题,然后秘密返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敌后抗战。彭德怀与朱德并肩战斗两年半,密切合作,情同手足,内心是不想让总司令离开前线的,但军命难违。现在总司令要走了,彭德怀又对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在革命圣地延安,中国共产党曾接待过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美国朋友。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抗战期间,还有一位美国大兵,他的足迹遍布延安和华北敌后,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有过亲密的接触。他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相似文献   

20.
垣曲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全面抗战以来,垣曲的山径小道,更成为延安、西安和晋东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互相来往及调兵补给的必由之路。从1938年8月到1940年5月,我党中央、十八集团军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康克清、徐海东等先后路经垣曲,或赴延安,或抵太行。特别是朱总司令曾数次在垣曲、洛阳和卫立煌会晤,共商抗日大计,这里谨记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路过垣曲同卫立煌晤谈的前后过程。1938年8月10日,朱德总司令由屯留第十八集团军总部起程,回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