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商周“小子”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1998年9期刊发的《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考释》(以下简称《考释》)一,对新出的柞伯簋作了较详细的解说。其中对铭中出现的“小子”的论述较多,概括起来,似有以下认识:柞伯簋铭中小子是对未成年人的称谓,又称王多士,同时也是贵族大学的  相似文献   

2.
柞伯簋铭考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平顶山薛庄乡应国墓地出土的柞伯簋,是近年新发现最重要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之一,最近已经发表。该器出土后,在郑州曾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请先生惠示铭文摹本,得以试作释文。1994年,“纪念容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学术研讨会”上,徐锡台先生论文《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论及此器。1997年秋,柞伯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陈出,我有机会仔细观察。现对簋铭扼要考释,同大家商榷。柞伯簋铭共8行,74字,依原行款隶写为:  相似文献   

3.
柞伯簋与大射礼及西周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伯簋的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在周都举行大射礼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下面我们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请学者及同行批评指正。一关于大射礼关于射礼,已有多位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在此我们拟作些补充说明。 1.举行大射礼的时间柞伯簋的铭文记载八月举行大射礼,与静簋所记相同。尽管在金文中举行射礼的时间没有固定的月份,射礼大多在周王巡狩四方或出于其他目的而随时随地举行,规模都不很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6,(6)
改制铜器就是通过增添或删减等办法对已经成型的器物进行二次加工。由于青铜器可以回炉重铸,因此目前所能见到的改制铜器数量稀少。本文以■侯簋盖、小臣■簋和柞伯簋为例,重新考量改制的部位、时代以及目的和用途,认为铜器的改制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宗人簋乃新见的一对西周中期晚段的重要青铜器,两簋底部和盖内均刻有内容相同的长篇铭文,其中关于燕礼的记载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燕飨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铭文中伯氏、■伯和宗人三人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考释铭文中"飤""召"等重要字词的意义,进而对整篇铭文的内容做新的理解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柞伯簋是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重要有铭青铜器,因铭文记录了西周早期柞伯参加周王举行的一次大射礼而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各家看法不一,意见分歧较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关键字句作了新的考释,并对铭文所反映的大射礼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目前条件下可能存有多种解说者,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并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尹光方鼎"(旧称"逦方鼎""乙亥父丁鼎")与"听簋"(又名"逦簋""京簋")的定名素有较大争议,"逦""唯各""■""享京"等字词的断句与解释是整篇铭文释读与确认器主的关键所在。"逦"是动词,佐匹、襄助之意。""读为庭或廷。"各"与"享京"分别是两器的受赐对象与铸器者,故应定名为"各方鼎"(或"各鼎")与"享京簋"。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西周应国墓地,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出土了大批文物,倍受研究者瞩目。80年代发现的第84号墓,有铜、玉石、陶、金、骨、料器等质料的随葬器物共130余件(组),以铜器和玉器最多,其中铜器多件带有铭文,有的有“应侯”字样,证明此墓墓主为应国的一代国君。据研究者推定此墓的年代为西周恭王时期。本期刊发了简报。 1993年,在应国墓地第242号墓出土一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共8行74字。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在镐京举行大射礼,对胜利者柞伯给予奖赏之事,内容较为重要。本期刊发了有关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9.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8个以细雷纹作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20,(9)
从日本追索回归的曾伯克父青铜器,计有鼎1、甗1、簋1、■2、壶2、■1,共8件。这批青铜器形制、铭文和铸造工艺的年代特征一致,综合来看,与京山苏家垄曾仲斿父铜器群年代相当,应该处于两周之际。多方面的细节特征还表明,这些青铜器都可确认为非近现代模仿产品。从当时周人的铭文称谓结合曾国的情况可知,"曾伯""曾仲"等都是表达行辈的曾国公族的称谓,"曾伯"的称谓居长,其地位较高,并且日后可能成为曾侯。在具体实施的礼制中,曾伯克父青铜礼器拥有簋、■等三套食器,所体现的等级大体与曾伯文、曾伯■相当,略低于曾国国君,在曾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0,(4)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臣臣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臣臣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臣臣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3.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簋铭文涉及西周时期盐卤和丹砂的物流交换,对铭文的研究揭示了西周时期晋南地区各种势力对当地重要资源的控制情况,有利于了解西周王周内部诸侯、邦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伯歼父簋铭文记载伯歼父跟随西周某王从成周出发南征,有所俘获,因作宝簋祭祀文祖考事。伯歼父簋的制作时代,说者或以为属于西周厉王时期。本文结合宗周钟等铭文研究认为应该属于西周昭王时。  相似文献   

15.
爯簋铭文"■"字当读作"师",可训为"长";比照宗人簋、姬季尊等铭文资料可知,"师倗"一语可视作"厥师曰倗"之省辞,即某组织首领私名曰倗,倗负责遣氏家族采邑逆地"小子"之管理。铭文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为:遣氏夫妇为遣族族长与宗妇;器主爯是遣氏新立分族之首领;以倗为首的31家小子,与分宗立氏的分族组织如遣仲、遣叔者不同,是遣氏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身受遣氏宗族尤其是宗妇遣姬之支配。遣氏宗族内宗氏、分族界限清晰,是西周贵族大家族组织层阶化特点的体现。"小子"是"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分族,尤须注意。周代类似遣氏之世家大族,各类家族庶务须由专人管理,家臣员额较多,层层统属,最后统辖于宗妇之手。此类家族管理形式,亦有助于对周代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葛亮 《文博》2010,(4):22-26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臣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臣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盱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7.
叶正渤 《文博》2002,(4):17-23,44
用月相词语记时,是西周铜器铭文中才出现的。例如,静簋铭文八行九十字,铭文中两处出现月相词语“初吉”,因此,这篇铭文对研究月相名词“初吉”的含义乃至西周历法极其重要。研究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的人,从20世纪初的王国维,到90年代末的人几乎都要提到静簋铭文,  相似文献   

18.
史密簋“”字说张世超安康出土的史密簋铭文曰:"率族人、白、周伐长必。"其中的"白"诸家读为"菜伯",已无异议字,张懋等据郭沫若师震簋铭文的考释释为,①师震簋铭曰:"今余肇令女齐币(师)、左右虎臣正(征)淮尸(夷)",将史密、师震二器铭文读,是同一字...  相似文献   

19.
最近面世的应侯见工铜簋,其铭文记载了属于"淮南夷"的毛、衰等氏族,侵犯周王朝南部边境并被周王朝打败的事情.铜簋年代应在西周中期之末的孝王、夷王时期.铜簋的器身与器盖铭文各不相同,可能是同一批盗自应国墓地的随葬器物.应侯见工簋的发现,更证明应国是周王朝南方不可或缺的屏障,担负着护卫周王朝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0.
殷商后期较早阶段的铜器铭文都很简短,仅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标明器主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较晚阶段出现记事性内容,字数有长到四十多字的,如小子(?)卣。传世与出土的具有长铭的商代铜器不多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商代长铭铜器流落海外。近年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商代长铭铜器偶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的毓祖丁卣、(耳口)簋、小臣缶方鼎,也是商代长铭铜器。这三件铜器的器形、花纹特征与商末帝乙、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一致。三器的铭文均见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