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朗 《丝绸之路》2013,(8):F0002-F0002
苏朗,1938年生于武汉,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57~1998年,先后在甘肃日报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任记者、编辑、美术副总编等职。现为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漫画学会名誉会长、甘肃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重读张恨水     
正张恨水是民国高产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100部,多达2000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1000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老舍称其"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名赫赫的报人,如果从1918年初受聘担任《皖江日报》总编辑算起,至1948年12月辞去《新民报》北平版所有  相似文献   

3.
民国年间,京剧盛行,京剧名角灿若群星,京剧观众如潮如涌。但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常常对京剧演出团体颐指气使,随心所欲地下达禁令,令人哭笑不得。(一)曹锟禁演《击鼓骂曹》与《捉放曹》曹锟是北洋军阀直系的大头目。在1920年直皖战争中,他战胜皖系军阀后,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军阀。1923年他更走到台前,用贿选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权势遮天,令人侧目。曹锟很喜欢京剧,但他上台后给京剧界下了一道命令,就是禁演京剧名戏《击鼓骂曹》与《捉放曹》,原因很明显,就是他对《击鼓骂曹》与《捉放曹》的“曹”字特别忌讳…  相似文献   

4.
张传厚 《纵横》2009,(12):24-28
新闻界的老报人也许还记得南京报坛有办报兄弟俩,哥哥张友鸾曾在多家报社任过总编辑,后自办了《南京人报》,报界习惯称他为“张大先生”。弟弟张友鹤在南京创办了第一家晚报《南京晚报》,人们称他为“张二先生”。他们是我的伯父和父亲。  相似文献   

5.
新记《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上庐山不只是三次,下面记叙他三次上庐山,因为事涉中国近代史三次重大事件,故旧事重提,仍有兴味。(一)上海救国会成立于1936年1月28日,正值上海淞沪抗战四周年之际。救国会主席沈钧儒是《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故交挚友,早在1919年,张季鸾在上海《中华时报》任总编辑时,沈钧儒是这家报纸的主笔,两人友情甚笃。但他们两人,在当时形势下,在是否立即抗战的问题上却各有主张。后来的人称沈为“热思维”,称张为“冷思维”。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大公报》召集全体编辑开会,张在会议上宣布《大公报》今后编辑方…  相似文献   

6.
朱维幹(1893-1991年),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人,终身从事教学和地方史研究。他曾兼任《莆田新报》主笔及《南方日报》总编辑,逝前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史学研究,原福建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曾鸣称他是“造诣很深的一位地方史专家,是一部十分难得的活字典。”  相似文献   

7.
曹锟禁演《击鼓骂曹》曹锟是北洋军阀直系的大头目,1923年他用贿选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他上台后给京剧界下了一道命令,就是禁演京剧名戏《击鼓骂曹》与《捉放曹》,原因是,两部戏都是对曹的,他很忌讳。但这两出戏影响很大,想看的人很  相似文献   

8.
赵承中 《文献》2007,(4):76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五《史学类》载:"曹珗《史评》又《史解》"①.同书卷二六《别集类·万历辛丑科二十九年》载:"曹琉《大树堂集》;字葆素,益都人,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校曰:"曹琉不载《题名录》"②.  相似文献   

9.
曹廷杰,名楚训,字彝卿。在近代东北史上,他是一位颇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许多辞书上都收有关于他的辞条。新编的《辞海》(第3197—3198页)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分册(第418页)所收的《曹廷杰》条,于其人均属语焉不详,且有错误之处。《辞海》该条所引曹廷杰之《西伯利亚东偏  相似文献   

10.
正南社诗人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字卓收,国民党元老,楚伧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所用的笔名),嗜酒如命,称他"酒鬼",大概不会太离谱。1916年,叶楚伧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并担任总编辑,报馆穷得要命,常常没有钱买纸张,有时候竟连员工们的工资也发不出。叶楚伧就把老婆的首饰送进当铺,借以维持报馆的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东北舆地学家屠寄在他主持测绘的《黑龙江舆图》一书中,在位于明水县东北的繁荣乡古城村的地理位置上标记为"纳延城"(乃颜城)。清代史地学家曹廷杰在他主持编著的《东三省沿革表》中亦将乃颜故城标注在通肯河右岸的头道沟子一带。对于  相似文献   

12.
周阿旋 《纵横》2008,(8):48-51
周游是《北京日报》的创始人之一,是《北京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兼副社长,是首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长时期地参与了北京市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工作和"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与北京出版社的领导工作,为北京市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至院长、党委书记,下至各科科长、各室主任,人们从来不称官衔,一律直呼其名,而且常常是亲切地免姓呼名,或者干脆起上个近似"爱称"的绰号。比如曹禺同志,大家从来不叫他"曹院长",而是叫他"曹头儿"。以至连  相似文献   

14.
正一1981年6月10日上午,我刚走进红旗杂志社办公大楼,在楼梯口遇到了总编辑熊复。这是他近期出国访问归来后第一次和我见面。他叫住我,和我热情握手,笑着对我说:"我已经在电话中和谭震林同志说好,明天上午,我去他家看望,向他约稿,你和我一同前往,为他代笔写一篇纪念建党六十周年的文章,准备在《红旗》7月纪念专刊上刊用。"  相似文献   

15.
王鹏 《文史精华》2004,(7):25-29
王芸生1929年夏进入天津《大公报》,从记者到总编辑、社长,直到1966年北京《大公报》停刊,几十年来服务于报业。他一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各界人物,然而,他与周恩来的交往却是从一场“笔墨官司”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报人王芸生先生解放前因主持《大公报》为人所知。1929年因与《大公报》打笔墨官司,他受到《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的赏识而被邀请参加《大公报》,历任编辑、编辑主任、总编辑、社长等要职。他先后在《大公报》天津馆、上海馆、武汉馆、重庆馆、北京馆任职(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寇入侵,大公报社逐步后撤,曾在各地设馆,坚持出报,从未间断),也去过香港馆(待的时  相似文献   

17.
《东北边防辑要》为清末学者曹廷杰所撰。曹廷杰,宇彝卿,一八五○年生,湖北枝江人。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以候选州判在吉林任职。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奉命去西伯利亚东部察探边情。在此期间,他历尽艰辛,往返一万六千余里,通过自己  相似文献   

18.
乡贤谢晋     
赵畅 《纵横》2008,(12):53-57
从《女篮五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谢晋的每一部作品都给干家万户带来巨大的艺术震撼。大师酷爱电影艺术,亦热爱生他养他的故乡。10月18日凌晨,曹娥江畔,一位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的游子.带着他对电影艺术的无限热爱,带着他对乡情乡亲的无比眷恋,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10月26日下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门口,送别的场面是那样的"壮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量众多的普通群众。躺在鲜花丛中的人民艺术家,安详而平静……  相似文献   

19.
《敦煌学辑刊》2013,(1):180
近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揭晓。甘肃省图书奖空缺,7部作品入围"图书提名奖"。其中包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教授主编、耿昇译《法国汉学研究丛书》(10册)》(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宁强教授著《敦煌石窟寺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两种。  相似文献   

20.
王芸生三碰蒋介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蒋介石所阅读的报刊中。《大公报》是必不可少的,他的办公室、公馆内和餐厅里,各放一份《大公报》,以备随时翻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向王芸生交底:“你在报上骂谁都行,就是不要碰蒋先生。”开始王芸生对这一劝告视若神明,加之1934年夏,王芸生应蒋介石之邀,到庐山为其讲课,蒋虔诚地称王为“老师”,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因此王芸生对蒋有过幻想,亦有为蒋开脱的言论。后来通过事实,王芸生对蒋介石的真面目有了些认识,那么在报上碰碰蒋先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香港随之沦陷,《大公报》香港馆被毁,总经理胡政之等人困在香港。这时已任总编辑的王芸生在重庆找到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请他设法营救。陈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