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泗阳县三庄乡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为西汉时期泗水国王陵区及陪葬墓所在地区,墓葬比较集中。2002年前后,不法分子对王陵区西汉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盗掘,破坏严重。有鉴于此,南京博物院会同宿迁市文化局和泗阳县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02年11月—2003年6月,对墓葬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结束后,考古队对其中一座汉  相似文献   

2.
1980年4月,江苏吴县东渚公社淹马大队社员,在万家村前渚头山东的窑墩上挖土制砖坯时,发现一座古墓(图一)。窑墩原是一处高出地面3—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在墩上及墩边采集到穿孔石斧、常型石锛等磨制得很光滑的石器(图二一五),还有夹砂红陶鳍形大鼎足、"T"字形断面的鼎足、满饰划纹的夹砂红陶器耳、泥质黑衣陶豆盘、饰有竹节纹和镂空的豆把、带有断凿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  相似文献   

3.
江苏邗江县甘泉老虎墩汉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泉镇位于扬州市西北效约12公里处。在镇西约0.5公里有一座高大的黄土墩,当地群众称它为"老虎墩"。数年前,村民依墩造砖窑时,发现此墩有明显的夯土堆积迹象。1984年4月,村民取土制砖时,在墩的南侧发现了砖砌的墓门和券顶,当即上报当地文化部门。4月11日至6月2日,我馆会同邗江县图书馆对此墓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情况报道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至今,常州博物馆参与发掘的各类考古工作已逾百起,发掘地点涵盖常州(含武进、金坛、溧阳)全区,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均有所获。其中新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成路明墓、恽家墩汉墓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恽家墩汉墓位于常州市兰陵迎宾路福海大饭店(原工业展览馆)院内,为一座长50米,宽40米,高6~7米的巨大土丘,因地近恽家村,故名恽家墩汉墓。解放前后,该墩屡遭劫难,出土了大量的釉陶罐、印纹陶器及青铜器、铁器等。2007年12月24日至2008年4月17日,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同时也为进一步摸清恽家墩的内部结构和剩余文物资源,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常州博物馆对恽家墩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颇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该简报的撰写工作。该简报内容共有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性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共清理汉~六朝墓葬36座;第二个亮点就是出土各类随葬品特别丰富,共计292件,其中可修复的达179件,其中不乏精品,成为常州市博物馆的展品首选。简报将汉代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土坑(19座)和砖室(16座)两大类,作者以M13、23、25、26为例,对不同类型的土坑墓进行介绍;又以M5、7、12、...  相似文献   

5.
《东南文化》2003,(4):30-35
2003年3月11、12日,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召开了大青墩汉墓论证会。来自北京、陕西、湖北文博机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江苏省内的全国著名的汉代考古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大青墩汉墓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全面系统的观看了大青墩汉墓的发掘资料及出土文物,对大青墩汉墓的发掘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大青墩汉墓发掘的科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南京博物院在当地盗墓猖獗、气候严寒的形势面前对大青墩汉墓进行了及时、科学、规范的抢救性发掘,为保护中华文化精萃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金山村发现的两座西汉早期墓葬,皆属土坑石椁墓。椁室由较为规整的石板组成,木棺和墓主人的骨骼已朽,随葬品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玉器等。  相似文献   

7.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则斌  陈刚  盛之翰 《考古》2012,(7):53-59,105,109,2
大云山汉墓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陵园。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以及陵园建筑设施等遗迹。其中,M1与M2出土了包括玉棺、金缕玉衣等在内的漆器、铜器、金银器、玉器等精美遗物。结合文献和出土资料,M1墓主人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相似文献   

8.
泗阳贾家墩一号墓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家墩位于江苏泗阳县棉花原种场庙东村(图一)。该墩呈漫坡状,高约4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地表残留着汉代遗物。据《泗阳县志》记载:“贾家墩,治西南五里,相传昔有神栖此。土人常借什物酒器,忽有物列墩上……,墩上有借器台,草不生焉。”  相似文献   

9.
泗阳汉墓埋藏环境中细菌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物在埋藏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细菌的侵害,细菌可以对木材的化学成分及超微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改良培养基平板法对泗阳汉墓埋藏环境中的土样及木样中的好氧纤维素分解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了筛选和纯化;采用CMC培养基平板稀释法对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进行了测定;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法对优势菌株进行活化,并对其中的16株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泗阳汉墓中的细菌种类主要有奥斯陆莫拉菌、丁香假单胞菌、自养水螺菌、肠杆菌属、魔芋食酸菌、过滤弧菌、假单胞菌等。细胞的形态主要有短杆、球形、杆状等。研究埋藏环境中土样及木样中细菌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可以对木材的劣化机理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为今后的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新都县文物管珲所在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群,情况特殊很有研究价值。这种墓群尚属首次发现。在距县城西北15公里的新民乡梓潼村,有七座大型土丘,当地人称为七星墩。这里地势平坦,清白江河环绕其间。农舍翠竹之中,分布着座座土丘。乍看不觉其特殊,细致观察土丘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犹如天空北斗七星图,步人其中好似进了一座迷宫,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一我们对这片土丘进行了测量和绘图,经过反复观察分析,结果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七星墩是七座圆形大土丘,分布范围东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在南阳市宛城区陈棚村发掘清理了3座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瓷器以及画像石。这批墓葬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南阳汉代的墓葬资料,尤其是为汉代画像石的研究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古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进而分析和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1)。不同时期人类对于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时期的饮食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秦汉时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吉工业园区建设所涉及的9座土墩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第八号墩为一座墓坑为方形的墓葬,编号D8M1。墓葬共出土41件随葬品,种类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漆器等。年代在新莽至东汉初。D8M1一椁双棺的葬俗,为研究两汉时期的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1984午11月,仪征县古井公社利民村(盘古山)利民砖瓦厂在挖土时发现汉墓四座。 盘古山位于扬州市西北14公里的仪征县境,与邗江县交界。墓葬所在地为蜀岗西部,该处是一汉代墓葬区,已暴露的四座汉墓相距较近,其中M_1、M_2平行排列,M_3在M_1南,M_4在M_1北。M_1、M_3均被破坏,M_1中发现铜印一方。M_4未清理。墓葬皆为长方形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夏和1990年冬,南京市博物馆在高淳县固城镇东南古固城遗址的东面相继清理了五座木椁土坑墓和一座砖室墓(图一),现将发掘收获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1988年清理的5座木椁墓位于固城镇双岗砖瓦厂北端,距固城城址东城墙约680米,墓葬基本为南北向,呈一字行东西排列,间距从1.60米~5.50米米不等.(图二)5墓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有的墓底铺有底板,有三座墓底部铺黑色石英岩碎石层,起垫底及防潮作用.墓葬长度一般在3米、宽2米左右,残深0.10~0.55米不等.墓内均为北略  相似文献   

16.
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邗江县甘泉镇位于扬州西北郊约十二公里。在镇的北偏西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两座东西相对的大型汉墓,当地人称之为"双山"。1975年我院配合取土工程,清理了西边的一号墓,并发表了发掘简报。 1980年春,我院又清理了东边的二号墓。从4月17日开始,到5月7日全部结束。现将清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河南南阳市陈棚村68号汉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市宛城区陈棚村是古代墓葬较集中区域之一(图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原南阳市考古队近几年配合基本建设时,在该区域发掘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002年1-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江苏东阳小云山一号汉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云山位于盱眙县东34公里的东阳乡,在东阳城遗址西北,南北绵延1000米,海拔58 2米。1990年12月,当地的采石厂在山顶偏南发现一座古墓。盱眙县博物馆闻讯后,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编号为M1。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M1为长方形竖穴岩坑墓,基本呈南北向。墓圹长6、宽5、深7 4米,方向6°。此墓穿过土层,向下凿石为圹。从墓葬剖面看,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30厘米。第二层为黄褐色土,土中夹有少量的绳纹陶片,厚约120厘米。第三层在黄土中央杂少量褐色颗粒,厚约450厘米,有夯打痕迹,夯层厚16~18厘米。第四层为褐黄色土,土质细腻,厚约25…  相似文献   

20.
盱眙仁昌汉墓是一批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的中小型墓葬群,墓葬形制多样,排列有序,且以夫妻合葬墓为主,在年代上有一定的承袭关系。随葬器物组合完备,显示出当时农业经济的富庶与社会遵循厚葬的传统,为研究江淮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