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律宾华人宗亲会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本世纪30年代,其数量明显增加,并迅速发展成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一种主要社团组织。其后,它随着菲华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至今仍保持着蓬勃发展之势头。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已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①但是,作为宗亲会社会功能的主要组成部份的奖助学制度却至今倘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除了已故学者施振民先生于叩年代在其“菲律宾华人文化”等文章中简要涉及外,迄今未见学界有专文探讨。笔者于1992年下半年在菲律宾作华人社团专题调查访问期间,对此问题产生兴趣。现拟利用本…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旧金山、香港与广东五邑侨乡坎镇的薛氏宗亲会及其相关组织为重点,从互补与竞争的视角,探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薛氏宗族及其宗亲成员在一个跨国空间内展开的宗族实践,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宗族实践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回应传统宗族研究遗留下来的争论。由于海外侨资与声誉资源的稀缺,合作、竞争与矛盾始终存在于宗族内部,这种互补与竞争既是跨国宗族内部出现的不同成员及组织的经济与社会分化的产物,也进一步成为维持与加强跨国宗族形态的不同区域、国家的宗族成员及组织对于宗族的归属感与向心力的重要动因。正是在这种既有同盟又有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宗族网络中,侨乡宗亲组织以及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宗亲组织及其个体才得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跨国宗族实践。  相似文献   

3.
族会系指宗族内部举行的祭扫、会食、团拜等礼仪性聚会与联谊活动。明清士庶在宗族发展情况下,倡导族会,其类型可分为祭扫之会、饮食之会、团拜会与宗族会讲。每种可单独举行,也常见与其他族会重叠、依次举行。举办族会主要根据宗族的族情,采用按丁醵金、亲房轮值与集股立会等不同方式。各地宗族对族会的经营、维护乃是实践"亲亲"之道,旨在通过沟通宗族情感、强化宗族认同,从文化心理上改善宗族关系,以期淡薄、疏离的宗亲关系变得浓烈、温情,从而实现宗族凝聚。  相似文献   

4.
在东南亚殖民地时代,"虚拟血缘"的组织原则对于华人移民社会的重组重建及其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世纪的新加坡为个案,考察华人移民如何透过埋葬先人的坟山组织建构"社群共祖"以整合华人社会,讨论东南亚华人虚拟的"先人"或"祖先"概念,进而思考海外华人的亲属研究问题.本文也讨论与比较了"虚拟血缘"组织原则在明代华南宗族"联宗"形态、台湾汉人社会发展早期的"合约式"宗族和东南亚华人坟山组织的不同运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是我国第二大侨乡,闽籍海外华人约8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近年来,伴随着海外华人经济的崛起,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迅速兴起。这些颇具规模的华人企业集团,已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并逐步向海外扩展。与此同时,这些华人企业集团在福建省的投资日趋扩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一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在叩年代形成,而其资本规模和经济实力的迅速扩大则是在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闽籍华人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6.
林济 《近代史研究》2004,(2):117-144
国民政府时期,两湖地区的新族学实施近代教育,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新族学并不是单纯的国民教育机构,它与乡村望族具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一种宗族组织形式。新族学集合了城乡近代宗族精英,其中,新乡绅在新族学及其校董会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新族学及其校董会成为乡村宗族新的中心,宗族旧的祭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教育功能。新乡绅推动了宗族制度的改良,促进了乡村宗族变迁。  相似文献   

7.
张佩国 《史学月刊》2000,5(1):134-144
在近代山东农村,村落社区成员对土地、资金、村公产等物质资源和宗教、教育、村庄自卫等人资源的分配,必须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才能得以进行,其中宗族组织起了统合血缘地缘关系及情感流向的关键作用。在村落社区以宗族组织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整合过程中,会出现基于地权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社会分化,这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地位相近的村落成员组成某些特殊的社会组织,从而使村落社区结构在统合性中又产生一定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8.
尽管没到过太原,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知道太原名字的却为数不少。因为,菲律宾的“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社团;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北霹雳州,有“王氏太原堂”,建筑壮丽,历史悠久;缅甸有个“太原王氏家族会”,拥有会员数千人;而新加坡的“太原山”更是风景秀丽,芳名远扬。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2015年地区年会定于2015年5月29日在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举行。鉴于中国、东亚和海外华人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东亚与海外华侨华人"(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相关的议题包括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所在国的影响、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华侨华人等。会议欢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踊跃提交论文参会。欢迎学者自行组织专题小组参会。有意参会者请于2014年12月31日之前以英文提交个人信息及  相似文献   

10.
“华人社团”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华人族群中的一种社会组织。笔者以为,“社团”是人际关系结合的实体,并且总是运行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其社会功能的基本点,应是在某一特定群体与相对于该群体之整体社会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笔者拟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在沟通华人族群与当地国大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了哪些特殊的作用。笔者以为,就内涵而言,“血浓于水”实际上反映的是海外华人内心深处对故土中华的依恋,是中华文化的自幼熏陶或潜移默化在华人移民身上留下的痕迹。然而,海外华…  相似文献   

11.
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瑞 《安徽史学》2008,(4):95-101
族长是清代徽州宗族内部的最高领导者,对宗族内外事务拥有较大的控制权。这些权力主要包括宗族祭祀权、族内事务主持监督权、族内纠纷调处裁判权、对宗族经济生活的控制权、对族人的处罚惩治权、宗族对外交涉权等。由于族长拥权较重,徽州宗族在族内制度设计时对族长制订了一些防范、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宗族自治中的不利因素,使徽州宗族社会秩序沿着相对较为健康有序的轨道惯性推进。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宗族组织是宋明以来宗族组织的自然延伸。它以“联宗收族”相标榜,以族产、族祠、族谱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族权为保证,将同一祖先名下的男性子孙及其配偶联结在一起形成半独立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势力进一步膨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均有深刻影响。其发展乃至膨胀的状况如何,原因何在,学术界尚无详论,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书收集的11篇论文是著名侨史学者颜清湟先生20余年来研究海外华人史的部分成果。该书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新马华人社会组织和社会流动、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秘密会社  相似文献   

14.
建国六十年以来,人类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把田汝康教授撰写的《沙捞越华人》一书的出版(1953年)当作中国人类学家研究海外华人起点的话,那么中国人类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该书阐述沙捞越华人的移民过程、华人社团的组建、华人社区的性质、农村经济和家族关系、职业和当地市场经济、当地市场经济和橡胶贸易、权力问题、华人与祖国的关系等,是典型的民族志式的海外华人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代安徽族田收支管理研究——从"十家管公九家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龙 《安徽史学》2008,4(2):104-115
近代安徽宗族为了加强对族田收支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资产提出较高要求,把一些族中富人推上管理岗位,同时刨设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程序,使管理者很难有舞弊的机会.舞弊可能存在,并且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会增加,但认为贪污使管公产者致富,是把特除时期的现象放大、夸大通过舞弊致富的可能性和忽视富者管理的历史继承性,混淆了族田收支管理中的常态和非常态.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的华侨华人社团多达500多个,多数是属于业缘、地缘和血缘性质的组织。其中按地缘、方言组织的同乡会和按血缘、姓氏组织的宗亲会(简称宗乡会)有300多个。宗乡会是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及新加坡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新加坡宗乡会馆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宗族为维护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创造条件设立祠塾兴学,明定学规,期望众多人才的出现。依赖学田和其他公产的专门拨款,宗族采取多种形式助学。宗族兴学助学富有历史意义,对其自身是强化建设,形成培养人才的机制,从而有持续性和活力。对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族学成为一种办学方式,系续前代宗族事业;促进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传承、发扬前人助学传统,泽及后世。  相似文献   

18.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韩国〕朴元序言中国的宗族制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漫长岁月里,不断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族产、族谱、宗祠为核心内容的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是从北宋年间开始登上历史...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海外华人社会变迁的研究,尤其是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在我国国内是比较薄弱的。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陈衍德先生有机会到菲律宾对华人社会做调查研究,并在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结合的基础上,经过潜心钻研写成的这本《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20.
曾玲 《世界历史》2003,(6):77-84
有关东南亚华人社会是否存在宗族 ,是学术界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以新加坡“潘家村”为个案 ,具体考察与讨论华南移民在海外建构宗族社会与特征等问题。本文认为 ,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宗族并非简单地移植于祖籍地 ,而是一个在移居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建构的过程。尤其在移民社会初期 ,华人宗族的建构有赖于祖籍地传统的组织原则和文化资源。而在移居地的社会脉络下 ,华人也必须调整这些文化规则 ,由此也在宗族结构、组织形态、以及祖先崇拜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