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大钊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汉全 《近代史研究》2003,4(3):154-179
李大钊在20世纪20年代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了许多研究,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华民族革命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奠定了以后(特别是3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研究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即是由80年代以“化热”为特征的激进主义转向以“国学热”为特征的保守主义。这一研究取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对这一时期保守主义的梳理与评价,并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激进而扬保守的思想倾向。系统梳理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这一现象,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争议,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而且对于正确处理今天化建设中的保守与激进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本文是对这两次探索和论辨基本情况的梳理和评述,其主旨在于捋清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历程,并为新世纪深入研究这个理论问题提供基本的学术史背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30年代存在两种不同的中国近代史话语,一种是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另一种是以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这两种话语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理论预设及叙事方式上,根本不同乃至相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西方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深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与前辈学者的引导分不开。刘大年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以经济史为突破口,此后经济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章开沅则倡导社会集团史的研究,他指出:“在资本家个人和资产阶级整体(或其某一阶层的整体)之间,多做一些集团(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一个含义深刻、层次广泛的概念,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及其实质、层次等问题,目前史学界仍分歧大于共识。但是,以现代化为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已被一些史学工作所接受并实践。本以现代化为主线略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现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在现代化追求中学习西方与反抗侵略的关系、以现代化理论克服以往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主观情绪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问题,曾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过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悬案至今没有真正解决。为此,本略做述论,试图对这一问题有所解释。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于 2 0世纪 3 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新材料的发现 ,包括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及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搜求 ,特别是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 ,直接改变了学者关于近代史的观念 ,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二 )史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输入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就是新史料运用新史学的实践的结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步史观的输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叙事模式”的确立 ;二是重视史法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编撰模式的转变 ;三是普遍史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5 0年代 ,经过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 ,由一批第一流学者分别担任主编 ,1 0年之中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0种 ,62册 ,共计 3 0 0 0余万字。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 ,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 ,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 ,因而堪称是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  相似文献   

10.
荣孟源先生笃信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有深入钻研,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方法从事近代史研究,勤勉治学,多有建树,同时对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考证辨伪等传统学问颇有根柢,并数十年潜心于近代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订编纂,卓然成家。他主持编纂的这些资料著述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为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11.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eform Policy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ld War system, the conditions in Japan for conducting scholarly research on China's modern history changed drastically. We can categorize Japanese research on China's modern history since the 1980s into two components: the rela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a rediscovery of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society. Some historians, however, continue to point out that an alternative vision of history that integrates detailed research results already achieved within individual areas of history has not yet replaced the conventional revolution‐based paradigm. It is indisputable, as they emphasize, that breaking away from the so‐called revolution‐based viewpoint of history in Japan has created diverse visions of history and has contributed to a more substantial body of work pertaining to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new vision we should search for, however, remains unanswered. Recent overview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Japan were expect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paper is intended as a general review of recent trends and expected developments in Japanese research on China's modern history by introducing the most important overviews written by Japanese scholars. We are not concerned here with individual case stud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China formally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Since then, both economic practice and economic theory in China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academic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has been encouraged to expand its research horizons under the rubric of “liber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in the facts”. A number of important monographs and essays have been produced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has entered a flourishing period.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major topics: China's New Democratic economy and the planned economy during the period 1949–78; and,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rom 1978–2006. The study of these two areas shows numerous interconnections, points of comparison and causal links. The many and important lessons to be drawn from these studies both exhibi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univers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试论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杰 《史学月刊》2005,2(9):83-9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历史人类学,尽管从学术传承上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的出现为消融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边界,促成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历史学内,“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到历史人类学的演变过程。而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历史人类学已经展开一些研究实践,但是尚需进一步提倡。这种提倡表现在三个方面:底层视角、区域经验、文本与田野互动。历史人类学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会成为一种介于宏大叙事与经验性实证研究的“中层理论”。从历史学科的本位出发,历史人类学对人类学的吸收借鉴颇多,但是不能轻易放弃历史学科本位。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新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史引人关注。对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突破教条,重构体系;汲取新知,更新方法;三大转向,完成转型。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汲取,为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广的学理基础和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and comments on a symposium concern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held in Beijing, China in October 2009. It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first, the paradigm issu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second, indigenous reorientation and the study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thi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history and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fourth, the history of scholarship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ll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were prestigious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Ming–Qing historical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The attending scholars provided in-depth and well considered views about the macro issues of this discipline. Furthermore, the discussion was very active and productive. This paper reflects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7.
朱发建 《史学月刊》2007,2(4):116-121
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因国人对“科学”含义理解上的不同,对史学是否属于“科学”有不同的认识;也因对“科学”含义广、狭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史学”观;由此造成史学“科学化”进程中观念分歧与实践路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魏宏运教授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投身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主持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料的收集整理,率先与国外学者合作进行口述史调查研究,改进、拓宽民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领域,培养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史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20.
In contrast to the criticism that his work represents a Euro-centric view of China, we argue that Joseph Levenson’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involves a third dimension – Judaism – at the level of 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Built on in-depth analysis of Levenson’s work, in particular his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s well as his unfinished yet profound writings on Judaism and Jewish history, we find that his understanding of Jewish tradi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is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We argue that what Levenson practiced was a historical methodology that we name “dialogic history.” We believe that dialogic history provides us a potential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we can understand another culture without being imperialists, essentialists, or Orientalists. Dialogic history is also history in action because when this kind of dialogue is conducted, a new space can be created in which history is no longer a one-sided monolog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