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一切认识都起始于问题。问题既意味着某种无知,又意味着准备摆脱无知,进入相对知之境界的意识与无意识冲动。“没有无知就无所谓问题”,①而没有求知,‘即进入相对知之境界的欲望,也就无须提出问题。就理论研究而言,问题主要为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科学家的职责是解决科学问题,这一点无人怀疑。然而,“哲学家的职责是解决哲学问题”的结论,却并未能博得哲学家的普遍认同,而是遭到了部分哲学家的强烈反对和坚决否定。维特根斯坦便是反对和否定这一结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维特根斯坦等人看来,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一切哲…  相似文献   

2.
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作为存在哲学家闻名遐尔,但他作为历史哲学家却知之寥寥。许多学者虽然都知道他的“历史性”、“历史意识”、“轴心时代”等概念,并不十分清楚他在《时代的精神状况》、《哲学》、《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著作中阐发的历史哲学的完整的思想内容。他的历史哲学在历史学专家中受到冷遇,往往被认为是内容贫乏和公式化。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先秦时期一位很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观点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逍遥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主旨。本文通过对《逍遥游》篇中两个核心概念——“有待”与“无待”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这种对人类的困顿与迷失进行反思的逍遥思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日本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集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人称“西田哲学”的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被誉为日本的“独创哲学”和“最初独创哲学家”。把握西田哲学,可使我们居高临下,鸟瞰日本哲学史,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理解日本哲学遗产。“纯粹经验”是西田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西田哲学的归宿,大厦的基石,体系的灵魂。所以,正确把握“纯粹经验”是把握“西田哲学”的关键。本文试就“纯粹经验”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二、三年来,人们常说哲学不兴旺,这已成了言论界的话题。实际上这是说哲学书籍的销路明显下降。如果哲学书籍的销路是判定哲学盛衰的标誌的话,那么近些年来,哲学确是不兴旺的。哲学真的不兴旺了吗?不兴旺的是“讲坛”哲学家们的哲学不兴旺,而且就是他们所写的哲学书籍的销路下降了。直截了当的说,以“讲坛”哲学家为主要承担者的我国哲学,在大学“讲坛”讲课用的哲学以外没有什么东西,除了讲课以外没有用处,这在近些年来是很明显的,情况不就是这样的(口么)。  相似文献   

6.
志愿者组织     
《西藏人文地理》2005,(2):90-97
对志愿者的广泛组织和利用是“绿色江河”的主要工作模式,它的大部分工作都由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来完成。2001年以前,绿色江河的所有事务性工作都由杨欣自己一个人承担,两年前他有了两个助手,一年前才增加到三个。三位助手一位专职负责办公室的资料整理,两位兼职一个负责项目策划,一个负责海外联络。影响如此之广的一个环保组织就区区四个人从事日常工作,这与梁从诫的“自然之友”和廖晓义的“地球村”的组织构架有相当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正>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产生的惊异,儿童则因自身的纯真而始终处于一种惊异的状态,对世界万物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总会产生许多哲思问题。教师可结合倾听幼儿的“原声音”、导正幼儿的价值观、“物化”幼儿的哲思点等指导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成活动,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更深层的思维发展。幼儿是天生的“哲学家”,对事物发出的惊叹、疑问等都蕴含着哲学韵味。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惊异中的教育契机,及时生成系列活动。本文以中班生成活动“树屋落成记”为例,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人学,自孔子开探讨人的问题之先河以后,历代哲学家无不关心人的问题。“五·四”时期围绕着“科学”与“人”的关系的争论,更标志着这种讨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经过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漫漫长夜之后人的全面觉醒。在这场讨论中,各种人学思想应运而生,其中胡适的人学观点颇具代表性。他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人的尊严、平等、独立及人的作用、使命、发展等多方面对“人”作了全面研究,形成了一个较系统的人学理论。这一理论是以对人的自然性的研究为起点,以对人的社会性的探讨为核心,以对人的个体性的揭示为归宿的。  相似文献   

9.
王翰章 《文博》2006,(3):22-27
一、老子及其学说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的祖师,李唐王朝的始祖。他的名著一《道德经》,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论著,包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的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可分为“学着讲”、“照着讲”和“接着讲”三个阶段 ,2 1世纪的中国哲学理应进入“自己讲”的崭新时期。曾振宇同志的《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一书 ,可以说是尝试着“自己讲”的一部学术著作。作者将中国古典气论置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这一语境中进行考察 ,首先分析了本体、本体论等范畴是否适用于中国哲学这一问题。“中西哲学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 :一个是感性的、现象的世界 ;另一个是非感性的、本质的、逻辑的世界”。本体论是对逻辑世界的描述 ,它只存在于逻辑世界之中。换言之 ,没有脱离经验世…  相似文献   

11.
尚晋 《神州》2014,(11):147-147
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理论中,“身心二元论”是基础的命题,这也导致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观点,这在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这种认识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建立了众多新的认识论方法,其中以实用主义者狄尔泰、詹姆士、杜威的“主客体统一”思想最为有效地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诸多问题,这种思想拒斥传统的“旁观者的认识论”观点,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对象,使真理的存在变得可能。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经这样用诗歌来形容自己:“我是一个被驱逐的人不仅从微风吹拂的草地从瓜达玛兰那鸟展开红羽的地方也从精神的天国从希望之星从最美好的幻景中被永远驱逐”我以为,这不是哲学家个人的遭遇,而是全体人类永恒的结局,人们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努力和奋斗都逃脱不了被时间、梦幻和肉体驱逐的命运。这是否意味着人生是绝望、无意义的呢?不能期望从哲学家那里得到令人振奋的回答,我们只有在永远混乱的现实中通过写作和回忆或许能得到少许的安慰。如果说哲学是关于未来的逻辑,那么文学就是昨日的记忆;如果哲学是历险的路…  相似文献   

13.
<正>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究,并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建构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我园教师在“儿童哲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努力构建适宜的哲学探究活动。在一日生活中,幼儿通过动作、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幼儿哲思辩论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一个话题,组织幼儿开展论证和辩论,帮助幼儿学习运用一定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郑植 《世界》2006,(6):64-64
“顶头上司”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谁负责的问题。我们要求官员对党负责,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就是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负责。衡量我们的工作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对我们党的事业有利,也就是是否对人民负责。人民群众才是我们每一个官员的顶头上司。  相似文献   

15.
“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相互联系的三个标准体系,又是相互区别的。正是它们的区别构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独特功能。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我国的改革实践和政党建设都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哲学史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真理标准问题有过种种说法。本质上讲,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主观标准,二是虚无标准,三是客观标准。主观标准,表现为主张以人或人的思维言论、上帝的旨意、圣经的教条或是“共同感觉”、“大家公认”、“有用…  相似文献   

16.
张光茫 《文史月刊》2011,(10):78-78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关于“适度”及“最佳适度”的问题,曾有过很多讨论,但始终未能将其提升到唯物辩证法基本方法论原则的高度加以检讨,本文拟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求教于各位大家。关于哲学意义上的度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里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孔子说:“过犹不及”和德漠克里特的这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所言都涉及到了哲学上的“度”。所谓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而质和量是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每一种事物的质,都有无限多量的等级,例如,物体的软和硬,颜色的深或浅,生命的长和短等…  相似文献   

18.
成龙 《攀登》2010,29(4):73-77
对中国哲学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始于春秋,其所以如此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生产力大发展,宗法关系被打破,尤其是各国间的战争,为人们思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二是鬼神崇拜观念的淡化,个人自主空间的扩大,辩证思维的相对发展,为人们思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精神条件;三是中国哲学家一开始就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身心统一”为最高价值追求,这为古代哲学家较早思考主体间相互关系准备了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文化变迁以来,“中国哲学”这个称谓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哲学作为一件“事情”,在中国是有的,哲学本也不是件东西。“事情”,德语为Sache,意指“争执”,“论争”。自古希腊,“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是无尽的探问与追思,是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即“对话”,因此对话是哲学的最为原初最为根本的形式,其表达形式则应该是多种多样并且与生活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24日.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其95寿诞前夕溘然辞世。噩耗传出,中外同悲。然而,哲人虽逝,其思想与精神却是不朽的。张先生创立的“兼和”哲学及其”综合创新”文化观.犹如一盏思想的明灯.照耀着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