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世凯隐居河南老家时,居然附庸风雅,"研究"起甲骨文来。他雇人在袁家的田野山林里挖掘,又跟着亲戚搜求。人们还以为他在搞学术,其实内里别有乾坤。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易日"为一表示天气现象的词语.本文通过对甲骨文"易日"卜辞比较全面的考察,认为"易日"为"变天"说不能成立,应当释为"日出",即出太阳,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郭国梅 《神州》2012,(14):194-194
甲骨文是汉字之祖,而书法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甲骨文书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书体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美的浅谈,激发书者创作灵感,探求其艺术真谛,有更多的有关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相似文献   

4.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15,(2):52-56,95
甲骨文■字,从■从■,隶定为■。■是人字形房屋构架之象形,演变到后世为宀、广偏旁。新本义是薪,薪本质是木。先秦文献中木、薪、柴本质相同,仅大小有别。宋,《说文》谓"居"也。宋、■两种建筑相互依存又有区别。洹北商城、安阳殷墟、湖北商代盘龙城大型夯土台基外有擎檐柱遗迹,复原后与主体建筑两部分形成形■(侧面图),与宋、含义相同。古代宫殿的附属建筑称为朵殿。当释读为朵。朵宗即主庙的配殿,庭朵是门堂前外塾。  相似文献   

5.
《说文》有“来,周所受瑞麦来辫,一来二缝,象芒束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此后一些学者由于“附会经语,过信纬书”,“致滋千古疑窦”。如《说文》段注认为“作一来二缝不可通”,改成“二麦一夆”院先鹇笾怠=栏腥艘源俗魑夜÷蠓潜就疗鹪吹淖衷粗ぞ荨K杂斜匾婷鳌袄础弊中我寮捌浞⒄寡莼<坠俏牡姆⑾治颐翘峁┝朔岣坏男伦柿?1914年出版的《殷墟书契考释》已引证《说文》释出来字,并指出“卜辞来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麦之茎强与禾不同”,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疾”字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中释“疾”是很妥贴的。至于卜文习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充分利用人类学方法对甲骨文中的閊字进行了考证,认为閊字指门槛。从文字考释方法方面而言,传统方法注重音、形、义的结合,多从文字自身规律出发讨论议定字的结构意义。利用人类学方法解释古文字,有些前辈学者曾经作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方法比较而言,该方法的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小。本文充分利用人类方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开拓。同时也应该看到,本文有两个问题还须改进,一是对文字音、形、义的分析过于简洁,对文字自身规律的重视不够;二是表示閊字本义的卜辞例证过少。从相关资料看,妇好从事的军事行动较多,具有一定的独立军事行为能力,如何更合理解释这种现象与其行为的象征性,需要更多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等字形通常隶释作“冎”字,与其密切相关的■等字形旧释“骨”(冎),或释“■”,现在许多学者则释作“肩”。依据■等字形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以及古文字和传世典籍等材料,并从■等字形与相关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分析,释“肩”依据不充分、不妥当,释“骨”更为合理。通过释论■等形及相关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而辨释“■”与“■”两种字形的形、音、义关系,我们认为甲骨文“■”与“■”已明显分化为两个字——“■”释读为“冎”,“■”等形则应释读为“骨”,也就是说“■”与“■”表示的是“冎”“骨”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9.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20,(1):131-139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异,但它是匏(匏、葫芦)的象形文字。从瓠从皿的■字,是葫芦瓢漂在盛水器皿中之形,它是瓢的会意字。从瓠从倒立庐形的■字,殷商时期其材质由木质转变为青铜,盛放专用鬯酒,是为卣字。对瓠、瓢、卣三字的考订,证实了文字形体的细微差异与甲骨文字义关系密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中有秉棘一语,以往对棘字不识或误读,影响了对卜辞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棘字的考释,指出秉棘乃手持酸枣树的枝条之意。秉棘的目的是为了驱鬼。以棘驱鬼作为巫术之一种,有着久远的来源和很强的延续性。通过对卜辞秉棘一语的考释,可以窥见殷代巫术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殷墟出土甲骨文中保存不少商代的旱灾材料,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存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对旱灾材料的系联还不够完善。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多有“”的记录,即发生旱灾,从中可以看出商王对旱灾的关注;为解除旱灾而进行祈雨的活动也见诸卜辞。但因学界对卜辞辞例的解读尚存异议,影响到对商代旱灾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甲骨文十的倍数均合书,这是1929年郭沫若同志在《释五十》一文中提出的,由于当时的条件,他没有找到七十和九十合书的例子。至1934年,七十合书例被他找到,可是九十之例却始终不见。这样,除九十之外,十至八十都有了,分别写作  相似文献   

14.
释殷墟甲骨文中的“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个从马、从牢的字.过去的学者一般都把它看作是“牢”字。本文根据新出土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认为它是一个从马、牢声的字,读作“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从《甲骨文合集》11503反版卜辞谈起,释读出由三个“○”组成的类似今“品”的字形,为“众星”、“列星”之意,并进一步考证卜辞内容为:七日己巳夜禋[庚午]有新大星竝火。论证当时曾有一颗超新星出现,其亮度可与天蝎座α不差上下,当时的人们担心此为不祥之兆,故举行称为“设”的仪式,以禳灾祈福。  相似文献   

16.
释甲骨文中的“■”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异体也不少,如果不计正反(朝向),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 a(《合集》8496)(《英》589正) b《合集》6427)(《合集》6483正) c(《合集》811正)、《合集》6504) d(《合集》32正)、《合集》10094正)a最为常见,应是较早的写法,b、c、是它的简体,d是它的繁体。这个字孙诒让释台、林义光释旨、叶玉森  相似文献   

17.
商代甲骨文中的“丙”和“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甲骨文中有?字,又写作?(为印刷方便,以下一律用A代替),旧释为“丙”,向无异说。A字大多数是出现在表示日辰的干支字里,如“A午”、“A寅”之类,释“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字有时还与数字结合,组成数量词组,用在“车”、“马”之后,如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就有“车二A”(《合集》36481),见于其他卜辞的有“马二A”(《合集》21777、“马  相似文献   

18.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的“(?)”和“(?)”是一字异体的关系,都应释为“厀”。两者在卜辞中都不表示本义,而表示假借义,都应读为“(桼刂)”,训为切割,都可用作祭祀动词和征伐动词。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争”,为金文静字所从,字从从力,义为“耦耕”,是“耕”的本字。《说文》训“引”,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