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中国北方发现的龙山时代至两汉小麦及其相关遗存,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小麦的栽培历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而各阶段时空特点的形成,应是人们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西汉中后期冬小麦在关中的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3):34-38
在农业发展史上,任何农作物的推广与普及,都离不开适合该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但同时也需要技术与社会条件的推动。西汉中后期冬小麦之所以能在关中地区获得推广,不仅仅因为其具有高产、旱作的特性,还在于它适应了当时关中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防旱保墒技术的完善对其推广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4.
5.
两汉时期,东朝兴起与"内朝政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汉王朝特有的政治生态。研究汉代东朝与内朝二者的关系,对汉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乃至汉代之后的古代史都有深刻的启示。而且,对当今的民本思想与反腐倡廉方面,亦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两汉时期,东朝兴起与“内朝政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汉王朝特有的政治生态。研究汉代东朝与内朝二者的关系,对汉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乃至汉代之后的古代史都有深刻的启示。而且,对当今的民本思想与反腐倡廉方面,亦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胜高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0,4(1):81-89
春秋时期,道术"为天下裂";秦汉时期,道术开始为"天下合",儒道思想逐渐兼容其他学说,交融整合。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将宇宙论的探讨不断转化为本体论的思考,使有无、本末等成为亟待深入讨论的哲学命题。汉朝强调礼教规范,与个体自我之间形成对立和冲突,使得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为急需解决的思想命题。玄学在魏晋时期的形成,正得益于两汉玄学思潮的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人们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理解风俗,偏重于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其一,风俗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内涵与始终保持永恒的主题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在社会政治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和谐;其二,两汉诸子及统治者在对待风俗问题上,随着社会政治思想的变化,采取的移风易俗方式多种多样,或因循、或宣化、或齐整、或批判甚至是整顿等,体现出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政治之间保持着独立与顺从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11.
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冬小麦的推广与普及,具有自东向西的时空特点。麦作发展是区域自然环境与技术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汉代黄河流域冬麦普及过程的基本因素。不论是黄河下游地区冬麦种植的较早普及还是关中地区冬麦推广的迟滞,均首先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在黄河下游地区,人们利用冬麦的生长特性趋利避害,减少和防止河汛水患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麦子得以广泛种植。在关中地区,干旱的困扰一度制约了冬麦的推广和普及。在自然因素推动下的汉代麦作推广与普及,促进了黄河流域抗旱耕作及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北朝中央护军制度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帝官制改革时设立了护军将军。其职能与魏晋南朝护军“掌外军”(宫城外禁卫军)有所不同,主要是“掌四中及诸关津尉”,四中即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四中府分布于京师洛阳外围,负责拱卫京师;诸关津尉除京师周围关津外还当包括全国关津。此制实乃唐代卫禁(卫宫、关禁)之制的滥觞。由于北魏后期京师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拱卫京师的四中府显得特别重要。东魏迁邺后,在京师部城外围仍设四中府。自宣武帝末年以来四中府“奴隶领军”,东魏继承之,北齐时偶见护军,乃权宜之制。由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化及京畿大都督制度的影响,北齐末年,作为禁卫长官之一的护军将军正式被废罢。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中国中古门阀政治的背景下,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和提升其政治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北魏前期的汉族士人虽然在政治上受到较大的限制,但他们仍然试图在现有政治状况之下,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社会网络,从而形成相互间的身份认同并获得有效的政治资源。乡里社会是汉族士人展开社会交往的基础,他们也十分重视。随着仕宦于平城的汉族士人逐渐增多,平城就成了北魏前期汉族士人社会交往的中心。以崔浩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和青齐地区的汉族士人的交往成了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两种社会交往形态。当然,汉族士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往往受到政治的牵连。 相似文献
15.
16.
20 0 1年 1 2月 8日 ,由哈佛燕京学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哈佛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考古学与中国文明的再发现———纪念张光直教授学术研讨会”。在“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专题演讲中 ,有六位学者发言 ,他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此次以中文为工具的考古学讲座 ,吸引了大量听众 ,引起很大反响。为了能够让读者及时了解演讲的内容 ,征得作者同意 ,我们特编发这组文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组文稿 ,使学术界对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牛敬飞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3):22-29
甘肃南部洮西地区是古代边疆要地。伴随着对羌人的征服,西汉在洮西推行了郡县制,但两汉在军事上仍固守洮河一线。十六国时期前凉在洮西设河州,完善了该地区的军政建设,河州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单元。西秦因定都枹罕据有洮西而称霸西北。北朝在保持河州军镇的同时,又在洮西南部设立了洮州,自此洮西分为两个政治区域。洮西地区开拓历程表明,分裂时代割据政权的局部拓边也是边疆开发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广泛、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力宣传和提倡儒家政治文化。二是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渠道,利用灌输的形式,传播儒家政治观念。三是通过著述立说、创造文学艺术精品的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的形式,传递和传播儒家政治文化。四是通过立法的途径,采用引礼入法、建章立制的形式,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法制保障。五是通过社会表彰忠孝、示范引导的途径,采用激励的形式,促进儒家政治文化的传播。六是通过生活礼仪和节日礼俗建设的途径,利用大众娱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播儒家政治文化。汉代政治社会化把儒家政治文化内化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政治规范、政治价值和政治生活准则,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泗水捞鼎"图是画像石(砖)中较为典型的汉画图案,集中出土于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四省。不同地区的图案组合有同有异,根据图案组合和组合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得出该图案流传路线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到了四川后,捞鼎图像进入转变发展期,这里也是捞鼎画像最晚消失的地区,其图像结构的变化与移民的迁入以及当地葬俗等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