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8月,为配合京深(北京-深圳)高速公路建设,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和卫辉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卫辉市倪湾遗址,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前、后两段的遗存。遗迹有房基1座,灰坑5座,出土了一批丰富的遗存,是研究豫北龙山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3.
Rheta E. Lanehart Robert H. Tykot Anne P. Underhill Fengshi Luan Haiguang Yu Hui Fang Cai Fengshu Gary Feinman Linda Nichola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1
Rice and millet were staple crops at Liangchengzhen, a late Neolithic Longshan site in Shandong, China, but the degree of dietary variation is not known. This study uses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and faunal skeletal remains to quantitatively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crops as well as terrestrial domesticates and aquatic resources in the diet at Liangchengzhen. Although no collagen could be extracted from the poorly preserved human bones, the δ13C stable isotope results for 2 apatite sample and 16 tooth enamel samples averaged −9.8‰ suggesting that diet was based on foods averaging from −24‰ to −18‰, with millet and millet-fed animals comprising at most approximately 25–30% of the diet. Pig faunal δ13C isotope values suggested that during the earlier Longshan period pigs were fed mainly millet with more C3 foods such as rice included by the later Longshan period. Solid ceramic residues from two guan jar sherds produced δ13C values averaging −18‰ and δ15N values averaging +16‰, suggesting both vessels contained fish.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by the Longshan period, people in southeastern Shandong no longer relied as heavily on millet and that the agricultural crop of rice had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at Liangchengzhen. Unfortunately, without human collagen samples to provide nitrogen isotope results, we cannot estim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protein to the diet of people at Liangchengzhen. In general, however, the pattern of a diverse agricultur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macrobotanical remains from Liangchengzhen is supported by the isotopic results.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现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和先商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早期灰坑9座,先商文化灰坑1座,出土了一批富有特征的罐类器物群,为研究中原古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6.
7.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五组 ,其南紧邻金沙汽车站和清江公路 ,西靠青羊大道 ,遗址南距清水河2 0 0 0米。 (图一 ) 1 999年 6月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房地产开发基建项目 ,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与图一 成都市金沙遗址示意图发掘。在市郊西部首次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文化堆积 ,面积 30 0余平方米 ,仅分布于金沙遗址的西北部。本次工作共布 5× 5米探方3个 (编号 99CJQT0 30 5、T0 4 0 4、T0 4 0 5) ,发掘面积 75平方米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将此次工作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地层…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春,孟津县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一件珍贵石器。该器平面呈T形,上有横长的双柄,下为锋利的宽刃,当系古人用于推刮木料等的石刨。石刨的年代距今约6000年,它是仰韶文化先民们的重要创造发明并在史前工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11.
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前言 陕西临潼康家遗址是龙山时期的村落遗址,面积约19万平方米。自1981年以来,曾进行过多次发掘①,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本文将分析1990年夏秋两季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遗存。 1990年发掘是在遗址的中南部进行的,发掘 10 × 10米探方1个(126)。康家遗址T26的龙山地层厚度约3米,发现迭压多层的房屋一排,房前的院子里有许多灰坑。大部分兽骨出于灰坑和房屋的夯土墙内。发掘报告尚未发表,但为叙述方便本文根据建筑遗迹的分布情况初步将龙山文化地层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厚度约2米,每层房基包括4间房屋… 相似文献
12.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商末周初。 相似文献
13.
14.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藤花落》报告的层位学、类型学分析,将藤花落城址相关的遗存分为四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藤花落城址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城址的城墙上和壕沟内的柱洞属于栅栏遗留,栅栏是与城墙、城壕等一体的防御设施;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存属尧王城类型,晚期文化面貌发生改变与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东传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龙山文化是探讨中华文明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日照地区的龙山时代对于研究早期国家的起源极具代表意义,研究其发达的农业文明所衍生的饮食文化,可以对早期国家如何形成的探索进行重要补充。通过已知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资料,本文对龙山时代日照地区的主食、副食、烹饪和进食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日照地区龙山时代的饮食文... 相似文献
18.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西北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位于五个连绵的山峁上,相传该处曾有五户人家居住,因而得名五庄果墚。五庄果墚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内涵以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遗存为 相似文献
19.
利戴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利城遗址的一部分,整个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利戴遗址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此次清理的5座灰坑及1座半地穴式房址均为龙山文化遗迹,其中出土陶、石、蚌器38件.从出土的器物看,该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与潍坊姚官庄、鲁家口和青州凤凰台相类似,其年代约为龙山文化早期偏晚阶段并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晚期. 相似文献
20.
大约以公元前2200年为界, 老虎山文化可分为前、后两大期.前期稳定发展,对外影响有限;后期向南强烈扩张,其陶双鋬鬲、卜骨和细石器镞更流播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老虎山文化后期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这一时期气候日渐干冷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