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表现在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玉器在二里头文化各期之中的使用情况差别很大。二里头一期仅见少量绿松石饰;二期为发展期,玉器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三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这一现象与三期二里头遗址夏代王都文化繁荣的景象是密不可分的;四期的玉器出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体现了夏商政权交替对手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青地区是史前时期重要的用玉地区之一,其用玉进程表现为从前仰韶时期至马家窑时期,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而大规模和较成体系用玉文化的兴起应始于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巫玉色彩浓重,玉器更多被用来祭祀。从用玉进程和用玉动机看,甘青地区用玉文化并非独立起源,而是从东部和中原引进与兴起,同时促进了甘青地区玉矿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蛇纹石玉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透闪石-阳起石玉相似,许多出土蛇纹石玉呈现部分白化和全器白化现象,其时代贯穿史前至近代,地域跨越中国全境,因而其成因颇受关注。本工作借助考古学、矿物学和材料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人为火烧成因和自然受沁成因两方面对白化的性状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细致梳理和探讨,以期探明蛇纹石玉火烧变白过程的热力学机制,探讨自然受沁成因的内在白化机制。藉此有助于判断和揭示白化玉器背后的人类行为和自然行为,有益于白化蛇纹石玉器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4.
透闪石-阳起石玉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保护传承非常值得关注。本工作将玉器在入土埋藏前人类行为和入土埋藏后自然风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对狭义概念的透闪石-阳起石质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形成机制、修复和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显示,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主要包括10种:裂隙、剥落、断裂、残损等4种可因人类行为方式造成;表面污染、表面结壳、孔洞、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等5种主要由自然受沁作用造成;色变现象可由人类行为方式和自然受沁作用分别或共同造成。出土玉器的修复应遵循最小干预性原则,一般不作处理;存在孔洞严重、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的玉器,建议加固封护,维持其基本外形。出土玉器的预防性保护需要设置中高湿度条件,展陈时规避紫外光,保藏时使用无酸性材料包装。该项工作旨在将保护和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不仅为玉器保护服务,而且为玉器考古工作服务,进而有助于该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中原龙山城址的年代与兴废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是发现较多史前城址的区域之一,并集中发现于王湾三期文化。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龙山城址营建与废弃的时间基本一致,且延用的时间比较短暂,使用期伴出有较多海岱地区典型龙山文化和江汉区石家河文化的器物。史前大的集团或文化区之间曾屡屡发生强烈的影响或碰撞。为了抵御来自其他集团尤其是东夷集团的侵袭,华夏集团的东部一带一定区域内的中心聚落或重要聚落就会筑城自卫,这可能就是中原龙山城址出现的具体背景或背景之一,而一旦威胁解除,这些城址就无存在必要,很快又弃之不用了。  相似文献   

6.
北阴阳营、凌家滩属江淮地区,时间一先一后。通过对玉器质料、器形、工艺的对比分析,说明凌家滩继承并发展了北阴阳营的玉文化,已进入产生宗教信仰的新阶段。江淮地区与东北、黄河下游、太湖流域共同创造了中国史前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7.
巫-玉-神泛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玉、巫、神的内涵分析,探索玉、巫、神的互动以推动史前社会的发展.巫为核心,玉为巫觋事神的神物,神是血缘与地缘的超自然力量.到了文明曙光期,巫觋地位下降,终于成为神职人员.通古斯语系萨满祭神与玉无关,因时代、族别不同,也不能用萨满对应巫觋.  相似文献   

8.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出土一件玉鹰虎饰,与同墓的玉雕风格迥异,却与龙山-石家河化玉雕风格一致。从玉雕工艺及化交流方面考证此件玉鹰虎饰为史前遗玉。  相似文献   

9.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早年出土于内蒙鄂温克族自治旗的玉器和细石器,经对出土地点的确认及与考古出土器物的分类对比,确定其归属于新石器时代内蒙呼伦贝尔地区的哈克文化。哈克文化主要是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目前也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玉器。而故宫所藏的11件玉璧不仅为研究东北呼伦贝尔地区史前玉器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资料,而且对中国玉器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除了延续自前代的风格传统与工艺技术外,东周玉器与源自于他类材质器物的启发关系尤其密切,其中金器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东周金器对玉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纹饰布局、纹饰母题以及追求浮雕的空间表现等几个方面。此时玉器和金器在风格上的相互转换与兴替消长,不仅导致金玉材质间的相互置换,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装饰形式也因应被模仿对象的材质特性而改头换面,并且发展出新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1.
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拉曼光谱(Raman)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对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和三号战国墓出土的玉器和玻璃器进行了综合研究。准确判定了玉器的材质和玻璃器的成分体系,并探讨了玉器的地质成因类型和沁蚀原因等。首次在淮河流域发现天河石玉器。  相似文献   

12.
Jade silkworm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reflect that the mulberry silkworms and tussah silkworms were recognized and utilized in the Liaoxi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from at least 5.5 to 5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not only makes the Yan-Liao region (extending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valley), where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s located, become another prehistoric center of silkworm resource utilization besides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also traces the earliest time and the area of the utilization of tussah silkworms in China from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Han Dynasty to the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 in the Hongshan period. Meanwhile, the quantitative superiority of jade tussah silkworms implies that wild silkworm resources were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silk for the Neolithic inhabita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means of“taking jade as silkworm” and“turning silkworm into dragon” in the Hongshan culture coincide with those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are a vivid portrayal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as a direct roo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07-1125年)雄踞北方100多载。其自北魏始与中原王朝有往来,及至隋、唐、五代、宋等,政治、经济、商贸往来连绵不绝,并与中亚、西亚诸政权也有交往,从而形成了其所创造的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本文通过对几件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的玉盒佩的介绍,以揭示辽代玉器独特的草原风貌及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昌化石材质研究的基础上,对越国玉石器的用途、纹饰特征做了研究,并对平面透雕、粘合、镶嵌、线刻、打磨、钻孔等工艺技术特征作了分析,同时对昌化石的使用年代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周玮 《东南文化》2003,(3):19-24
从玉琮的器形和纹样两个方面着手,对良渚文化玉琮进行分型、分式,并尝试着为玉琮分期,归纳出各期各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原史时代”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石器时代末史前文明断裂至秦帝国建立被正式纳入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之前的这一时期,是长江流域历史或文明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特征与西方史学和考古界通行的"原史时代"概念吻合,因而建议将这一时期独立出来作为长江流域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原史时代",并就长江流域"原史时代"的特征、分期及其对于长江流域自身历史和人类文明进程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史前乐舞材料入手,对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将其划分为中原区、海岱区、甘青区、江汉及邻近区、环太湖区、辽河区等六大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史前音乐文化的承传方式以及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8.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分为东西两区,共26墓,其出土玉器分别代表牛河梁猪灵、鸮灵、云灵崇拜的原生玉巫教与黄帝"云纪"、少皞"鸟纪"等众多玉巫教的各支派系的联合体,并未形成统一的、集权的顶级发展阶段的巫教。同时,牛河梁又是东北古夷玉巫教的圣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前方形城址的出现,最早发生在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版筑技术的成熟,审美观、世界观中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聚落发展中重视事先规划与总体布局的文化传统,为方形城址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先决条件。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社会发展中礼制建设的需要,是方形城址出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耀利 《中原文物》2001,4(4):16-23
总观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原地区以它强大的文化根基,在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始终走在前面.中原地区文明的起源是相当早的,在龙山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