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该文首先阐释了革命文物的概念及重要作用,论述了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随后运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从建设沂蒙革命纪念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讲好革命文物故事、深化文物史料研究、探索“互联网+革命文物”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沂蒙革命纪念馆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革命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和充分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理论价值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底出版的程玉海、曹胜强两位同志历经数年艰辛研究撰就的《20世纪的世界革命》,是国内最新的世界革命史专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更广义地说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是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特别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不由得使我想起41年前,小平同志就曾郑重其事地用题词的形式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十分重要而且很值得回忆的往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革命遗产,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它的形成、发展与继承凝结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汗水与鲜血。本文将就中国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及其作用的机理做一简要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5.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广安市广安区是邓小平的故乡。作为革命老区.主要红色旅游资源为邓小平活动遗址及其他革命遗址27处。 相似文献
6.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形成的一种崇高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创造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闽粤赣边区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闽粤赣边区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和闽粤赣边区革命精神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传承闽粤赣边区革命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教育,实施思想即意识领域内的动员工作。冬学运动在调动农民的战争参与性、减少农民的文盲数、解放乡村的妇女、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史诗,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烙印,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毛泽东诗词在政治,文化,社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意在通来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来研究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分析和研究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宏杨爱国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铁路交通的建设深入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打破了呼伦贝尔地区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面貌.20世纪初呼伦贝尔地区的中俄贸易研究,集中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地缘格局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带来的重大影响.本文以呼伦贝尔为切入点,对于这一时期中俄的外贸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革命领袖"何以形成——西方学者的三种方法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革命学”在学科分化和交叉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革命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革命浪潮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有益而全面的探讨,然而对于任何一场革命都必不可少的“革命领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研究革命领袖的西方学者以心理学、心理史学和社会学三种理论方法来探讨促成革命领袖形成的各种要素。然而,他们关于革命领袖人物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依靠直觉把握和空泛想象的层次上,缺少经验分析以及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全面的理论把握。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常常导致社会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不一,其中以改革和革命为主.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旧制度随之寿终正寝,而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则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俄国通过革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其革命模式对许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些采取革命方式解决冲突的国家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步入现代化道路,反而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与外部因素,盲目效仿他人不足取. 相似文献
13.
14.
民国初年,在北京城的改造中,南、北新华街的开辟是一个重要案例,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意义。新华街与一些配套工程尤其是新的南城香厂"模范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市街区系统,这个街区系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王朝时代之城市空间的格局,几近成为北京城市现代化的先驱。不过,由于时代的动荡不定,特别是首都的南迁,新华街—香厂街区的发展未能持久,而最终衰落。新华街计划的实践,为认识近代北京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的变局,提供了重要的观察点。在这一经验中,既可以看到城市改造的方向,也可以看到北京城传统空间特征在近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 ,194 9年以来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 ,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20世纪共经历了四次实证史学思潮: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二三十年代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的新历史考证学,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时代”,90年代的“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各有其特点和现实针对性,而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道路则是贯穿20世纪中国史学始终的两大主题。但是,考据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实证史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对历史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进步是考古学进行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而理论的探索则是考古学的灵魂。考古学家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考古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方法的探索及人类化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转变环节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最初的十年 ,天津金融市场接连发生六七次金融风潮。这些金融风潮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和背景 ,但其深层次原因在于 ,在天津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自身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业基础的脆弱 ,金融制度的混乱及制度变迁的滞后。面对一次次金融风潮 ,天津官商共同寻求应对策略 ,但更多的是针对性的对策 ,而较少具有根本意义的制度性建设。这一切都表明天津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变局所显现出的明显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所谓的村落,通常指农村的社区、聚落或者地方,是相对于城市社区的特定生活空间。它是农村广阔地域上和历史渐变中的一种实际存在的最稳定的时空坐落,作为紧密联系的小群体,它也是在内部互动中构成的一个个有活力的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