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首山弘觉寺塔的建筑年代创议于宣德末年,落成于正统四年或五年。其地宫鎏金铜塔所刻“御用监太监李福善施奉”字中之李福善其人既非和尚,更非郑和。  相似文献   

2.
赵县西林寺塔位于赵县宋村西的西林寺遗址上。文章对该塔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结合文献进行考证,提出此塔建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比赵县城内的元代真际禅师塔(又称柏林寺塔)早建56年。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史料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以葡萄牙史料为基础,对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新近出版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1421-Tht Year China Discovered The World)一书中所引用的葡萄牙史料进行了有广泛献支持的系统剖析和点评,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论证孟席斯关于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建议以后的郑和研究应注重史料的发掘,包括对郑和船队经访的亚、非地区和欧洲的史料进行发掘。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塔身内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是当年吴越国王钱俶建造皇妃塔(后称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专为雷峰塔打造,是钱俶毕生崇佛的体现。银塔直接仿自延寿造夹纻育王塔(温州白象塔出土的漆塔),间接仿自鄮县阿育王塔。  相似文献   

5.
安吉灵芝塔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塔体构筑仍保持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建筑风格。1993年对该塔落架大修时,在塔刹套筒上发现了北宋庆历七年(1047)、南宋景定元年(1260)各经大修的题记;于天宫内发现一批包括有明确纪年铭文的银质鎏金金涂塔等在内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6.
翔之 《文物春秋》2003,(1):39-45
<正> 料敌塔的魅力 在河北定州城内耸立着一座巍巍宝塔,名日开元寺塔,亦称料敌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旧志云:开元寺僧会能,尝往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诏建塔,会能董其役,伐材于嘉山,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高十三级,围六十四步,盖筑以望契丹者,故又名料敌塔。宋知州宋祁[1],尝纪岁月于颠。料敌塔从始建到竣  相似文献   

7.
季爱民 《文物》2020,(2):59-65
《唐东都大圣善寺山门院故开法大德先藏大师塔铭》(以下简称《先藏禅师塔铭》)石刻2002年出土于嵩山嵩岳寺塔东侧半山坡,石刻所属墓塔原位应在此处[1],但今不存。石刻现存于登封历史博物馆。文字由温雅于唐元和三年(808年)撰书,记述先藏禅师(724~797年)的师承关系、求法与传法经历及归葬地等内容(图一)。该石刻此前见诸报道与文章,主要为介绍石刻形制、铭文字体、行款、出土和收藏情况以及简述先藏生平等[2]。本文将首次刊布塔铭拓片(图二)[3],抄录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考证相关史事,借此观察中唐时期北宗禅在洛阳地区的传播情况,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房山区西北20公里戒坛山前有三组石头城,常乐寺建在南城,寺院北部原有石塔一座,名曰“自来塔”。自来塔已于百年前被当地人拆除,但塔的位置尚十分明显。笔者据明代成化十六年、成化十七年石碑考证,认为此塔十分重要。它是一座阿育王塔,建塔年代在辽或辽以前,塔为11层。笔者根据碑文记载和对石塔多年的研究,对石塔进行了复原,可以作为常乐寺重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季哉 《郑和研究》2005,(3):24-24
祝勇写的《1405—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一书,是以他在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所写的郑和下西洋专题节目解说脚本为蓝本,充实完善,从学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阐释的。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春节期间,南京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涛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菽在北京首次相逢,相谈甚欢,郑宽涛以自编的《咸阳世家宗谱》一书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新编出版的《郑和研究之路》作为礼物相赠,郑宽菽以一套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发行纪念封回赠,两人相约,今后加强联系,共同为郑和研究事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进行的唐朝景教大秦塔实地考察是在1998年8月24至28曰之间进行的,地点在今天陕西省周至县(古称盔屋)塔峪村。这次的勘察,对於景教大秦塔的地位,至少有几方面的重要性,即景教大秦塔除了文物价值之外,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唐朝中西宗教建筑风貌的融合,并且记录了唐朝景教活动的范围,以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容忽视的角色,但更可贵的是,周至大秦塔是唐代景教仅存於今日的建筑遗迹。本次考察的结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仅存的唐朝景  相似文献   

12.
《郑和航海图》(下称海图)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经验的结晶。据称:“这一部地图昕表现的大概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最末一次下西洋,图上的航程、地理,与祝允明《前闻记》所记宣德一次下西洋相合。”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三保太监郑和,曾七次率船队赴南洋各地,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笃信佛教,法名福吉祥,生前施印了大量的佛经,并捐赠给各地寺庙。2002年9月,在维修始建于明嘉靖的报本塔时,于塔内发现了明高僧圆瀞为郑和抄录的《妙法莲华经》。该经卷纸质,总长约40米,7万余字,均用金粉写成。此经卷是平湖望族陆光祖在南京作官时所得,后带回平湖。经几代家传,最后在清康熙年间报本塔重建之时放入塔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前后近三十年时间内,郑和率庞大船队七次出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江苏的南京、太仓等地曾是郑和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留存着不少有关郑和的文物遗迹。令年正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根据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普查资料,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遗迹作一概要的整理和  相似文献   

15.
正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并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任务完成后,郑和才开始率庞大舰队下  相似文献   

16.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海盐镇海塔创建于元末。本文介绍了镇海塔的建造经过与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及特点,并就镇海塔及地宫的年代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镇海塔内共出有金、银、铜、铁、铅、玉、水晶、瓷、木、纸等各种材质的文物47件(组)和近370枚古钱币,品类十分丰富。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多件宋元时期的青铜器,型式多样,造型精美。  相似文献   

18.
李达麟 《文博》2000,(6):50-54
路远认为“《玄秘塔碑》原立于唐长安兴宁坊安国寺”(路远《北宋时期碑林藏石考述》,载《文博》1996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9.
走近大木塔     
文炫 《文物世界》2001,(5):75-78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 曾几何时,在晋冀两省就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老的民谣。这里所说的应州塔,就是名闻遐迩的山西应县大木塔。 大木塔,美哉,壮哉! 矗立在塞北大漠上的大木塔全名叫做佛宫寺释迦塔。作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高的木构楼阁式建筑,应县大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己有945年的历史了。 木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30.27 米,外观9层,可用空间只有5层,谓“明五暗四”。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底层重檐,四周环廊。二层以上皆设平座围栏,挑檐层层举折平…  相似文献   

20.
《瀛涯胜览》是明朝初年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籍。作者马欢是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回教徒,通阿拉伯文,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之职。郑和使团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共七次,马欢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时间分别是永乐十一年冬(1413年各)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8月)、永乐十九年春(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9月)、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8月)。此书有马欢序,序末云:“永乐十四年岁次丙申黄钟月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