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51,(9)
一九五○年五月十一日到奉國寺作現狀調查,其情况簡述於下: 1.位置:遼代木造建築奉国寺在義縣城内东街路北,左右为民宅,寺前空场很大,寺基築造的很高,周有甎牆,成一獨立院落。 2.現狀:臨街門無建築物,僅一巷口,左右有彫刻石獅二座,雖微有殘損,但在法式上仍為遼代石獅代表作。過空塲到寺前,門左右有明代石獅二座,山門一閒,左右各一便門。次為木柱瓦蓋牌坊  相似文献   

2.
1966年陝西省博物馆和文管会曾組织了陝北文物調查征集工作組,往陝北进行文物調查征集工作,該组由李长庆、俞少逸、赵敏生、杭德州四人組成,那一次也調查了鄜县石泓寺和閣子头寺石窟。現将所得情况介紹如下: 一、石泓寺: 石泓寺一名石空寺,在鄜县西約一百三十里,附近山高树多,寺前有小河,其两旁多系稻田,風景秀美(图1)。寺坐东北向西南,寺前有楼房三间,配房十二間。在东西长約七十米的山岩上,分布着七个洞窟,据初步了解,最早的是唐中宗景龙年間,最晚的是明代。窟号从东向西順序排列。  相似文献   

3.
1960年2月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会之邀,作了第二次古建筑調查。同行的有該会朱家济委員及路秉杰等同志协同測繪,使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調查工作。我們这次出发,經海宁、海盐、杭州、金华、东阳、义烏及临安等县市。除1954年作全省初步勘查时所見,已經报导外(浙江文管会油印本,1954年8月;黄涌泉同志《浙江省的紀念性建筑調查概况》,本刊1956年4期),再就这次所見古建筑擇其有价值的介紹于下,并提出个人初步的一些看法,尚希讀者予以指正。輕幢浙江經幢从目前調查所知,杭州龙兴寺唐开成二年(837年)幢为最早。以形制而論,以余姚慈城普济寺唐开成四年(839年)幢身为最大,书法亦精,奚虚己所书。就高度言,当推杭州梵天寺宋乾德三年(965年)幢与临安海会寺吳越宝大元年(924年)幢最高;梵天寺幢高15.67米,海会寺幢高12.10米(图一、二)。按梵天寺为吳越巨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4,(2)
一、關於年代的劃分:詳見‘麥積山勘察團工作報告’第二節‘石窟調查’第一段‘沿革’。二、關於方位問題:麥積崖是一個不規則的弧面,龕、窟沒有正向,所以不能以四方來指出方位。  相似文献   

5.
甘泉县古佛寺位于下寺湾乡河沟村北1.5公里的山涧中,寺前有一小河,周围人烟稀少,树木茂盛.石窟依山凿成,坐西向东,两洞以甬道相连,均为素面平顶,由南向北编号为一号窟、二号窟.一号窟为僧  相似文献   

6.
巴中縣在四川的東北部,從唐代開始就是巴州,到民國初年才改為縣。據縣誌記載,在城的四郊都有造像石窟。在東面的叫東龕山,「東洞在東龕山下一名靈芝洞,高二十餘尺,濶幾百尺,中有古釋迦大像一尊,餘數像亦半之,左右設五百阿羅漢,塑繪莊嚴,精巧絕倫,地甚幽曠,莫詳其始,或即唐時作也」。南龕山古名化成山,在縣南二里,據縣誌所錄唐嚴武奏請赐巴州南龕寺題名麦,「州南二里有前件古佛龕一所,舊石壁鐫刻五百餘鋪,劃開諾龕,化出眾像……」。此表為乾元三年題(公元七六○年),即稱為古佛龕,則創始當更在乾元以前。西龕山在縣西二里,  相似文献   

7.
亦谈唐述与时亮二窟齐正奎炳灵寺石窟,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甘肃省考古队考察炳灵寺169窟时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这则题记目前在国内为最早的纪年题记,它比过...  相似文献   

8.
《文物》1954,(3)
編號:第○二四號類型:拱楣穹頂型窟建造時代:魏內容造象:存殘像二坐佛二菩薩。編號:第○二五號類型:摩崖龕  相似文献   

9.
张乃辉 《丝绸之路》2010,(20):13-15
北石窟寺北朝、隋代造像数量众多,风格独特,窟龛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北石窟寺现存窟龛86个,是陇东地区佛教发展的缩影,其中北魏165窟是其精华所在。总体而言,北石窟寺造像内容丰富,洞窟气势宏大,石雕艺术精湛,为国内所罕见。  相似文献   

10.
安岳县圆觉洞,古称“真相院”或“真相寺”,位于县城东面2公里之云居山上。这里巨石盘踞,山石奇拔,峭壁耸立,风景秀丽,在唐、前后蜀及宋代期间开凿摩岩石刻共100余龛窟,造像近2千余躯,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洞摩岩造像分布在云居山的前、后山巅,以前山“一佛二菩像”,即人们称谓的“西方三圣”,气势雄伟,艺术精湛,为此处摩岩造像的代表作。这三尊雕像分别刻于三个石窟中,横排并列,洞窟面北,各窟相距  相似文献   

11.
顾晓燕 《丝绸之路》2011,(10):22-23
炳灵寺169窟壁画、塑像艺术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集中表现。本文重点分析了169窟壁画、塑像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创作理念的承袭,并进一步探析了该窟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石空寺石窟     
正石空寺石窟位于城关镇金龙行政村金龙自然村东约1000米处的茹河南岸石崖上。石窟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的石崖上。共有大小窟龛9个,其中1、2号窟保存完好,其余窟龛均为空龛,但窟龛形制保存完好。1号窟平面呈半圆形,窟高8米,宽9~15米,残深4.7米,有造像5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高5.3米。二号窟平面略呈长方形,高7.8米,宽11米,残深4.3米,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五三年末到一九五四年初,河南洛陽龍門保管所進行過一次清理石窟積土及窟龕編號工作,在工作中有不少新的發現,為進一步認識和研究龕門石窟提出了新材料,現將初步整理出來的幾個問題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上都城是元王朝的陪都,在当时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古书上曾有:"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木,水有鱼盐,百货狼籍,畜牧蕃息"和"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的评述。上都所在地,金代属桓州管辖,元宪宗五年(1255年)赐封给忽必烈,次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地"建城郭",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命名开平府。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成为临时首都。以后大都城建成,中统四年(1263年)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等。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7,(2)
<正>佛堂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城西北部朱家坬乡崖畔村东南约1.5公里处的寺脑畔东崖壁上。此处东距黄河不足1.5公里,周围三山环绕,寺沟从其右侧向东南方向径直而下,远眺沟口处可以看到少许黄河河面,居高临下(图一)。寺内共有5个窟室,均坐西向东,自南向北一字排开,依次编号为1~5号窟(图二)。其中1~4号窟为明清时期窟室,窟内造像均为毁坏后塑而成。5号窟保存完整,雕凿工艺是所有窟室中最精致的,开凿年代在当地有宋、明两种说法。现将5号窟的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安阳县西南30余公里的太行山余脉,有一组海拔高度约500米的群山。其中最西面的一座是宝山,西北为悬壁山,北为马鞍和矿窟两山,东为岚峰山和鸡冠山,南为虎头山和釜覆山。灵泉寺坐落在宝山东麓、八山环抱的峡谷盆地上,原名宝山寺(图一)。据现存碑文记载,宝山寺创建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隋文帝杨坚"取群山之泉及该寺高僧灵裕法师法名之首",改宝山寺  相似文献   

17.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18.
金塔寺东、西二窟中心柱上的泥塑佛像服饰保存较完整。此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分析佛衣、菩萨及天王衣饰,推定金塔寺石窟佛像服饰的年代约在太和(477-499)初期,其中东窟佛像服饰的年代似较西窟略早。据佛像服饰分期,姑认为金塔寺东、西二窟的营造年代大体与之相当。  相似文献   

19.
1956年秋,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交給湖北省博物館一箱桌围、椅披、椅垫等,共計六十三件,据說是太平天国时代的,由于沒有确实的材料依据,当时无法肯定是否真正是太平天国的东西。为了弄清它們的真实历史,1958年5月,对这批文物的現状、来源、史实等作了一次初步的調查。情况如下: (一)文物实况: 全部文物共計六十三件,可分为九种不同的类型: 1.三联桌围一个。全寬385厘米,通高104厘米;围腰以红色棉布三折綴成,面上为一层单布,底下为双层圓套,双层套的两端各系蓝白棉紗織成的布带二根;腰下有围檐,正面为緙絲金黄地,采色八宝花紋,五个五福拱寿,寿字为紅色,五福为采色;揭开围檐,桌围正身与布腰之間有8厘米荷色棉布連接;正身高87厘米,緙絲金黄地,采色博古花紋,正身围檐的背面均为銀紅色(呈褪色  相似文献   

20.
北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