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满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亦存在过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宗族家族制度即宗法制度。宗族聚居是满族宗法制度存在的基本条件,满族宗法制度存在的表现为:族长是行使族权的主宰;族谱是巩固宗族的纽带;族规是维护宗法的法制;宗祠,祭田也是满族宗法制存在的具体表现。满族宗法制度既有与汉族宗法制度和相类似的特点,又带有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汪道昆的谱本宗与宗法收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济 《史学月刊》2006,8(7):100-107
徽州为明清宗族制度发达地区,这也是徽州士大夫文人宗法制度庶民化努力的结果。宗法制度庶民化并不仅仅是宗法制度贯彻实践的问题,也包含士大夫文人对民间宗族建设活动的宗法理论解释。汪道昆的谱本宗主张及其修谱活动就是建立在民间宗族的祖先谱系文化基础之上,反映了世家大族的独立性追求与以村落宗族为中心的社会现实;其强调的亲亲收族是对谱本宗活动的宗法理论新解释,民间宗族建设实践推动了宗法制度的庶民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客家宗族的现代变迁必然须从梳理其传统宗族生活形态着手。宗族现象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个衍生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将宗族设置成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宗族作为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团体,又延续着与封建王国相似的组织结构:在宗族内部,嫡长子世袭为宗子;宗族之间与宗族之中按血缘辈分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历史上,宗族作为调整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和组织,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在封建国家与农民个体之间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瑶 《安徽史学》2016,(1):144-149
湖南湘潭阳塘的龙王信仰,作为周氏宗族的家神信仰,与宗族建构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的背后具有深刻的地域社会文化脉络。龙王信仰在周氏族人记忆中是明初周氏始迁祖从江西带来的,由周氏族人轮流奉祀,是周氏宗族早期建构的重要文化符号。雍正初年,周氏宗族编修族谱、修建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宗族制度自此成为占有经济资源、展示历史渊源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晚清以降,周氏宗族通过经管老龙神庙愈益体现其在地域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龙王信仰对于地域宗族和社会结构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5.
唐仁郭 《史学月刊》2007,(8):123-125
我国古代、近代几千年的阶级社会里,处处渗透着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只肯定宗法制度在汉民族社会中的广泛存在,忽视了其在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存在。笔者认为,由于受汉民族的影响,我国近代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存在较明显的宗法制度。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宗法性特征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6.
1981—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县马家庄发掘了一号建筑群遗址。这座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谨严,保存完整,各建筑物内部的寝、室、厅、堂、阶、庭等结构的轮廓均清晰可辨。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它是春秋时期秦国公室宗庙遗址,我想这个结论是不错的。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盛行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宗族组织。这是一种政权和族权、君统和宗统合而为一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宗庙制度是宗族组织形态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当时反映和维护宗族制度  相似文献   

7.
谈到宗法制度的时候,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是熟知的。这是解放前农村中普遍存在、影响极大的社会制度。毛泽东同志说:“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相似文献   

8.
彝族自进入古代文明社会的门槛,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和宗法制度,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组织曾被长期地保留;在一些地方,村社的地缘关系并未完全冲破血缘关系的茧壳,家支和宗族聚族而居。神权、族权和政权往往结合在一起,国法、族规和习惯法共同约束行为的规矩,而反映父系血缘纽带关系最直接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父子联名制。彝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至今遗留下来的大批彝文典籍中,有不少是谱牒类。这种以父子联名制为特征的彝文谱牒,和演变为采用  相似文献   

9.
宗法制度与宗族观念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与血缘关系相联系,历史悠久,对国家事务、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具有地域性阶级性时代性,是一种阶级剥削与压迫,是愚弄麻醉被统治阶级广大宗族成员和人民群众的工具与手段,对个人与宗族集团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已相当完备了。这是一种维系古代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周王称天子,为天下之大宗,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于一身。分封各地的诸侯拥有封地一方的大权,相对于周天子则为小宗,却又是一方之大宗。诸侯所封  相似文献   

11.
<正>宗族,一般认为是由同一祖先形成的父系血缘群体。宗族长期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或群体;由其形成的"族权"也是传统宗法社会赖以维系的重要权力结构之一,因此,宗族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宗族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研究更是繁荣空前、成果丰硕。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宗族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明清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时期,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湖南成为当时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之一。湖南农民运动对湖南乡村宗族变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在农民运动这股排天巨浪的猛烈冲击下,虽然某些地方的宗族地主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极力维护宗族制度,利用宗族观念和宗族关系蛊惑族人对抗农民运动。但就大体而言,湖南乡村宗族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制均不健全,华北的宗族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养赡贫弱族人的责任;同时,在社会豪强及突发事件面前,竭力维护族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的自身条件,那就是宗族血缘社会形态的连续性。这一特殊社会形态连续而稳定的存在,产生了对家族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价值的恒久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儒家建立的道德体系,成为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的主体。宗族血缘社会和传统价值观念,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而肇端于西周的宗法制度,不仅奠定了宗族血缘社会的基础,而且派生了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具有根源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瑞 《安徽史学》2008,(4):95-101
族长是清代徽州宗族内部的最高领导者,对宗族内外事务拥有较大的控制权。这些权力主要包括宗族祭祀权、族内事务主持监督权、族内纠纷调处裁判权、对宗族经济生活的控制权、对族人的处罚惩治权、宗族对外交涉权等。由于族长拥权较重,徽州宗族在族内制度设计时对族长制订了一些防范、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宗族自治中的不利因素,使徽州宗族社会秩序沿着相对较为健康有序的轨道惯性推进。  相似文献   

16.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作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族和宗族制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一块值得耕耘的史学园地。王善军先生多年潜心于此,其《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和份量,探讨了有宋一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的历史真貌。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该书从整体上全面探讨了宋代的宗族和宗族制度,既具系统性,又具贯通性。这是此前所未有的。全书分为引言、绪篇、上篇、下篇和终篇五部分。引言将先秦至明清的宗族和宗族制度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逐一论述了每一阶段的概况。这样就将宋代宗…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非洲的世系理论(lineage theory)甫一出现,立即被汉学人类学家应用在中国亲属制度的研究上。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首先把对中国宗族制度的研究发展成了宗族范式,并构造出从宗族组织认识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弗氏的这一范式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基本模式和出发点,后来学者不断追随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房""门"一向用来标识中国宗族内部的分支,明清以来山西省沁县族谱中的"门",则除了标识分支,还另有深意。"门"的中心概念是同辈兄弟而非异辈父子;同辈兄弟既可一人一"门",也可多人一"门";同辈诸"门"间可互为第一旁系至第四旁系。立"门"既与移民宗族在沁县的发展阶段有关,又反映了族人以整合兄弟关系来增强宗族内向性和凝聚力的要求,是"亲亲"传统的延续。"门"型系谱不影响各分支原有的继承制度,在包容性上与地缘相近的"房"间联宗相似,但拟制性大大降低。"门"及"门"型系谱,可以构成与"房"型系谱不同的另一种世系学实践类型。  相似文献   

20.
杨坤 《中原文物》2020,(2):137-144
判定西周金文人物是否为宗子可以依据人物称谓、行事,以及在族墓地中墓葬等级高低等线索。西周时期宗子主导宗族祭祀,"宗子主祭"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宗族祖庙设在宗子之家,宗子可祭祀自始祖而下的多代祖先;宗子是祭祀活动的主导者,族人有助祭的义务;宗子通过为族人作器,或是赠予族人祭器、祭品等方式指导、督促族人祭祀;族人祭祀活动会出现仿效宗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