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亚兵 《丝绸之路》2013,(8):139-140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其中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在哈萨克斯坦叫东干)等十几个民族对两国来说都是跨境民族,所在国民族政策对跨境民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中哈两国民族政策的研究对实现两国跨境民族的和谐跨居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政策的执行机构是研究两国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为视角来窥视两国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姗 《旅游纵览》2013,(9):327-328
中国作为对东亚最为重要的文化古国,对于韩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文学上也是如此,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对于韩国的文学有着如何的影响,本文将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在东亚地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日韩两国,韩、中两国国境相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文化方面,韩民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参与抗美援朝战争,使中美两国彻底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而中国则采取相应的反击策略。这不仅仅影响到中美两国的关系往来,对于外国在华企业在中国的命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国贯彻其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渠道与体现方式.尼泊尔是南亚内陆国家,新中国始终重视发展同尼泊尔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同时尼泊尔也是美国贯彻其南亚政策的主要争取对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起始阶段,在冷战背景下,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的援助在动机、方式、内容以及效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不仅体现出中美两国在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中不同的理念,还折射出中国与尼泊尔、美国与尼泊尔、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5.
以1998-2011年中俄两国旅游与贸易数据为基础,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俄国出境旅游是进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出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旅游与贸易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俄国出境旅游对进出口中国贸易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并对进口贸易的推动作用要明显强一些;中国进出口贸易对出境俄旅游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要略强一点。俄罗斯断面看,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对对华贸易依存度有一定影响;中国断面看,中国对俄贸易依存度对出境俄旅游偏好和占俄入境旅游比影响均较大。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性差异特征分析能为两国双边旅游与贸易良性互动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6.
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就有密切的联系,两国人民互相往来,两国文化互相交流,对中日两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中日近代化中的“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大致在相同时间和相似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成为近代化的楷模,中国却在近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除了两国面对的外部压力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的决心和对西方先进文化吸收的不同。同时通过对两国的比较分析得出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以期能对当今现代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孙毅 《文史月刊》2012,(7):21-25
中国同以色列作为两个千年古国,由于其所处环境、历史轨道不一,也就孕育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两国的文化,又对两国的外交走向产生了影响。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探寻在中以关系发展中文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以关系的良性发展再添助力!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中以文化;第二部分以时间为轴,简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以关系演进史;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对前两部分的整合,发现文化在两国交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开对中以关系的文化思考。最终,总结出了下一时期我国在对待中以关系上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喜舜  辛益 《史学月刊》2002,(7):119-122
中国和印度是近邻且同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明古国,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作为世界明古国,都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过杰出贡献;两国都曾饱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欺凌与蹂躏;两国都想在世界舞台充当重要角色。这些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发展任务,使中印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两千多年友好关系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的交往,十分频繁。自古以来,两国之间给予对方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中国古代文化曾大量移植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也相继传播到中国。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一脉相通,源远流长。因此中日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都怀有深厚的情谊,中日两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近年来美日两国政府的解密档案,探讨美日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认识与对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程引起美日两国的高度关注.美日两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认识的根本特点,是低估中国的核科学技术水平和中国拥有核武器在军事战略领域的意义,强调中国研制核武器对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心理影响.在美日两国谋划遏制中国政策的过程中,美国放弃了在日本本土部署核武器、摧毁中国核设施、美苏联合清除中国核能力、向日本转让核武器等种种构想,转而承诺向日本提供核保护和宇宙空间技术援助.日本政府则自觉选择了依赖美国核保护和美日宇宙空间技术合作的战略方针,同中国进行对抗与竞争.这种态势乃是美日关系和亚洲冷战进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两国当代文学中,都存在一个文学通俗化的问题,而且各自产生了自己的通俗文学系统,中国称之为通俗文学,日本称之为大众文学。那么,中国通俗文学和日本大众文学是如何界定的,两国对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界定是否相同。笼统说,中国的通俗文学和日本的大众文学分别是两国对通俗文学所下的一般性的定义。而当我们认真考察两国文学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中国对通俗文学的界定和日本对大众文学的界定,不论在史学界定上、理论的界定上还是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的界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 当代中国通俗文学和日本大众文学都是特定历…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朝鲜三一运动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六十周年。这两个革命运动都是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爆发的。三一运动是朝鲜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则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这两个革命运动,对中朝两国来说,都是极其伟大的,开辟了两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纪元。也是中朝两国现代友谊关系史的开端。 本文不准备对这两个革命运动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只拟对中朝两国人民在运动期间相互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中美进行了长达16年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时代,这是两国进行官方接触的惟一渠道。由于种种原因,两国政府对大使级会谈的态度和做法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着重回顾中国方面对大使级会谈的看法和做法。会谈之初,中国政府曾希望通过大使级会谈使双方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由此带动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改善,并引导中美两国朝着建立正常关系的方向发展。1956年以后,中美会谈陷入僵局。1957年12月,美国政府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遭到中国的抵制,并成为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的重要起因。中美两国避免台海危机导致两国军事冲突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如果把中日文化交流分成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时代,那么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出现了三次高潮,每次高潮时期双方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探讨中国东北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特点,分析它对中日两国文化思想的进步产生的影响以及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定为日本国宝的中国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数以万计,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对定为日本国宝的中国文物作了扼要叙述,对部分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作了重点介绍,同时论述了中国文物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日关系的基础在两国民间的友好,在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民间交流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二战后,中日民间团体在民间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贸易、体育、教育、艺术、学术、文化等领域对国家外交产生积极影响。本文聚焦于致力于中日友好、中日交流、对华援助等领域的日本民间团体,在对...  相似文献   

19.
彭靖 《百年潮》2014,(7):63-67
正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费正清应邀出席美国政府举行的国宴,并与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同桌而坐。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费正清发自内心地感叹:"1979年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30年的疏远状况,也结束了我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研究专家50年的奔走呼号。"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囊成员之一,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中曾有5次以不同身份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20.
方维甫 《收藏家》2010,(2):16-20
范季融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1991年以来,曾多次向国家捐赠青铜器、书画等珍贵文物,在中、美两国博物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