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无量少年时代曾游历华北,目睹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滋生了推翻封建统治,抵御外侮的思想。从而发愤读书,24岁当上了大学校长(存古学堂、四川国学院监督)。在此时结识了吴玉章(长谢无量六岁,也是四川人,也任过四川国学院和四川省高等师范监督),吴向谢推荐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特别介绍自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办  相似文献   

2.
陆原 《巴蜀史志》2006,(6):55-55
谢无量先生(1884—1964),是伯父陆海在20世纪初就读于成都四川存古学堂时的老师。今年是谢先生诞辰122周年,浓浓的缅怀之情,殷殷的敬重之心,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3.
谢无量(1884—1964),名大澄,字仲清,四川乐至县人,系我国近代史上才华横溢的诗人,著述等身的学者,自成一体的卓越书法家,雄绝一代的蜀中奇才。  相似文献   

4.
川军爱国将领郭勋祺抗日事迹唐维华郭勋祺将军的夫人罗显功所捐献的“警枕”,日军战刀,郭沫若、谢无量补书题诗、她本人身着军装的历史照片等一组文物资料,在1985年《重庆抗战文物资料展览》中,曾吸引了广大观众”这组“历史见证”曾记录了郭勋棋将军奋勇杀敌的事...  相似文献   

5.
养心殿仙楼佛堂位于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后,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仙楼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唐卡供奉,是为了实现乾隆所追求的无量圣界。本文在档案记载的基础上,结合陈设原状与佛经,阐释仙楼佛堂所供奉的无量寿宝塔是佛教经典《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修行的正果,达到无量圣界是乾隆建仙楼佛堂之本意。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在天府之国的首府成都,曾经有一位造诣精深的章草大家、诗人、文史专家和文物鉴赏家,他学养深厚,深谙经史,通晓禅道,才华横溢而又性情狂狷不羁。他的才情可与大书法家谢无量往来酬对,狂骜可以与大藏家陈子庄“对狂”、“对骂”,评点古今;谈文论艺,把酒纵情……如入无人之境。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因其恃才傲物,故不为时所重。  相似文献   

7.
大美张掖     
正山丹无量阁无量阁始建于明代。位于山丹县城北,原为山丹古城北垣正中夯土台上建筑,现两侧城墙已拆毁,仅存高4米、底边23×16.5米的夯土台,外用砖砌包筑。无量阁平面长方形,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0.5米,进深一间4米,四周有檐柱绕廊,重檐歇山顶,门向南。原为三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改建为一层楼阁。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这是一部有史以来最广泛,最丰富地汇集了有关中国书法及书法家资料的辞典。在149l页上,李灏辞条一拦写着:“李灏小传(1930—1978):号中善,四川华阳人。工书,师法谢无量。通经史,有哲学著作《浮沉篇》。善诗。惜埋名一世,穷愁而逝。好启迪后贤,蜀中书坛仍有遗响。”同页,配刊李先生《论书札》作品一幅。“《论书札》简介。现代李灏书。纸本,行书,语一则,凡六行,  相似文献   

9.
谢璋 《羊城今古》2002,(1):59-60
广州芳村区花地街有三间古老的祠堂——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俗称北便祠)和观潮谢公祠(俗称南便祠)。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州市郊区第一区农民协会首先在芳村中市的观潮谢公祠成立,成立那天,当年的《民国日报》有详细报道:“广州市郊区第一区农民协会经过筹备多日,已于8月15日成立开幕,是日假芳村谢家祠举行开幕典礼。”  相似文献   

10.
经学是整个封建社会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学说。时至宋世,作为儒家经典合称的“十三经”完全确立。并与进入黄金时代的雕版印刷事业紧紧相连。宋代统治阶级的意愿、士人的经学研究状况以及普遍的社会风气作为三大社会因素。共同给予当时经学著作的雕版印刷以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而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则作为雕版印刷版本鼎足而立的三大系统,在经学著作的长期刊印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而且大大推进着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在整个宋代文化史上,经学著作的雕版印刷对于传播经学知识、普及经学思想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汉学是清代学术最为核心的内容 ,其发展几乎贯穿整个清学历史演变的全过程。本文对乾嘉之际 (1 8世纪末至 1 9世纪初 )汉学的求变与易帜、经学理论的异化与更新、经典诠释等方面 ,进行了系统考索 ,认为出现在乾嘉汉学内部的上述变动 ,实际上是一场汉学更新运动。它不仅终结了清代经典诠释的纯考据化 ,而且它所产生的社会与学术的双重效应 ,也是乾嘉汉学向近代经学蜕变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范文澜是一位具有深厚经学素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出身于北京大学国学门,受古文经学大师的陶冶,其早年著作《文心雕龙讲疏》、《文心雕龙注》、《群经概论》均表明他是古文经学阵营中的一员。延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两次系统梳理和演讲经学史,力求摆脱今古文家法之成见,在经学史研究方面带有里程碑意义。他一生以写作中国通史为鹄的,所著通史在追求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特色以及体现出的民族观、史料观、学风文风等方面,与他的经学素养和早年的古文经学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正谢鼎新(1901—1937),广西苍梧大坡(今属梧州市龙圩区)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七六师第一团上校团长。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谢鼎新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战役,在固守陈行的战斗中,谢鼎新团长及其全团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谢鼎新原名谢庆春,字仲鸣,是大坡镇富膳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母亲陈氏是父亲的簉室(旧时称妾),还有兄弟谢庆槐、谢庆林二人。父亲谢清柱祖籍广东南雄珠玑巷,谢家在明朝后期迁入广西苍梧,定居大坡镇富膳村,世代务农。谢鼎新幼时家贫,但天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张涛教授的学术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2月版 ) ,是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长。其一 ,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汉代经学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两汉时期 ,经学定于一尊 ,备受崇尚 ,且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 ,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线索。因此 ,后人往往以经学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特色 ,把经学看作是汉代的时代思潮及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有鉴于此 ,《…  相似文献   

15.
封面画题诗     
山深不知极,处处白云封。疑是南朝寺,时闻上界钟。阴岩鸣涧急,蔚木隐花浓。愿谢人间事,来寻物外踪。 (本期选载的姚华书画均系姚伊、邓见宽所藏。)封面画题诗@姚华~~  相似文献   

16.
<正>朱彝尊(1629—1709)名著《经义考》,凡三百卷,著录先秦至清初经学著述八千多条,辑录相关文献资料上万条,并附有朱氏按语近千条,是中国古代集大成式的经学目录钜著,成为学人研治经学源流、取裁诸儒说经资料之渊薮。该著成书以降,刊印不断,学人校正、续补、拟仿之  相似文献   

17.
姜国伊,生卒年不详,字尹人,四川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举人。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时,姜国伊曾条举“四书”疑义数十以问,王闿运亟称之。姜氏自幼聪颖,立志穷经,涉猎汉唐宋儒,笺注传训,尤精于《易》。其所注经传,系以经解经,一扫唐宋诸儒窠臼,兼综条贯,处处有新解,条条有卓见,于经学、医学、农学无所不包。论者谓其经学优于诗赋,诗赋优于文章,医学则在经学、诗赋之间。  相似文献   

18.
在金堂县城东北六公里的三学山,有一座明代建造的“释尊无量宝塔”。全塔由八万四千座小塔组成。不仅造型奇特,设计精绝,而且雕琢精湛,并有日本僧人为塔撰写的碑文,实在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佛教艺术建筑和珍贵的文物。 释尊无量宝塔修建在紧临三学山法海寺(即上寺)背后的山巅上。周围原有石墙围成墙院,院宽约25米,长约40米。前门为石坊,坊后为石室,室中竖立日僧所书《栖贤山石塔记》石碑一通。室后两边各有一尊武士像,再后有短阶可登塔基。塔基距后墙6米,宝塔即修建在塔基之上。整个塔院结构古朴、肃穆、严整。  相似文献   

19.
吴怿 《文献》2006,(3):63-65
宋版<三谢诗>为现存三谢诗集最早的本子,嘉泰四年(1204)谯令宪重修,江州(今九江)刻本.宋唐庚辑,收录南朝谢灵运诗四十首、谢惠连诗五首和齐诗人谢胱诗二十一首.  相似文献   

20.
"丰润县志"上载:"寿峰寺在县南二十里车轴山,有无量阁一、塔二,宋崇熙间建。"现在车轴山在丰润第二中学范围内,无量阁和塔都保存完好,一塔为砖建,另一塔实在是石经幢,俗称为石塔。它们是丰润著名的文物古迹。药师灵塔在无量殿的左方,是辽代建造的一座砖塔。根据塔前右方陁罗尼经幢上的铭文:"玉田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