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对推动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会展与现代经济的密切关联决定了会展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会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会展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而国内高等院校会展课程设置缺乏体系,造成泛而杂、全而乱等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对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管理专业和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为新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周石 《神州》2014,(9):287-288
科研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目前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的特点和难点,管理权限较为集中在学校层面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本文提出并解释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实行科研二级管理,让院系等基层科研单位发挥更大功能,扩大院系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创建研究型大学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实现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要求。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广大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学术成果水平,推动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春雷 《旅游科学》2010,24(6):84-92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分析会展教育与旅游教育的关系,介绍国际会展教育现状并指出我国会展教育的差距;明确我国旅游院校应积极发展会展教育,培养会展人才,为推动我国旅游教育,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博览会,又称万国工业品博览会,开启会展业腾飞发展的新篇章。国际会展业经历产业化、市场化、主题多元化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外会展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为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国外会展教育根据行业的需要实行多层次健康发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行业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国外会展专业比较著名的大学有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大学、英国的利兹大学、德国的科隆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等。国外在职业培训方面比较专业、权威的证书有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开发的注册展览经理(CEM)、美国专业会议管理者协会(PCMA)开发的注册会议专家(CMP)、国际会议专家协会(MPI)开发的全球会议管理证书(CMM)以及国际特殊事件协会  相似文献   

7.
刘洪云  吴田功 《神州》2012,(3):85-86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相似文献   

8.
邱湘琪 《旅游纵览》2013,(4):214-215
针对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行为,指出会展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不足,提出构建"金字塔"型校外会展实训基地设想,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和就业服务,同时满足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校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9.
徐维东 《旅游纵览》2016,(4):211-212
在我国重庆会展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的会展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管理型、专业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国内会展人才发展的现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对目前重庆会展人才培养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的重庆会展人才存在对培养人才的需求缺乏认识,目标定位模糊,会展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及相关教材的不完善,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问题。在发现上述问题后,本文还提出改善重庆会展才培养的先关措施,为从轻会展人才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凌云 《旅游纵览》2013,(6):219-220
会展策划是会展经济管理专业一门占有核心地位的课程,几乎所有的会展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程,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对会展策划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的会展经济专业中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棋式,以达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一、开展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会展策划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马勇  肖轶楠 《旅游科学》2005,19(1):75-78
本文以新世纪中国会展业发展为背景,对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解析,从会展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入手,提出了我国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一项原则、两种能力、三大层面、四个定位以及五个模块,旨在为我国会展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会展管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在对美国和我国会展管理教育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了美国会展管理教育中可资借鉴的地方以及我国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会展管理教育框架体系的原则性构想。  相似文献   

13.
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建华 《旅游科学》2008,22(6):70-73
会展教育可分为会展理论教育和会展实践教育两大领域。本文分析了会展理论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即政策诠释、经验总结和理论演绎。本文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4种基本范式。本文还认为,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会展教育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应该确立起会展理论教育与会展实践教育新的关系范式。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会展业的发展条件及其动力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会展业是一个前期投入高,周期长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会展业也迅速发展,会展业的研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首先分析发展会展业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根据这些条件与会展业的关联性提出了会展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模式,章结尾运用这一模式对我国会展业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发展会展业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西部地区会展旅游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云龙 《人文地理》2005,20(4):26-29,14
文章分析了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资源,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大城市的发展特征分析,会展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主要源于离散力和吸引力,会展经济的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会展场馆的空间聚集与扩散,饭店、公司、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等会展经济的生产要素依此聚散。空间运动的路径是由大城市市区到市区外围地带,结果形成从中心到城市外围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论文在界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交会推进广州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经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集聚主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政府行为推动会展旅游产业集聚雏形形成,激增旅游需求、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产业集聚逐渐向点轴集聚发展。在网络集聚阶段,集聚不规模效应以及琶洲展馆的全面启用造成旅游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是以展馆为核心集聚,展馆在城市中空间布局的变化将导致该类集聚空间迁移。  相似文献   

18.
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及其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旅游在国外已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会展旅游的一些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通过分析澳门会展旅游的发展条件,提出了澳门会展旅游发展的粤澳合作“前展后厂”模式、“政府扶持+旅游博彩业带动”模式以及适合澳门会展旅游发展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hy do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China? What do they seek in a meaningfu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rising interest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y looking into students’ frustration about classroom-bounded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 transforming socio-economic landscape and increasing imagination about global modernity have inspired new neoliberal demands for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personal meaning. And yet, China’s universities have failed to keep up with students’ changing visions of education, success, and productive personhood. This paper explores students’ agentive pursuit of sociability and emotional sensitivity throug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 lens to examine the fluidity of meaning-mak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process, I discuss why self-reported aspirations in skill cultivation cannot encompass the range of motivations that have driven students to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nd explain how the ethnographic method can help to address gaps of knowledge in inquiries about youthful aspi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