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南京造钟业的历史,从文献材料看,明末江宁人吉坦然是有名的造钟匠.吉坦然曾作一自鸣钟,叫"通天塔".太平天国以前,南京造钟的作坊仅有四家:一、潘恒兴三山街驴子市.二、王万顺黑廊街.三、易黄茂府东大街.四、陈隆泰南门大街.每个作坊只有二、三人,大都是父子二人,或弟兄二人,或夫妻二人再带上一个徒弟.每月只能制钟一架.到了清朝末年,南京造钟的作坊增加了,现在知道的有二十一家:一、刘桓升评事街.二、刘复兴陡门桥.  相似文献   

2.
南京官营手工业大规模发展的起点为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诏令天下,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万匠户赴京服役,将这些匠户召集安置在城南一带,按不同行业分别集中于若干个坊厢,据记载当时有各类坊厢"百七十有六类",后世称为"金陵十八坊"。"金陵十八坊"的居住工匠人口有10余万,各坊分布十分密集,成为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晚清以来,一些手工作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以“金陵十八坊”为代表的作坊、行当仍顽强保留下来。观对民国时期南京地区一部分手工作坊和行当进行整理及分类,以唤起读者对市井生活的记忆,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兼与江浙市镇比较杨春雷明清市镇史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江南平原市镇。却鲜有涉及江南山地老。本文拟考察江南山地的徽州市镇。并将其与平原地区的江浙市镇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不同的自然人文条件下市镇经济与...  相似文献   

4.
棕棚坊     
正棕棚即木框穿编棕绳的床。旧时南方市井小巷有专门制作、修理棕棚的作坊。也有肩上腰缠棕绳,挎一只包,内放榔头、锥子之类工具,沿街吆喝"修棚子床啰"的棕棚匠人。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及乡村纺织业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卫良 《史学月刊》2001,1(5):90-95
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的发展蔚为壮观,其时乡村工业主要有家庭副业、家庭作坊和分散的手工工场等形式。西欧乡村工业的重心是在不断变迁的,其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市场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使乡村工业逐渐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这样与所谓的“原工业”相连接了。西欧乡村工业中最为突出的是纺织业,自然资源、技术与分工、农业商品化、乡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因素都是乡村纺织工业勃兴的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的发展是西欧社会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前奏。  相似文献   

6.
过去,日喀则民族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主要以个体家庭作坊为主,除个别专业匠户外,基本上属于家庭副业,生产工具和厂房设备等都十分简陋,加之旧西藏地方政府对发展手工业生产,不但在原材料、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不予重视支持,还将过重的税赋加在手工业者的身上,把手工业视为最卑贱的职业,  相似文献   

7.
夏商时期铸铜作坊在都邑内的空间规划与分布位置发生了三次阶段性的变革。无论是铸铜作坊在都邑内的选址,还是与宫室建筑、其他门类手工业作坊的相对空间位置,以及铸铜作坊的产品种类、用水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阶段性变化。铸铜作坊空间布局的变迁,反映出夏商时期王室或政权对铸铜作坊技术与生产的管控在逐步下降,而生产的专门化和生产能力则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四川文物》2021,(1):46-52
《岳麓书院藏秦简(陆)》新刊布的令文表明,秦代泰匠或宫司空下属的匠负责设计和修建宫室的墙垣,职能包括画图、计算和建造。若设计不合理导致有人能逾越围墙,匠和吏将者皆要被赀甲。若日后有人翻越,匠也要负罪。匠还要对所建宫墙的质量担保,若有损坏,匠、官啬夫、将吏和吏主者都有罪。宫室、官府、寺舍、长垣等大型土木建筑,包括仓库、居民区等,都需依地势建造储水设施,用以防范火灾。设施应在大路、岔路或巷路附近。安台居室和居室的啬夫、吏主者负责安排捕捉燕、鹞、鹈鹕和蝙蝠等落入宫中及室内地面的动物,还要去除殿下草中的蒺藜。  相似文献   

9.
市镇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唐宋时期,福建地区的市镇迅速发展,数量剧增,南宋前中期达到巅峰,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性市场。由唐及宋,福建地区的市镇呈现出分布范围向乡间不断扩大、聚集中心明显形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市镇大致以"交通型"和"生产型"为主。在"交通型"市镇中,以水路、海路交通为主的市镇相较于陆路交通市镇占据主流地位;"生产型"市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以地方特产生产型市镇为主。这是受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双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汉代铁器工业的工作和讨论不多,2010年发现的邰城遗址铸铁作坊,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本文在对作坊出土铁遗物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选择107件样品进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显示,废弃的铁遗物中,多数为白口铁和灰口铁残块,以及若干铸铁脱碳钢工具和坯料、炒钢工具或坯料、韧性铸铁工具和麻口铁工具或容器残块。此外,还从遗址土壤中筛选出与锻造有关、一般称为"锻造剥片"的薄铁片遗物。遗物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这些铁遗物集中回收准备重熔后,因某种原因工匠无法利用而集中废弃。邰城铸铁作坊很可能通过回收附近聚落的废弃铁器重熔生产,但部分铁遗物并非由本作坊直接生产。除铸铁外,作坊还可能以锻造方式生产或修补铁器。因此,对邰城作坊的分析,有助于认识汉代关中地区县级聚落中铁器作坊的运作和资源流通分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张丽 《收藏家》2000,(1):31-38
在中国历史上,工艺品的发展总与宫廷御用器物的制作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因为,宫廷作坊可说是各类工艺品发展的温床,它往往使工艺品的技艺达到登峰造极、尽善尽美的程度。从汉代的东西织室、唐代的少府监、宋代的文思院、元代的诸色人匠综管府到明代的御用监,都曾制作过无数精美的、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  相似文献   

12.
张宏林 《收藏家》2016,(7):55-60
二."杜氏"铸镜作坊的所在地及其存续时段 从各类"杜氏"镜的出土和发现情况以及镜铭纹饰中,积淀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汉代"杜氏"铸镜作坊的所在地及存续时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1.对"杜氏"铸镜作坊所在地的推断 目前发现的"杜氏"四神规矩镜两面,其中之一传出绍兴;8面"‘杜氏'龙虎镜"中的6面,或出土于绍兴一带,或传出绍兴。  相似文献   

13.
苏北市镇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工业逐渐在市镇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刺激了市镇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苏北一批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市镇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经济逐渐繁荣和发展起来。南阳府地处豫西南,“据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秦、晋、燕、赵、川、湖行旅率必由之,舆马贵游,络绎不绝”。(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南阳府在明清时代出现了数十个商贾辐辏的市镇,在整个中原市镇经济发展中很具代表性。何为市镇?史学界至今众说不一。有人给清代前期的市镇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其“一般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有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两个条件齐备者,大概是较大的市镇,只有第一个条件者,大概是中…  相似文献   

15.
李秉忠 《世界历史》2006,(4):152-154
2005年10月17至19日德国马克斯—普克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舒伦堡教授邀在南京大学讲学。于尔根·舒伦堡教授是国研究原工业化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位是.克里特、H.梅迪克。舒伦堡教授的主要著作《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就原工业化他作了场演讲:原工业化作为一种研究的策略和历阶段;原工业化中的劳动力问题。一舒伦堡教授认为原工业化理论的提出,对于史研究产生了两个方向性的影响。一是给经—社会史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克服了以前存在两者相互分离的状态;其二是原工业化理论提了以经验支撑的假设,这种假设讨论了几个转期在经济和社会方…  相似文献   

16.
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放 《近代史研究》2008,(2):131-146
市镇是县级以下的农村商业聚落.从市场体系的角度看,农村市镇包括市和镇两大类,前者包括农村定期市和常设市,后者包括镇一级的各类专业市场.其中,农村定期市和常设市是农村初级市场(或日农村基层市场),镇级专业市场属于农村高级市场(或日农村经济中心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市镇人口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湖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构造了2000年湖南省市镇序秩--规模分布模型,并利用logistic函数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预测表明:2000年南省市镇人口、市镇化水平分别约为2174万和32%,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扩大为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和常德六市。据此对2000年湖南省市镇等级体系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18.
南京地名讹变初探文/邓振明南京有不少地名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清朝仿照《白下琐言》中说:"街巷之名,今昔多殊,间有可识者,皆讹舛,如乾鱼巷在斗门桥内,讹为甘雨;弓匠坊在铁作坊西,讹为弓箭;鼓铺廊在御街东,讹为书铺;草鞋街在斗门桥西,讹为彩霞街...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说,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变迁始于清末新政时期警政、商会、自治等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其中部分法规及其实践成果在民国时期得到承袭、调整和完善,逐渐成为华北市镇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别形成了以唐山和石家庄、秦皇岛、漯河、泊头、羊角沟、周村等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变迁模式。华北市镇管理体制在1902~1937年间的变迁,既受到清末新政以来警政、商会、自治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安排变迁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对市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双重影响。这从一个方面表明,只有实现制度建设、市镇管理体制变迁与市镇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市镇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制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谈元集宁路遗址出土的丝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8)
一宋、金时期,我国南北各地育蚕和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地区尤为全国之冠。蒙古族封建主灭亡金和南宋时,虏获各种技艺工匠,特别注意虏获所谓南人的工匠,把他们带到北方的腹里和岭北地区,安置在军匠局或官匠局中。《元史》记载弘州、涿州和邢州等织染局的设置经过情形,就是将丝织匠人迁徙到北方地区的典型事例。元王朝建立后,还不断从江南地区获取工匠,史籍记载元代属于丝织业的军匠局和官匠局名目繁多,且分布于全国许多地区。《元史·百官志》记丝织业的官匠局中,有属于宫相总管府管领的专门为宫廷织造段匹的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下设织染局、绫锦局、纹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