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谋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战斗了一生。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继承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中国人民,每年三月十二日和十一月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论孙中山对训政时期的政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政思想是孙中山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在这一思想中对训政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这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的建构设想,其中所体现的一些基本精神和原则是积极的、可贵的,但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最真诚的民主主义者和伟大的爱国者。为了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他以无与伦比的政治革命热情奋斗了终生;为了使灾难探重的祖国繁荣富强,他时刻密切注视着影响中国命运的一切重大社会问题。鸦片流毒中国一百多年,不仅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鸦片毒杀我国民甚于战争、瘟疫与饥馑,可谓近代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孙中山先生一生忙于创建民主革命理论和从事政治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6.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但仍悉心致力于振兴和发展实业,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道路,满腔热忱地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辛勤奔波。1912年8月18 日,孙中山为了取得参议院对他修建铁路计划的支持和政府的特许, 遂应袁世凯的再三邀请,进京与袁面谈,并准备顺道在北方各省进行考察(包括赴山西考察铁路,调查矿产)。孙中山抵京后,与袁就全国铁  相似文献   

7.
关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已有许多论著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对其思想方面的原因进行探讨的文章还不多见。事实上,思想理论准备不足,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一个严重缺陷,也是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一1905年,孙中山与严复在英国伦敦争论社会变革与开民智孰先孰后的问题。严复认  相似文献   

8.
以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和逐步地建立"民主政治",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而颇有特色的是,孙中山把这一建设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训政时期是进入宪政时期、实现五权宪法的必经阶段,是一种程序设计,也是在革命三阶段中别出心裁而又最具争议的部分。尽管它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民权目标存在内在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仍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一生奔走呼号,足迹遍及海内外,其在广州时间最长,在南京仅三个月左右。然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却归葬钟山,其缘由何在? 孙中山生前钟爱南京山水,他在《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  相似文献   

10.
朱汉国 《史学月刊》2006,3(5):49-54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和实践了三种政党政治模式,这就是西方的两党政治模式、“一党治国”模式和国共合作治国模式。孙中山关于中国政党体制三种模式渐次否定的发展过程,既代表了他对中国政党体制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认识发展,与他的政党观念以及三民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手迹编辑札记丁贤俊研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坎坷历程,以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演变,孙中山本人的手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我因参加张侠主编的《中山墨宝》(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的编辑工作,有幸看到孙中山手书文献、书信、外文、电稿、...  相似文献   

12.
廖仲恺是我国民主革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他为祖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奋斗不息,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正如周恩来所说,廖仲恺“晚年的政治生活是光荣的。”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和坚决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成为“无产阶级的好朋友”。他与共产党人以及其他革命志士一起,  相似文献   

13.
《独立评论》时期,胡适一改1929~1930年间发生"人权之争"时全面批判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立言方式,转而全面、深入地阐释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将之揉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来审视。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态度的转变,表层上是源于他期望弥合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的民族主义激情对自由主义理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孙中山振兴中国商业的经济思想及其演变林家有孙中山作为一位民主革命家,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断发以铭革命之志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命运奔走: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拒绝;同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896年孙中山断发改装,赴檀香山、美国和英国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05年他创建同盟会,提出“民主、民权、民生”;1913年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香港文黄建远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建五民主共和国家,足迹遍及美洲、欧洲、日本、香港等地。其中,孙中山在青年时代即与香港结下不解之缘。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离开中国,远航美国檀香山,投靠他的大哥孙眉。在檀香山...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南京是临时大总统府所在地,总统府旧址上孙中山宣誓就职的大堂、日理万机的西花厅、简洁朴素的起居室,至今回荡着伟人追求民主政治的朗朗誓言、闪耀着中华民族探寻解放的万丈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与梁士诒,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总统,一个是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从籍贯上看,都是广东人;从个人关系看,不好也不坏。是什么原因决定孙中山与梁士诒的政治方向?又是什么原因决定孙中山、梁士诒之间的个人关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曾与中共合作,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孙中山看重的,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个当时在全国才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政治小团体,尽管他相当欣赏中共党员所具有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并不惜委以重任,然而他的基本意图只是要借助这种办法来推进国民党在组织上的发展。只要注意到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及坚持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的态度,就不难看出他绝难按照共产党人的意志改造国民党。国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孙中山在世时之所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一个重要的原因仅仅在于孙中山太过自信,并且独断独行。一旦孙中山不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难免会以相当尖锐的形式公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10,(1):1-1
<正>乍看本期封面人物,也许不知其为何人,但熟悉民国史的人不会陌生,他就是民国"四大家族"中宋氏家族的长子,孙中山、蒋介石的妻舅——宋子文。他因其显赫的家族和不凡的学历背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在姐夫孙中山的引导下走上了政治之路,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