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出土简牍证实了史书的某些记录,但也有不少史书未载的新资料。秦简记载秦始皇、秦二世进行过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经形成。岳麓秦简中有"禁伐湘山"和要求官府"毋苛徭"的律令。北大汉简《赵正书》记录了经秦始皇同意而传位胡亥的内容。这与《史记》等传世文献所记载的秦始皇"久者不赦""伐赭湘山""暴虐天下"以及胡亥改诏诈立等完全不同。《史记》等传世文献遗漏了不少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迹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仅凭或者偏信传世文献,需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4.
林剑鸣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340页说,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的秦、赵大战中,“秦将桓齮由于失败,畏罪逃奔燕国。”作者自注,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赵世家》”。经查证,《史记》这两篇均无秦将桓齮败逃燕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问题,此前的学术界多有论及,均据《唐六典》、《通典》以及新、旧《唐书·食货志》所载作出过解释。然而如若深究,尚有不少的疑问,如“执衣”役起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6.
“博士”一词,英文为doctor,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其实,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产物,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博士乃是官名,其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鱼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这是鲁国的博士。《宋书·百官志》也说:“六国往往有博士。”但此时博士的职责已不可考。秦王朝因袭此制,设置博士多达70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秦朝博士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如下故事:“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  相似文献   

7.
成书於东汉的《东观汉纪.世祖光武皇帝》曰:“见更始诸将过者,已数十辈,皆冠帧,衣妇人衣,诸于绣拥掘,大为长安所笑。知者或畏其衣,奔亡入边郡避之。”这段史事在《後汉书.光武帝纪》中记为:“三辅吏士东迎更始,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时世妆》云 :“时世妆 ,时世妆 ,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 ,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 ,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体态 ,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 ,斜红不晕赭面状。” (《白居易集笺校》本 ,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98年版 )所谓“时世妆”是深受吐蕃风习影响的一种化妆风俗 ,主要流行于 8世纪中叶以后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尤其盛行一时。白居易的诗点明了这种“妆成尽似含悲啼”的“啼妆”的几个特点 ,即乌膏注唇、八字眉、圆鬟椎髻与赭面 ,其中尤以八字眉多见于唐人诗文。如李商隐“寿阳公主嫁时妆 ,八字宫…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①第400——405号著录的平肩空首布币,其面文作下引各形(第五形为反书):(?)400(?)401(?)403(?)404(?)405原书未释。这个字右边的偏旁是屈膝弯腰的人形,可隶定为“卩”,左边则不知所从。这就是以往不能释读的症结所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缁衣》第1号简引《诗经》云:“仪型文王,万邦作(?)。”②这句话在郭店楚简《缁衣》中作“万邦作孚”,③传世本《诗经·大雅》作“万国作孚”。其中,上博简中相当于“孚”字的简文作下引之形:(?)《缁衣》第1号简这个字原书隶定为“(?)”。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0.
“亶洲”不是海南岛李勃“直洲”一词古已有之,但新版《辞海》仍付之阈如。究其原因,盖因其地望仍未定论。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直洲。直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  相似文献   

11.
对清华简《尹诰》“一德”的理解存在多种意见,《礼记·缁衣》引《尹诰》,将“一德”阐释为“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这应是最合理的解释。《诗经·鸤鸠》中“其仪不忒”是达成“一德”的手段,全诗则是“一德”的极好注解。“一德”应包括“相同”、“正确”、“教化万民”三层内涵。清华简《尹至》篇则叙述了伊尹和商汤达成“一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份以来,4.3亿元天价的黄庭坚《砥柱铭》,因其中的“礼”、“祝”二字,把“示”字旁书写成“衣”字旁(多了一点),更因黄庭坚的传世书法真迹中没有一例这样的写法,此两字遂成为《砥柱铭》假冒黄庭坚书法真迹的重要证据之  相似文献   

13.
郭店儒家简中的“圣”与“圣人”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的简书包括儒道二家的著述。其中儒家简经整理者编次,分别命名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或称《求己》或称《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以及《语丛》一至四[1]。据学者研究,这批儒家著述主要是孔门后学的作品,属于子思、孟子一系[2]。在这批儒家简书中,“圣”字凡62见,或单称“圣”,或称“圣人”,或“圣智”连称,或“圣道”连称,可见“圣”与“圣人”是早期儒家的重要观念。今试分疏如下,切望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4.
《文博》94年5期所载赵成文同志《痕迹考证与秦陵兵马俑之谜》,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但将俑身偶留的“辛卯”二字当做纪年,从而断定兵马俑作于秦始皇三十七年,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5.
何满子有一篇文章《朱元璋惩“偶语”》。(见《五杂侃》)文中说:“朱元璋不但以文章罪人,也实行秦始皇的‘偶语者弃市’的苛政”。他先举一个例子:朱皇帝微行京都,听见一位老妇人“密呼”他为“老头子”,于是就龙颜大怒,“即令籍没民家甚众”,罪名是犯了“偶语罪”。为了提高读者对偶语罪的识别能力,何先生又举了两个例子,虽与朱元璋无关,但却都罪涉“偶语”。  相似文献   

16.
《周易》益卦六四爻辞曰:“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把“中行”解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之荀林父。并说:“《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韦阝)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韦阝)如夏’,高注云‘(韦阝)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 郭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一些历史著作中,有秦代会稽地区“淫风”盛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究其错误的来源,与对一条史料解释的不恰当有关。若认真考察这条史料,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仅不能得出会稽“淫风”盛行的结论,而且可以发现令人饶有兴趣的新问题。 引起误解的一条史料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由咸阳出发向东南巡行。当他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像以前几次巡行一样,在山上刻石留念。在这块刻石中,除一  相似文献   

18.
《秦记》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记》考识王子今现在已知秦国官修史书,是所谓《秦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焚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记·六国年表》又写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  相似文献   

19.
<正>后世学者往往在论及秦代与秦始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时,皆要谈及修长城、筑直道、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这些措施。关于这些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司马迁在其所撰《史记》中均有明确记载。然笔者认为,在秦王朝与秦始皇所做的上述诸统一政策中,前五件基本上得到了实施,在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均可得到证实。但最后一件“车同轨”只是一种理想,因其执行难度太大而未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20.
释“咎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穷达以时”篇内容弥足珍贵。①此篇是战国时期的书籍,“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所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答子路的一段话类似,与后二书所载尤为相近。”②这里我们仅就此篇中的一个人名略加探讨。为了便于讨论现将此篇简二至简四的有关内容释写如下:③舜耕④于历山,陶拍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繇衣胎盖帽蒙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繇”二字原书隶作“邵繇”,并在注释工中说:“简文‘邵繇’之名不见于各书,所记为传说之事。”⑤今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