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莉 《神州》2011,(1):9-9
贵州苗族拥有丰畜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众多民俗文化共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了积极、奋发、团结、向上的民侠精神。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服饰民俗文化对繁荣贵州民族地区经济有看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为例,首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概述,其次分析汪满田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和困境,最后针对性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主题村;充分整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构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民俗文化传承和管理人才,旨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下,承传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使其在这个剧变的年代里渐渐消亡殆尽,令人惋惜。本文以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基础,分析了现代社会冲击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以及当前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并着重提出应对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健 《东方收藏》2023,(2):74-76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之上,有许多含有鸟禽艺术形象的装饰及构件,这是民俗文化与古建筑营造艺术相融合的体现。古代建筑中的脊饰艺术以及木作、砖作、石作中的各类与鸟禽相关的装饰构件,在其传承演变中,深刻受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象征寓意通过这些带有鸟禽元素的建筑载体得以充分反映,民俗文化与整个建筑造型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艺术体。  相似文献   

5.
李梦萍  赖泓汀 《沧桑》2010,(3):42-43,76
本文以桂北地区的一个瑶族山寨民俗文化艺术节上的文化展演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展演的损益及舞台真实性问题。从旅游开发者、东道地人民和游客及观赏者三个角度入手,探求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的损益及舞台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赵婷  姚继中 《福建史志》2022,(4):35-40+72
自中琉建立封贡关系开始,中国东南地区民俗文化越过重洋,远播冲绳。时至今日,冲绳文化机体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中国东南地区民俗文化基因。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南地区民俗文化在冲绳的传承与重构进行梳理,深入研究其对冲绳文化的影响,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和重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韩雷 《民俗研究》2012,(6):81-87
传统民俗文化模塑着受众的消费心理,成功的广告创设则往往渗透着迎合消费主体精神诉求的民俗文化因子。广告创设中民俗元素的深度介入,能为受众成功营造“我们感”,从而激活受众的传统文化记忆,诱启他们的消费欲望,使广告效应陡增。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与当代油画看似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实则不然,二者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状态。油画创作者深受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俗沃土影响,却形成了异于本土艺术传统的审美品格、认知与心性,进而在油画创作中有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呈现。以民俗文化在中国油画历史语境下所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选取当代油画中向民俗文化借鉴并重构与转换的油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厘清传统民俗文化符号和油画语言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进而对探索民俗文化符号的相关理念及表现形式在当代油画中所形成的审美视觉语言的意义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传统秧歌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包括现代舞台化在内的多种形式转换,与本土民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疏离。这一脱"俗"求"艺"的过程,大致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因应现代文化规则而自我调适,由此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暂时性远离,属于"被动疏离";二是创作主体因渴望被整合到现代文化体系中,而积极融入现代文化语境,呈现出与本土民俗文化的持续性远离,属于"主动疏离"。关注传统秧歌在现代舞台化过程中与民俗文化的不同疏离关系,理解其在形态转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探索传统秧歌的历史脉络、当代转换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07,(10):2-4
民族民俗文化和审美心理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于整个旅游文化有所不同的形式结构和风格传统。维吾尔族民俗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决定了当前维吾尔族旅游民俗的独特性和永恒性。文章从民族民俗文化与审美心理综合渗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疆民俗旅游发展趋向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以畲族女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是由权利、金钱等决定的;辈分、道德、才华等,也是构成人的社会地位的要素。此外,中国历来有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的民俗传统,女性家庭成员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堆在畲族民俗文化研究中,我们发现:畲族女性有较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而畲族女性的地位,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显示其鲜明的个性。本文试图从女性视角审视畲族民俗文化,并对民俗文化与女性地位之间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族发展和社会现代文明的冲击,滋养传统民俗文化的乡土也在不断消失,那些土生土长、饱含民族情感的民间民俗和传统文化形式正在悄悄的淡落下去.本文通过对宁夏满族民间艺人纳幸元先生对满族谚语说唱形式采访实录,透视并赏析宁夏满族谚语中的民俗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给研究满族谚语的专家们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是这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和研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是民族民俗学光荣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民俗是民族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可谓斑斓缤纷,洋洋大观。民俗涉及各个生活领域,无处不在。民俗有其形成、发展和变异的历史。它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及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出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不计其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它的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俗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民众土壤里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保护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李韵雯 《旅游纵览》2023,(11):157-159
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发展高质量旅游业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角色,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旅游感受。本文探讨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目前我国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从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寻求发展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蚕乡的狂欢——江南蚕花庙会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官飞 《神州民俗》2009,(10):16-18
庙会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堪称是融合祭神、宗教、游乐、贸易、祈福、相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大舞台。本文记述了独特的江南民俗现象蚕文化庙会——蚕花庙会的民俗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17.
刘保栋 《旅游纵览》2013,(10):25-26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把民俗文化导入旅游,是广西宜州打造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然选择。广西宜州要全方位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实施一批民族文化开发重点工程和项目,造就宜州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氛围,加快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将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从而打造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这里集中沉淀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政治、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性特征,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由于中原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俗文化不断地向外辐射、扩散,又不断地融合、吸收外来的民俗文化,再向外辐射、扩散,使中原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小梅 《神州》2013,(4):47-47
数字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恩施女儿会作为恩施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传播价值。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女儿会这类少数民俗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变化,并寻求可供参考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五彩缤纷、声色各异的传统招幌与招徕市声艺术史,既展示着中国民族经济和市井商贸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融汇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人文内涵。相对社会的发达进步来说。这些并非什么历史遗迹或沉重的包袱,而是生生不息、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的适应生活要求为社会所用的宝贵文化财富。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