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理,位于云南省的西北,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东南亚半岛的结合部,它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明珠。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白、彝各族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正受《丝绸之路》杂志社冯玉雷先生和敦煌盛宴赵长安总经理之邀,9月22日下午,我和靖远县志办杜树泽主任踏上从兰州到敦煌的旅游列车,参加"敦煌饮食文化论坛暨第五届丝绸之路与敦煌饮食文化高层论坛",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敦煌之行。此次同往的还有著名敦煌学专家、西  相似文献   

3.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考古所对敦煌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出土有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题记等各类重要文物7万余(枚)件,其中简牍近2万枚,是甘肃又一次大规模出土简牍的考古发现,因此,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随后陆续有少量介绍遗址概况和悬泉简学术价值的文章。经过初步整理,甘肃省考古所编写了《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简称《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简称《概述》)、《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简称《释文选》)等三篇资料性的文章(均载《文物》2000…  相似文献   

4.
王子云 《文博》2010,(5):60-64
<正>一、敦煌史地敦煌是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一百十一年)置,先是于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于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但是在春秋时其地已为秦有,如有《左传》所云:  相似文献   

5.
敦煌行     
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登上东去的列车,去膜拜古丝道上的世界文化名城——敦煌。去敦煌,这是我思慕已久的一个宿愿,但因为她太悠久、太博大、太精深了,而使我不忍猝然谒访,宁愿在现实与历史、真实与梦幻的遐思中,默默地用心去体味她,靠近她,去感受一种历史的震撼,艺术的灵光。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座丰厚的艺术宝库。莫高窟的飞天唐俑,三危山的佛光幻影,两关古道的丝路陈迹,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高扬起中华之魂。在这里,你能触摸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你能感觉到气吞万壑的华夏文化的博大胸怀。敦煌,是历史的睿智,是艺术的弘广,是人生的壮美。 敦煌,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终于走近了你……  相似文献   

6.
艺术敦煌     
也许历史并不会在任何日子顾惜停留,然而它却将灵魂的震颤用艺术的方式留存下来,也许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坚守的创作习惯与风格,但面对敦煌,或许总有种“殊途同归”——那种对于生命尊严的亲和与呼唤,对于信仰的的感知与体悟,对于人生理想的渴望与追求,已然寓意在一幅幅画作中。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唱艺术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在现知的我国最早的说唱艺术形式中的敦煌变文,对说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与后世的词话、弹词、鼓词等关系密切。敦煌变文是清光绪年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变文亦叫“变”,是“转变”的底本。“转变”是唐代的说唱艺术,“转”是说唱,“变”是奇异或是变写文体,“转变”即讲唱奇异的故事。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即是转变的底本,是研究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重要资料,它对我国说唱艺术的影响极大。 散文与韵文交织、说与唱兼有是敦煌变文的主要特征。我国曲艺的起源一般认为始于唐代,虽然说先秦的…  相似文献   

8.
向往敦煌     
莫高窟,从十六国始,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数代不断开凿、建造而蔚为壮观。岁月深处,有什么能像莫高窟一样历经沧桑却越发璀璨?2000多年来,有什么能如莫高窟这般,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美仑美奂的壁画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  相似文献   

9.
感悟敦煌     
伟大的画作背后,哪一位执笔者不曾经历彻骨的悲痛,不曾饱经沧桑,不曾有一颗悲悯之心?一个对人生充满迫切追逐的人,又怎能看见一花一世界,怎能看见世间的炎凉百态与温暖柔情?感悟敦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柔情,它需要对生活的豁达和理解,需要对万物的悲悯与同情,需要舍生处地,感同身受地与世界融为一体。所以,真正的感悟总是会徘徊于微妙的欣喜与失落,舒心与悲凉,宽慰与沉痛。  相似文献   

10.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敦煌抒怀     
鸣沙山下的驼队张国杰摄上学时,听语文老师讲授边塞诗,我和慕贤君就对敦煌神秘灿烂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约定将来一定去丝路古郡一游。时隔多年,直到1998年5月14日,夙愿才得以实现。我们踏上了西去的旅途。莫高揽胜火车抵柳园后,转乘汽车约两小时就到...  相似文献   

12.
大敦煌     
修建于宋代的莫高窟第55窟为覆斗顶形窟,塑像丰腴饱满,形象,服饰颇俱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是宋代塑像的代表作,窟内经变画数量众多。窟顶东披壁画中有许多生动的画面,如《屠宰图》画一屠夫撑案卖肉,屋内悬挂着许多肉,有狗在旁垂涎徘徊,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断想     
朝圣敦煌取什么经?该是朝圣者内心最深的发问,这或许对今人是一个沉甸甸而发问不起的问题。1600年的时空,1600年间中国人的心灵图景,从一个个不知名的画者手中诞生、延续,呈现为今天名扬天下的历史画廊,这沉寂后的辉煌便是敦煌无言的伟大。朝圣的本愿是教"道"之心,敬"佛"之心,在人人本自具足的心田,我心、我性如何绽放生命的花,开启心慧的创造,唯  相似文献   

14.
敦煌科普     
张宁子扬 《神州》2020,(1):229-229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艺术宝库,它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光洁硬朗的鸣沙山在吟唱,美丽的月牙泉在舞蹈。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来往的商队在这里驻足,艺术与宗教文化碰撞的火花在这里迸发,历经千年的莫高窟与现代文明对话。沙漠化已成为敦煌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积极实施防风固沙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继续让敦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千年敦煌     
Wang Yanlin 《丝绸之路》2014,(11):177-177
“千年敦煌”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以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基点。以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主旨.立足敦煌,着眼世界.将敦煌打造成世界文化的交流、汇集、研讨中心.带动河西走廊由古代丝绸之路而升华成为当今时代的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项目建设将以古今文化结合、中外文化结合、养生与地域结合、科技与商业结合的形式.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最先进的商业模式,达到敦煌有限资源无限利用,有限交通无限游览.有限经营无限消费,  相似文献   

16.
敦煌寻梦     
离开敦煌已经整整40年了,那时我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的老者了。早就有心敦煌寻梦一番,但总是抽不开身,如今退下来了,便想了却这个心愿。敦煌还是我当年记忆的模样吗?她有多大的变化?还有哪些故旧战友可访?往事令人浮想连翩。我怀着急切、思念之情,重新踏上阔别40年的土地。 当年的汽车兵 50年代初,我们几个兰州军区搞创作的同志,坐了三天汽车到达酒泉,从这里再找车到敦煌的驼兵团(实际是一个团的建制)去体验生活。 那时敦煌还不通班车,交通十分困难,只有军用汽车有任务时才去。一连等了几天都没有消息…  相似文献   

17.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18.
梦幻敦煌     
禾青 《丝绸之路》2010,(15):17-22
初识敦煌 我把游历敦煌称为梦幻之旅,因为敦煌充满梦幻和神秘。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内地通往西亚的最后一站,西邻“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相似文献   

19.
圣地敦煌     
圣地敦煌夸父敦煌是非得细品方可获得真味的。我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长大。这是一片圣土。古老的太阳在这里象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一样已照耀了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还可能是几百几百万万年,现在仍还是那样美丽而又和蔼地照耀着。然而,阳光在这里却是极清丽,...  相似文献   

20.
朝圣敦煌     
宣言 《丝绸之路》2013,(5):22-22
敦煌,让世界注目,让国人自豪。莫高窟以她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丰厚的典藏,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千年佛光,普照大地。今天,我们匍匐在朝圣途中,沿着曾经繁荣的丝绸之路,沿着当年玄奘的取经之路,用梦想克服旅途的艰辛,用敬畏触摸历史的脉动,用虔诚完成文化的皈依。拜谒在敦煌艺术圣殿面前,我们双手合十,静谧聆听历史深处沉郁的梵音,我们听到了无数僧侣、学者、艺人虔敬的呼吸声。这不是佛教的静默观修,因为,我们感觉到了,敦煌在千年历史的激荡中始终和文化的脉搏紧紧牵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