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民乐八卦营——汉代墓群考古发掘报告》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共228页,约36万字,文后附有彩色图版84页、黑白图版28页。定价228元。2010年发掘的甘肃民乐八卦营古墓群共发现98座墓葬,主要是中型和小型墓。其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古城北的山麓下、距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约1000米处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壁画墓。此墓以石板围合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四壁表面均施白灰地仗,其上绘有壁画,壁画内容有备酒、备茶和散乐等。根据壁画内容及墓葬形制分析,此墓的年代应为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这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美术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北发现的三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1、M3破坏严重,仅存墓底铺砖;M2为方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铁器、砖雕建筑构件、壁画残块等遗物,根据出土遗物和墓葬形制推测,其年代应在辽代中晚期。这三座辽墓的清理为研究城四家子古城的葬俗与物质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古城北的山麓下距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约1000米处发掘了一座壁画墓。此墓墓室用石板围合而成,平面呈长方形,石板表面均施白灰地仗,东壁、南壁及北壁上绘有壁画,壁画题材有备茶等内容。从壁画内容和墓葬形制分析,此墓的年代为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  相似文献   

5.
墓葬壁画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与古代科技,体现着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是能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代表。壁画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价值阐释,是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墓葬壁画本身材质的脆弱性以及较低的环境耐受性,目前墓葬壁画的保护手段还是以现场揭取、搬迁等异地保护方法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壁画承载的信息难免流失,保护壁画的材料亦为后续研究带来了干扰。故而,建立起一套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提取表面信息、挖掘隐藏信息,开展综合研究十分必要。本工作参考了石窟、建筑壁画、考古现场遗迹信息提取方法,结合墓葬壁画自身特点,针对墓葬壁画信息提取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以多座陕西地区墓葬壁画以及四川、江西、河北、宁夏等地墓葬壁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提出了全面的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开展有效环境监测,从而提出合理的小环境控制手段,以延缓壁画劣化;然后,通过有效组合各种照相技术和光谱技术,开展从宏观到微观,从可见光到多光谱全方位、多维度的画面信息提取,全面深入记录画面信息;联合多种便携检测设备,在科学选点基础上,提出由表及里、由点及面、重点关注逐层深入、互相补充的材质工艺研究思路,有效获得壁画的制作材料组成、工艺特征;最后,综合以上多重结果,通过观察与仪器检测,对壁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病害调查,准确掌握壁画壁画病害分布、病害程度。此外提出了以研究需求与标本保存为目的各类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墓葬壁画考古现场信息提取是现场科学保护和后续考古学研究的关键部分,其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数据资料为壁画保护提供了支撑,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壁画价值的深入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学家对现场信息提取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本研究弥补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手段单一,缺乏方法体系的不足,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壁画文物的有效保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4,(5)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较早的绘画形式之一,顾名思义即绘在壁上的画。按其表现形式,壁画可分为宫廷壁画、墓葬壁画、古建壁画、石窟壁画等。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多个地区的墓室壁画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墓葬壁画采用的颜料包括无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特别在秦汉的墓葬壁画中使用了中国紫,其他时代的墓葬壁画中未见紫色颜料的使用;地仗层主要使用草拌泥地仗层,部分墓葬壁画没有地仗层,工匠直接在凿磨过的石板上涂刷粉底层,粉底层一般为白色,成分为石膏或白灰,也有些壁画没有粉底层。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0,(7)
2001年,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晋源镇晋阳古城遗址墓葬区内清理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3座唐墓为砖室壁画墓。3座墓葬均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单室结构,壁画绘于墓室四壁及墓顶,内容有生活场景、树下老人、四神星象等。随葬器物具有唐代早期至盛唐时期的特点,其中温神智墓有开元十八年(730年)纪年墓志,因此3座壁画墓的时代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考古在西藏     
1950年代以前,西方的传教士、探险家、佛教徒、官员以及热衷于“东方学”的各种人等津津乐遭于描述西藏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学、社会学及宗教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则试图从考古的角度去认识西藏,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东嘎·皮央壁画、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遗址、早期金属时代墓葬、石构遗迹、岩画以及佛教时期的石窟、寺院、壁画、造像等文物遗存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在渐渐清晰地被复原。  相似文献   

9.
太原郝家沟元代壁画墓葬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且较为完整的元代壁画墓之一,该墓壁画具有典型的金元时期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社会价值。因此,对该墓葬的整体搬迁异地保护意义重大,不仅积累了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经验,提高了墓葬整体搬迁保护技术,同时也为此后墓葬搬迁工作提供一个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集中地展出了70年代以来河北地区墓葬壁画发现的新成果,大体勾画出我国古代壁画发展的历史。 5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壁画墓已发现约百座之多。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墓葬绘彩色壁画,大约始于东周,西汉晚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汉晚期墓葬壁画的内容、布局、技艺都已达到成熟的阶段。魏晋十六国时期,这一习  相似文献   

11.
壁画的发展与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等紧密相连。同时,壁画的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古代壁画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墓葬壁画出现并最终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是在汉代。汉代墓葬壁画自西汉前期形成以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体系,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信仰和丧葬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墓葬壁画在早期绘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对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十余种期刊自创刊至2015年的有关墓葬壁画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据此研究了我国墓葬壁画的分布区域及其特征,总结墓葬壁画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并就墓葬壁画保护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的辽金西夏史研究可谓收获颇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出版的学术专著就达30余部,墓葬、壁画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著作尤为突出。墓葬及壁画方面有:李清泉著《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文物出版社),张鹏著《辽墓壁画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孙建华、杨星宇著《大辽公主——陈国公主墓发掘纪实》(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马金花 《文物春秋》2005,(2):16-19,31
唐代是墓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四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靳尚村砖厂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座砖室壁画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对墓室壁画采取了"整体搬迁、异地保护"的措施。墓葬坐北向南,墓室四壁经过打磨,平整光滑,均绘有壁画。壁画内容为伎乐图、官宦图、对坐图、侍女图以及园林花卉等。从出土文物、墓葬形制及壁画内容来看,墓葬的时代应在金末元初。该墓葬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金元时期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绘画艺术、服饰制度以及建筑技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年8月,山西太原市南郊区金胜村附近的太原第一热电厂在扩建工程中发现一座北齐壁画墓,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随即进行了清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参加了壁画临摹和后期整理工作。现将资料简报如下。地理概况和墓葬形制墓葬位于太原西山至汾河的缓坡地带西部,东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3公里(图一)。这一带比较密集地分布着东周至隋唐时期的古代墓群。  相似文献   

16.
墓葬壁画的整体搬迁是目前解决墓葬壁画原址保护难、保证壁画原貌的有效保护方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采用复原性整体搬迁方法,通过现场相关科学保护方法,保证该墓葬壁画本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过后续少量干涉即可达到展陈效果。同时,对保护程序中关键的保护材料进行量化记录,以期推进该项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案例是对墓葬壁画复原性整体搬迁保护方法的首次创新性探索,对践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和开展壁画相关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一个茶文化"风靡"的时代,茶文化影响着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宋代墓葬文化的改变和影响。文章以宋代墓葬中与茶相关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壁画中的饮茶图与备茶图,来探讨宋代壁画中所反映出的"茶文化"的特点,以及墓葬壁画中出现"茶文化"因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92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基建工程,发掘清理了一批唐墓,在一座编号为C8M932的唐墓中,出土了较为少见的唐代“安史之乱”时期铸行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铜钱。现将此墓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位置与形制该墓位于洛阳北郊、邙山南麓,南距隋唐洛阳外郭城北墙约1·5公里(图一)。墓葬为洛阳地区常见的“刀把形”竖穴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方向183°。因早年平整地面,墓的上部已被破坏。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北宽南窄,斜坡式,残长1·5、宽0·88~1·12、深0·56米。甬道为过洞式,宽1·12~1·2、进深0·6、残高0·6米。甬道北…  相似文献   

19.
卢轩  罗黎  付文斌 《文博》2011,(3):70-72
墓葬壁画的保护从揭取前即已开始,每一环节对壁画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讨论了墓葬壁画保护过程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20.
磁县紧邻北朝时期邺城都城遗址,县域南部、西部的平原和岗坡分布着众多北朝皇陵及宗室等高等级墓葬,根据墓葬壁画内容和特征,本文对墓葬分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壁画内容反映的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葬俗以及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