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中国行政权力所及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对于这段历史。凡研究国史的论著多有提及,但均语焉不详。笔者在俄国解密档案及苏方当事人回忆录中发现了一些材料,最近又因考察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问题到大连市查阅档案文献并进行采访,了解到许多情况,从而对这个历史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中长铁路归还中国的交涉和谈判经历了艰难的历史过程。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苏两党领导人就开始试探地交流有关包括中长铁路在内的苏联在中国东北特殊权益问题的看法。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等文件,苏联将中长铁路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曾请苏联帮助印制第二套人民币中三种面额最大的纸币。而当时的"老大哥"也不负重托,按时将数十亿元印制精美的人民币钞票交付给了中国。当时我国政府为什么要把如此重要的事情请苏联去做?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一批向公众开放的外交档案,揭开了半个世纪前的这些绝密内幕。解密外交档案中有"中国请苏联代印新人民币问题",其中一件长达87页,囊括了绝大部分当时中苏双方的相关谈话记  相似文献   

6.
雅尔塔协定是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11日在雅尔塔会议上秘密签订的协定,全称为《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其主要内容是: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苏联对日作战,其条件包括:维持外蒙古(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口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长铁路;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苏联表示要和中国  相似文献   

7.
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位美国档案学家曾经说过:过去档案创造了“历史”,而现在档案又成为历史的见证。以此来描述苏联历史与俄国档案文献的关系也许再恰当不过了。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代,一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从体例、观点和史实各方面大体上奠定了苏联历史研究的基础。尽管...  相似文献   

8.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捷尔基茨基·康斯坦丁(汉名郭杰)亲身进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为KGB)档案室阅读蒋经国档案原件,首次完整重现蒋经国在苏联求学、婚姻、就业的历史,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蒋经国档案”是在1996年解密的.  相似文献   

9.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0.
原大公报总编辑、老报人王芸生,除了几部中国古典名著外,是不看外国翻译小说的。然而在50年代,他很例外地看完一部苏联小说《旅顺口》。这部分为上下册的小说,记叙1904年一群沙皇官兵在中国旅顺与日本争夺中国领土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1.
苏联当局对中国问题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两国交恶以后。苏联研究当代中国问题最重要的机构,是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Institute of Ear Eastern studies),成立至今,已有十七年的历史。研究重点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人口、党史,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辽东半岛的旅顺口,仍然驻守着一支外国军队,那就是苏联红军远东后贝加尔第三十九集团军。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在雅尔塔会议上的有关协定,中国的旅顺港口暂由苏中双方共同使用30年。1955年5月27日,这支苏联红军突然全部撤出了旅顺口,比协议规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20年。这是为什么?“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近百年来,列强曾先后染指这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了《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这是三个大国的一次秘密交易,它们背着中国允诺苏…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吴恩远苏联剧变后,俄罗斯史学界对十月革命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由于档案的部分解密,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十月革命及苏联模式固定化的束缚,在十月革命研究方面也取得某些进展。但在苏联解体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正如俄科学院院士沃洛布耶...  相似文献   

14.
(一) 1950年1月.我跟张闻天从东北调到外交部“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代表团呢?原来是苏联为了支持咱们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向当时正在访问苏联的毛主席提出,建议中国赶快成立一个代表团,说苏联也要采取抵制行动,不开除国民党,苏联就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毛主席当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当即和周总理商定,马上对外宣布派张闻天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15.
首先我代表中央档案馆向这次学术讨论会,致以兄弟般的热烈祝贺!我能应邀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感到很高兴。前天大会的组织者要我在开幕式上谈谈民国档案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作用。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谈档案的开放和史档结合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不能全面论述,只能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研究历史,特别是编写史书,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汉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档案工作者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从孔夫子作春秋以来的史档结合的传统,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在从事马列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就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炎黄  相似文献   

16.
何祚康 《百年潮》2001,(12):24-26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高级讲师保罗·温格罗夫得到不列颠科学院的资助,在莫斯科阅读了苏联外交部档案和俄罗斯人的回忆录,对高岗与苏联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为高岗与苏联的关系远比人们所想像的要密切得多,而中国领导人也多次与苏联领导人谈及高岗的问题.他在<共产主义研究与转变的政治杂志>中所写<高岗与莫斯科的关系:来自苏联的证据>一文颇有些新资料,大多数以前未曾透露过.  相似文献   

17.
南京临时政府文书档案工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各级政府机关由于处理政务的需要,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文书和档案工作.和封建社会的文书档案工作不同的是,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文书、档案工作中,体现了历史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彼时,正值苏联实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它充分抓住了这一机会,从西方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还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在苏联各地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约2万人(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关于这些人员对苏联工业化的贡献,国内学界早有涉及,但其在苏联的生活情况则鲜为人知。本文尝试利用已公布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还原援苏外国技工的居住景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