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 《丝绸之路》2010,(20):59-60
中国油画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思想、技法的同时,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意识和古代哲学、美学等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国画中写意性语言的影响,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突出了油画的写意性特色.  相似文献   

2.
惠彦芳 《丝绸之路》2009,(18):72-75
中国早期油画家在学习西方油画的时,就对油画这一异质文化的画种如何才能做出成功的民族化移植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良好把握基础之上,正是由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使得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于西方油画的面貌。本文在全球化的艺术生态背景下,对早期中国油画产生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历程。  相似文献   

3.
范鸿铭 《神州》2013,(1):180-180
油画的创作在立足于传统的同时又善于抓住时代特征,才能培养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展现自己不同的艺术个性。因此在油画的创作上,我们应根据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精神价值观来表现肌理在画面上带来的独特绘画语言。本文仅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创作中技法的锤炼两方面分析油画创作中个性语言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龄愉 《神州》2012,(9):42-43
本文从回顾中国近年较高规格的油画展览入手,肯定了写实油画发展的内园,提出了有关风格流派接纳的问题,井进一步指出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家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争取更大的成就!进而针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油画创作中符号化语言的运用”这一论题。  相似文献   

5.
吴大羽作为中国新派绘画融合探索的首位拓荒者,其艺术思想颇具先锋性。早在20世纪初期,吴大羽就参透西方立体主义与野兽派的绘画风格,并将这些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相结合,成为中国最早运用“书写性”思维进行油画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本文以吴大羽的油画作品为例,梳理其“书写性”绘画语言的背景、手法,探索其艺术在当代中国油画体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雯琦 《神州》2013,(8):226-226
油画的本体语言包括有色彩、笔触、造型、趣味等多项造型元素,其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油画色彩诸多元素的剖析,展示了油画中色彩语言的重要地位和魅力所在,评述和肯定了色彩是油画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7.
陈龙 《神州》2013,(19):234-234
在文化极度受国家重视的当代,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是在东方文化的氛围逐渐地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写意油画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出来。本研究从中国写意油画的内涵、写意油画的民族情结、中国写意油画的现状、写意油画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写意油画的影响等内容,全面地诠释了中国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8.
王钟 《东南文化》2006,(6):85-88
具象写实油画是中国油画艺术的主流创作模式与表现语言。“85新潮”作为中国具象写实油画现代转型的催化剂和分水岭,不仅对现当代中国美术整体的创作理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具象写实油画形成整体气候及其形式语言特点的重要原因。面对转型以来中国具象写实油画取得的成就与进步,我们必须继续冷静和理性地审视中国具象写实油画转型中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与当代油画看似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实则不然,二者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状态。油画创作者深受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俗沃土影响,却形成了异于本土艺术传统的审美品格、认知与心性,进而在油画创作中有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呈现。以民俗文化在中国油画历史语境下所产生的背景为切入点,选取当代油画中向民俗文化借鉴并重构与转换的油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厘清传统民俗文化符号和油画语言之间的异质同构关系,进而对探索民俗文化符号的相关理念及表现形式在当代油画中所形成的审美视觉语言的意义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油画语感指艺术家对油画语言中形体、色彩、质感三个方面的敏锐感和领悟力的总和,包括形感、色感和质感以及由这三者的有机整合而产生的整体感觉。油画语感的建构,是一种从低级感觉到高级直觉的技能形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感知升华过程。油画语感的形成是一个合格的油画专业工作者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必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主动的油画语感意识,在油画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者油画语感与创意直觉思维的能力,理应成为油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钮维 《神州》2012,(33):206-206
坦培拉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和绘画体系,曾在欧洲绘画史上有过光辉的历史和举足轻重的地位,由它绘制出来的作品浩如烟海,其分量与影响不在我们熟悉的油画之下。坦培拉是油画产生的序曲与雏形,油画是在坦培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通过对18世纪法国著名油画家夏尔丹艺术特色的分析,体悟其审美理想,从中引发我对中国古典写实油画创作的一些思考。本文始终贯穿对夏尔丹的艺术特色的认识与思考,从古典油画的恒久魅力和受众的审美需求来探讨中国古典写实油画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传统油画的技法,从借鉴到运用,从运用再到创新,不断提高古典油画的表现力。同时,我们还要努力探索新的油画语言,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用纯正的油画技法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情怀,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油画技法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3.
油画语言是画家用带有自身文化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传递感情,具有相对稳定性反应现实的、具有时代性、精神性、感染力的一种媒介。油画语言的表达方式由于个人情感千差万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正是这种多样性油画语言表达方式的发展,才推动了油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苏夏在他的《歌曲写作导读》里说:“诗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歌曲是美化加工了的语言”。[1]由此可见,语言因素对歌曲曲调有重要的影响。“民歌同一切民族文化一样,都是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2]“民歌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演唱、流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3]传统民歌的传承主要靠口头世代流传,与方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的语言差异,形成了我国丰富和风格不一的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15.
研究龙江地域文化,不能不研究龙江地域的语言风格,地域的语言风格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地域语言风格折射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独特的地域、历史、人口因素的交互作用,黑龙江地域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成为认识黑龙江人的重要标识之一,是黑龙江地情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刻认识和挖掘这些内容对促进黑龙江地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精神  相似文献   

16.
谢超男 《神州》2014,(18):195-195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色彩是油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油画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和它所产生的感情力量,可以直接在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画家们通过主观色彩的表现,拓展油画色彩语言的存在空间和功能,强调自我情感和自己独有的个性。学习油画,重在学习色彩的表现,用色彩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使观赏者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和画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周龙 《神州》2013,(24):238-238,240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的著名女画家,她先为青楼女子,后是小妾,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旅法油画家所绘的油画是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是油画民族化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潘玉良的艺术一直受着情感的影响,通观她的绘画,总是萦绕着一丝惆怅,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生经历造成的她孤单、忧郁的心绪。了解她绘画的艺术风格与作品中的哀愁情绪,阐述了一代女画家的精神面貌及其绘画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安赟 《丝绸之路》2014,(24):54-55
一幅风景油画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构图、色彩、表现技巧等因素的高度和谐与完善。作品内涵的表现是指这些画面构成因素的具体而充分的发挥,以及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风景油画写生创作有别于摄影,它在忠实于自然景象的同时,在作品中渗入画家自己的感受,将感兴趣的景色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本文是对风景油画写生创作取景与内涵表现的具体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朱霞 《中国西藏》2013,(1):94-94
2011年9月,张鹰先生的西藏油画集《四十年雪域情痕》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面世。画集以油画为主体,配文字说明和素描、摄影,在写实再现与写心写意中呈现西藏的大美。从风格上讲,张鹰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张鹰早期的写生画坚持以写实处理结构、空间、体积、光影和色彩,由于画家固  相似文献   

20.
姜爽 《神州》2013,(10):229+231
画意摄影作为在新媒体时代倍受欢迎的风格摄影,在历经沧桑的不断锤炼中传到当代拥有了自身的个性和光彩,其中不乏蕴涵着写实绘画的精神,它在此中吸取着营养,不段创新尝试,力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本文通过其传到中国之后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结合,阐明两者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不可割裂的关系,同时从色彩,结构,意境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画意摄影的风格形成,这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发展密不可分,进一步探索画意摄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时代需要与当代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