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越争霸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在春秋期时的“诸侯争霸”部分,谈到吴越争霸的史实,但太简略。本文仅作点补充,以便读者参考。吴王阖闾(庐)十九年(前496年)夏,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之后,越伐吴,败吴师于姑苏(吴地,今江苏苏州),伤吴王阖庐指,病伤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前494年),发举国精兵伐越,敗越军于夫椒(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勾践以甲兵五千被困会稽(今浙江绍兴),使大夫文种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至春秋时期 ,吴都共有四次迁徙。周康王时 ,虞侯被封在江苏邳县加口 ,称“俎侯” ,春秋时为“”地。从康王时到西周晚期 ,吴国一直以俎为其国都。春秋初期 ,吴取邗国而建都于邗 ,即今扬州一带。邗为吴都一直到吴王诸樊时代。第三次和第四次迁都在吴王诸樊之后。诸樊与阖闾之都为秦时“吴县” ,即今无锡市西南 45里的闾江乡一带。吴王阖闾时所筑并所迁之都在今苏州市 ,其地本名即“姑苏”、“苏”。至夫差亡国之时苏州一直为吴都。  相似文献   

3.
王泽文 《南方文物》2014,(4):114-116
<正>吴王光鉴,于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西门内发现的春秋晚期蔡侯墓1,是吴王光(阖闾)为叔姬出嫁所作,有两件。为便于讨论,先暂依《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释文抄录如下2: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作叔姬寺吁宗薦鑑。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子孫勿忘。"既字白期"之"字",一件明确作"字",另一件拓本不甚清晰。郭沫若、陈梦家认为作"子",相关讨论或据此进行。唐  相似文献   

4.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辅佐下,励精图治,实力大增,使吴国崛起于东南,开始了争霸之业.但是,公元前496年,(木隹乃)李一战,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军击伤脚趾,不治而死.于是,夫差即位,继续乃父事业,终于打败越国,并登上了霸主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夫差是阖闾的太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其根据是《史记·吴世家》及《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一节话:阖闾“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即鄱阳).楚恐而去郢徙都”.但是,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夫差登上王位是经过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吴王光编钟是春秋晚期吴王阖闾所作青铜重器,该器于1955年在安徽寿县蔡侯申墓出土。吴王光编钟残破严重,出土时只有一件甬钟完整,其他均为残片。这批残片经多位学者缀合复原后,~((1))其上铭文基本可读,起首数句为:舍(余)严天之命,入成不赓。寺(?)~((2))旾(春)念(今)岁,吉日初庚,吴王光穆曾(赠)辟金,青吕尃皇,台(以)乍(作)寺吁龢钟。~((3))我们拟着重讨论的是其中的"入成不赓"一句,  相似文献   

6.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从春秋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阖闾大城到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苏州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转变。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明四家"之沈周(长洲相城人氏)、文徵明(长洲人)、唐寅(吴县人)、仇英(太仓人)全部出自苏州地区。明代苏州,更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日趋繁华,孕育了文化的大繁荣之势,当时的苏州可称为  相似文献   

7.
<正>晋文公(前697—前628),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一生坎坷,历尽磨难而矢志不渝,流亡经年而终成大器;他内修外治,靠守诺重信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中原霸主。绛县是晋国重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它是晋国中期的重要都城,晋国公族的灭亡之地,八位晋公的执政之所,更是以晋文公为代表、晋国霸业的龙兴之地。在绛县,自古流传着“槐泉老子下村儿”之传说,  相似文献   

8.
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奉吴王阖间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选地设计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闽间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到2012年已有2526年的历史。阖间大城陆门八、水门八,东曰娄门、匠门,南曰蛇门、盘门,西曰胥门、阊门,北日平门、齐门。世称“阖间大城”。别名是人物或者城池、地区正式规范名称以外的名称。“阖闾大城”堪称苏州的第一个别名。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诗中就有:“阖阎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说明白居易也知道苏州旧称为“闽闾大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除了名为“阖间大城”外,还曾经拥有过繁多的城名,有吴、句吴、会稽、吴郡、吴州、苏州、平江等;苏州还有别称吴都、吴门、吴中、吴县、吴会、东吴、长洲、茂苑、姑苏、吴下等。  相似文献   

9.
依据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吴伐楚的有关记载的分析,可以确认孙武的确是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孙子》的蓝本出自他之手。这部书在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并在战争频繁的时代被将领们熟练应用,或在实战中加以发挥,反其意而用之,取得良好效果。以吴王阖庐为统帅,伍子胥、孙子、夫为将军的吴军,经过多年谋划的伐楚战略,无不闪烁着军事家驾驭战争全局和瞬息万变战场形势的智慧之光。伐楚之战的策略和方法,无不与《孙子》的军事理论相契合,故而吴伐楚的战略战术同《孙子》一书的军事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吴问》的成文年代,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1)作于伍员荐孙武于吴王阖庐之年至阖庐死年之间(公元前512——496年);(2)作于智氏亡至赵、韩、魏三家自立为侯的五十年之间(公元前453——403年)。认为《吴问》是由孙武或其门人完成的。由于这些说法十分流行,目前不少论文和古代史教科书则直接以《吴问》为根据来论述春秋晚期晋国六卿改革田亩制度的情况,以《吴问》所提供的资料讨论孙武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及经济思想。虽然有的同志在讨论《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时,也提出《吴问》的成文年代可能较晚,但这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以为,如果《吴问》的成文年代在公元前400年之前,那么,不少史籍上所谓周制步百为亩,商鞅变法始废井田,扩大田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传统说法确应推翻并重新认识。但如果  相似文献   

11.
编纂新方志如何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浅述《苏州市志》的编纂体会苏州市金菊林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自春秋末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立都城以来,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或为郡、或为府的治所,它始终...  相似文献   

12.
徐惠林 《收藏家》2015,(2):81-86
长兴县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与浙江省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省宜兴市接壤,"鸡鸣三省"是其形象之写照。长兴古称长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前514—前495年),吴王阖闾派弟夫概在  相似文献   

13.
一孙武一向以古代的军事家著称。历来研究孙武思想的人,都注重他的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很少论及他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见解。1972年4月,从山东临沂西汉墓葬中发掘出大量论兵的竹简,其中有题为《吴问》的残简九枚,共计二百五十字,记载了孙武与吴王阖庐的问对。它虽然字数不多,但却十分宝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孙武的军事思想,而且为我们了解孙武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苏州别名多     
苏州古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相传吴国都原在无锡梅李,传到诸樊时迁都到苏,城市周围只三里左右。吴王阖闾登位后就谋国政于伍子胥说:“吾国僻在东南,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廪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回答:“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兵革,使内有可守,而外可以应敌。”阖闾称善,就委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4,(3)
晋献公是晋文公的父亲。提起晋文公,人们莫不知他是声势显赫的“春秋五霸”之一,文公创立的霸业,曾经威震华夏大地,延续了近百年之久,文公之英名,也由此而永垂史册,受到万世称颂;然一提晋献公,人们则会说他是位“爱美人不要江山”的君主,他晚年发生的“骊姬之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都被杀害或被驱逐,曾经使晋国遭受了巨大挫折,几至于把国家推向破亡的境地。应当说,人们这样评说晋献公是有道理的,并且这也是事实。不过这只是晋献公其人的一个方面,即在这一方面,也还并非事情的全部。  相似文献   

16.
苏州园林,秀甲天下,源远流长.春秋时代,阖闾建部苏州,称雄东南.吴国王室先后建有多处苑囿别馆,吴王夫差更是“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国语》)最早的苑囿当推夏驾湖,在今日吴趋坊西,《吴地记》:“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宋朝湖已不存,宋人杨备有诗咏道:“可怜风物还依归,曾见吴王六马来.”阖闾和夫差治事的吴宫有“前园”和“后园”.“前园”多梧桐,史志皆称“梧桐园”;“后园”高树参天.吴宫之园汉代犹存,朱买臣曾载故妻到此,“置园中,给食之.”(卢熊《苏州府志》)姑苏台,在姑苏山上,始建于阖闾,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1980年12月,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二号墓出土一件有铭铜剑,剑身有一行铭文“郙王(?)自做(作)承鍂(剑)”。据考古工作者分析,白狮子地二号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则此剑的制作当在春秋晚期或更早。关于剑铭之“郙”,学术界曾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郙”即“吕”,“郙王”就是“吕王”;“郙”在新蔡之“郙亭”,是古吕国后期的迁地。另一种认为,“郙”即“辅”,是《左传》所载的坛姓偪阳国,郙王剑应是春秋晚期灭于晋以前的偪阳国国君之佩剑。  相似文献   

18.
扬州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江苏扬州之地古属干国之域 ,后归于吴。春秋晚期吴筑邗城于蜀冈之东南部 ,因其名而未因其址。至战国晚期 ,此邗城之西又有楚筑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合二者为一城 ,成“周十四里半”之制 ,而沿称广陵。后有离宫建于广陵城外东北部。晋宋时期扩筑 ,将离宫包罗在内。隋代始称扬州 ,北修宫苑、南筑罗城 ,成“南北十一里”之制。唐代相沿 ,并于会昌年间拓展罗城南部 ,成“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之制 ,有“十里长街” ,足“二十四桥”之数。  相似文献   

19.
无锡博物院新征集到一把青铜剑,据铭文系春秋晚期吴王僚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此剑的器形到底是剑还是铍,铭文到底是铸铭还是刻铭?本文研究后认为该剑就型制而言,确系剑而非铍;剑上铭文当系原铸,而非当时或后添刻铭。  相似文献   

20.
重视平日练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曾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大军事家孙武为吴王阖庐严格训练“女兵”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三国时杰出军事家诸葛亮也说过:“夫既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习练》)。唐太宗同样是高度重视练兵的,他说:“教阅之法,信不可忽”,(《李卫公问对》)为了保障国家安全,防御突厥侵掠,武德九年,即帝位不过百天的唐太宗,便日引十二卫小将和士兵数百人习射于显德殿前,并告诫说:“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