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在兴宁读完中学后,1924年到上海读书,1926年秋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获文学士,受教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朱希祖等大师。193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专治唐史和民族史,同时就读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1932年,受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2.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1930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193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研究院,一生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香港大学等校,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罗香林曾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  相似文献   

3.
《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广州市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广州市档案局编)第109页,介绍罗香林(1904-1978)写道:  相似文献   

4.
客家人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与顽强生命力,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的社会区域,从而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英才辈出的特殊民系。身为客家人的罗先生,不仅对客家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还着力从事搜集、整理和研究客家文献资料等工作,可谓居功至伟,被誉为客家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他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理论与方法,他对建构“客家学”的审慎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后来者进一步去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学识,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并作了极为全面系统深入和独到透辟的论述,对客家学的构建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对于他留给我们这份取之不尽的丰厚客家研究遗产,我们应好好珍惜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以他为代表的前辈学者所开创的轨迹,不断将客家研究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先生创立了客家学研究,具有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客家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些困惑和瓶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罗香林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在他的框架下进行深入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最积极从学术上论证客家人的汉族血统的客家学者,非罗香林(1906—1978)莫属,一直到今天,罗香林仍然被视为“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是在民俗学兴起的浪潮中培育出来的新一代学者,他于1926至1932年间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时,和许多年轻学子一样,深受民俗学研究的吸引,从此开始了他对客家山歌以及后来对客家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研究的奠基者,他的《客家研究导论》(1933)和《客家源流考》(1950),对当时及后世的客家研究均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在他的学术观点中,影响最巨者,莫过于他的客家源流观。罗先生在上述两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客家人的谱牒,反复论证客家人的祖先是真正的中原(中州)人,是经过五期大规模的迁移,而由中原辗转南迁到华南各地。对于罗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中强调血统的追寻,学界普遍关注的是他在《客家源流考》中提出的“纯粹自体”说。事实上,对于客家人的源流问题,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两书中的论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客家源流问题长期以来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一直伴随并推动着客家研究向前发展。本文不仅回顾了近200余年关于客家源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主要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旨在探究客家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所需要之动力与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近世学术形成之“显学”,莫不与地下爱宝有关,致学人得以据此新“有”以印证故“有”,或以故有之学以相稽推究而深探其本,遂发展成为所谓“甲骨学”、“敦煌学”者是,惟“客家学”则由“无”所据而由广东兴宁罗元一先生(1906-1976)触类旁通,于缺乏大量史料中别取蹊径创立建构而来。或日自1930年先生始立“客家学”(Horrology)名辞后,客家学之研究遂为世人所重。自先生开此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学科之风气至今,已演为国际“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客家人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名字,诸如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被西方人称作中国的罗克菲勒的梅州大埔籍印尼侨领实业家张弼士、清朝末年中国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无产阶段革命家朱德、多次挽救了革命并挽救了党的叶剑英、大诗人大学者郭沫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都是客家人。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11日至12日,纪念罗香林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梅州市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梅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承办。与会代表达百余人,分别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以及大陆各省市,主要由罗香林亲属、学生及海内外研究客家的知名专家学组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客家源流观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引言 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在民国廿二年出版后,迅速引起国人热烈的反应,在全国各地报章上,学术刊物上,书评陆续出现。评论该书的人士,一般都对该书作极高的评价。如谢幼伟先生在《民国日报》所发表的书评:  相似文献   

15.
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是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它第一次把客家的形成与中国历史上的移民运动相联系,并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系的概念,认为客家族群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内部的一个系统分明、具有独特个性的支系即“民系”。从而彻底驳斥了某些人对客家人的恶意中伤,澄清了不少人对于客家人是否为独立民族的模糊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罗香林先生开创了把历史文献与方志和族谱等民间文献相结合,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产生于迁徙,但并非迁徙者就是客家。人类古代迁徙是常见的,基督教成为世界宗教是民族大迁徙的结果,不了解部落的迁徙和融合,不了解亚洲的大移民,就不了解欧亚的历史。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的大迁徙,清魏源《湖广水利论》说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清初大移民,移民即“客民”。清陕西按察使严如姬《安流民》:“川陕边微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居其五,广东、安徽、江西各省居其三四。”闽粤赣边客民并非最多却成为客家,闽粤赣边均为客家地但客家问题却起于粤而不起于闽赣,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科学研究上的任何一次突破,都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马克思的“资本”及“剩余价值”学说,人类社会能不能进入现代化。我们也很难设想,如果没有罗香林先生呕心沥血地进行客家研究,写出颇具指导意义的《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中国族谱研究》、《客家的语言》等著作,颇具特色、颇具活力的客家民系能否被揭开神秘的面纱而以炎黄子孙中一支最辛勤地播种、耕耘华夏文明的特殊支系站立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8.
客家研究宗师罗香林的《粤东之风》,是他一生中出版数十部著作中的第一部著作,便成为传世之作,为客家山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显示了他横溢的才华。我是去年才读到一位朋友的手抄本,如果能在十多年前,在我动笔写《客家山歌知识大全》之前能够读到它,我想,我那部拙作一定会写得比现在这个样子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19.
客家研究已经在充分发动群众,形成社会高潮的厚实基础上,走向深入社会内部,作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客家研究有了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条件优良的研究基地,研究领域开拓得比较深广,形成初具规模的学科体系,已是社会科学殿堂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们综观客家研究的大好形势之时,自然会想到它的奠基人罗香林先生。罗香林先生以其强烈的理论勇气,严密的学术风格,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开拓出了客家研究的基地,让客家观念为客家人认同,使客家研究为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0.
罗香林的《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以有诗集的诗人为限,选宋代1家,明代4家,清代15家,民国时期5家,计25家诗人275篇作品。每位诗人作品选辑前均有小传,述诗人行状及诗况,文字洗炼,可一窥全貌。从诗传及诗作中也可看出这是一部微缩的客家诗选,目前对此作出探讨的不多,现仅就其选诗标准、选诗目的及其影响作一下评述,以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