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奴隶贸易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详细叙述了奴隶贸易从十六世纪兴起到十九世纪废止的过程,以具体事例阐明了奴隶贸易怎样为资本主义积累了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英国和荷兰怎样争夺奴隶贸易的垄断地位,在英国废止了奴隶贸易以后,美国怎样成为主要的贩奴国。最后指出,现代工业在美国确立以后,奴隶贸易才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2.
自然权利观念与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拥奴派的政治话语之间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它宣扬的平等主义原则和反抗精神,严重威胁到南部奴隶制度的维系;另一方面,在经过拥奴派改造和扭曲之后,它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借助当时"科学种族主义"的"研究成果",拥奴派否定了普遍平等的原则,把"自然"蓄意曲解为一种不可变更的等级序列,并把契合这种等级序列作为南部奴隶制优越性的依据。通过区分个体的"人民"和整体的"人民",他们还改造了"反抗权"的含义,把民众反抗政府的权利曲解为州反抗联邦的权利,既否认了奴隶反叛的正当性,又为南部的州权主义撑起了保护伞。  相似文献   

3.
蓄奴和贩奴,是封建历史中的一种落后制度。而将某些触犯刑法的罪犯(包括奴隶)发遣为罪奴,进行管束服刑,并给予一定的出路,则是清代颇具落后色彩的刑法制度。对这种从遣流囚徒中产生罪奴的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封建制度的实质、而且有利于直接考察清代社会的内在结构。本文拟从清代罪奴的形成、对罪奴的发遣方式、刑律管束形式及给罪奴以政治出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师友。  相似文献   

4.
林肯是废奴主义者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发表了霍光汉、郭宁杕同志与刘祚昌同志商榷的文章:《关于林肯的评价问题》(以下简称“霍文”),文章认为,“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笔者对这一论断有不同看法,借《世界历史》的“争鸣”一席地,与霍光汉、郭宁杕同志商榷。 先从霍文认定“林肯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废奴主义者”的论据谈起。 霍文重要论据之一,是1837年3月林肯和丹·斯通在伊利诺斯州议会里提出的一份书面抗议。那一年,伊利诺斯州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认为“按照联邦宪法,各蓄奴州对奴隶的所有权是不可侵犯的”,反对奴  相似文献   

5.
刘祚昌同志的《美国内战史》一书(以下简称《内战史)》,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林肯的评价,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谈出来以就教于刘先生和史学界同志们。 林肯是不是废奴主义者? 《内战史》中认为“林肯虽然反对奴隶制度,但是他并不要求废除南方现存的奴隶制度”,“因此,林肯并不是一位废奴派”。(141—142页)我们认为林肯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他既反对现存的奴隶  相似文献   

6.
美国商品奴隶制性质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美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的资本主义商品奴隶制,时间持续了二百多年之久。自1619年黑奴输入弗吉尼亚起,美国南部各州蓄奴之风渐次滋长。1641年马萨诸塞州首先从法律上确定了黑奴的终生奴隶地位,以后黑奴制便相继在各殖民地合法化。早期奴隶制  相似文献   

7.
林肯不是废奴主义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肯是不是废奴主义者?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废奴主义者”这一概念的内涵。“废奴主义者”(Abolitionist)是一个历史概念,源自美国废奴运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友派,以及独立革命前后的仁人志士如富兰克林、潘恩等人,都曾开展过废奴宣传活动。但真正形成全国性的废奴运动,还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资产阶  相似文献   

8.
杜华 《世界历史》2023,(1):58-75+161
美国历史上的废奴主义者身处福音派宗教复兴的时代,深受宗教思想影响,其观念和话语具有鲜明的道德特征。18世纪末以来,黑人废奴主义者的持续抗争,为废奴运动提供了政治话语和抗争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废奴主义者充分调用基督教思想和“自由、平等、权利”等美国政治的核心理念,构建出一套以“道德—权利”为核心的反奴隶制理念和话语。他们还尝试发动“人民”,通过塑造公众意见来切断美国政治体制对奴隶制的保护。在19世纪30年代,奴隶制已经成为一种无比强大的全国性政治权势。从这样的历史语境来看,废奴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抗争运动。废奴主义者不是单纯的道德改革家或政治行动者,而是试图联合道德和政治的力量,打破奴隶制政治权势对全国政治的控制,以最终消除奴隶制。这种兼具道德感召力和政治策略的理念和话语,是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河南方城出土汉画象石有“胡奴门”文字,相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代史籍有关张骞事迹和应奉事迹的记录中所见“胡奴”称谓。其他有关“胡人”形象的汉画资料,也为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实证。“胡奴”在汉代以后依然在中原多有遗存。“胡奴”的“奴”,在许多情况下很可能只是一种包容颇宽泛的称呼。其身份并不一定是“奴隶”。《司马法》所见“胡奴车”的“胡奴”,也未必指称“奴隶”。刘赦指出的“胡人名字多以奴为号”的现象,也是讨论“胡奴”问题时应当予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三黑人奴隶制在北美确立的过程到十七世纪末,黑人奴隶制度已经在北美殖民地上正式确立,并且成为一种正常的劳动制度。但是它之确立,非一朝一夕之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1619年荷兰船只把二十名黑人运到弗吉尼亚的詹姆士顿港口出卖,这是运入英属北美殖民地上来的第一批黑人奴隶。不过,最初殖民地上的地主资本家还意识不到黑人在北美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因为不断地运进白人契约奴。他们也很少注意黑人的身份。所以黑人所处的地位,与白人契约奴无何重大区别。1619年运入的第一批黑人就是被当作契约奴看待的。在1623及1624年的弗吉尼亚人口调查中,黑人是作为“契约奴”被登记入册的。在弗吉尼亚的种植场上,黑人是与  相似文献   

11.
徐超 《神州》2010,(10):42-44
“奴”无疑成为了当今中国年轻人中最时髦的词语了。“奴”最初最原本的含义是指“心甘情愿的被人驱使”或“受人奴役、没有人身自由”。现如今,奴隶社会早已离我们远去,奴隶制度也早就废弃消失,但是“奴”字却未因此消声隐匿,反倒愈加的“大放异彩”起来。从最早的“房奴”到后来日益冒出来的“车奴”、“蚁奴”、“卡奴”、“节奴”……这些“奴”与“被奴”等热词好像是在宣告着“奴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陈志杰 《史学月刊》2002,1(9):72-79
压迫与反抗无疑是奴隶制的重要特征。然而,美国黑人奴隶制之所以能够维系二百余年,其重要原因在于奴隶主和奴隶都在不断地调整彼此相处的策略。所以,美国内战前南部种植园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位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一位是华盛顿,一位是林肯。华盛顿赶走了英国统治者,建立了美国,是开国之父。林肯进行了南北战争,消灭了南方的叛乱分子,避免了美国的分裂。同时,他还解放了黑奴。美国许多书籍在谈到林肯时,都称他是“最大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异常剧烈。腐朽的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奴隶反抗奴隶主、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奴隶的解放斗争,特别是他们的暴力斗争,有力地破坏和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为建立新的封建制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历史前进。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逐步壮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长期的,反复的夺权斗争。他们通过频繁的战争先后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一种新  相似文献   

15.
非洲人移居北美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灭绝人性的历史悲剧之一。因为他们不是作为人,而是被当作“会说话的牲口”运进北美的。 早期奴隶贸易 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拥有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移民,但是只有非洲黑人是带着锁链来的。尽管历史学家给了他们一个不那么令人心惊肉跳的名称:“非自愿移民”,但是在这个“非自愿”的定语下,有着  相似文献   

16.
奴隶制下的奴婢和封建制下的佃客,本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劳动者,而《三国志》和《晋书》上却往往将“奴客并称”。当今学术界的一些重要论著和论文析述“奴客”并称的原因时说:一方面,于魏晋时期“客的卑微化”,使当时“对奴和客不需要严加区别”了(见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另一方面是魏晋时“奴隶制的  相似文献   

17.
一、导言在古代各部族的奴隶占有制的社会中,可以说以罗马的奴隶制度最为典型,它的发生,发展和没落,每个阶段都很明确。同时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阶级斗争,正如斯大林所指示的:「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享有完全权利的人与毫无权利的人,他们彼此间的残酷阶级斗争,——这就是隶奴制度底情景。」(註1)而这些斗争在罗马历史上特别具有大规模的与鲜明的性质。这是由于它所处的较晚的历史时代,及其奴隶  相似文献   

18.
努尔哈赤时代的阿哈阎立新努尔哈赤占领辽东重镇沈阳和辽阳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措施,经济迅速发展,封建关系已初步确立,但仍保留浓厚的奴隶制色彩。满族各阶层统治者,从汗王到八旗官兵都有蓄奴的社会风气,满族把奴隶称为阿哈,阿哈是满族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9.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一些人专门写书攻击“东方专制主义”,代表人是K·A·魏特夫。他是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旗号这样做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概念又从何而来呢?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东方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辩证法?在他们之前,西欧学术界对东方社会又是怎样看的?一句话,“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是怎样演变的?有必要考察一番。在欧洲,最早分析和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受奴主民主政治教育的,所以,在他看来东方(波斯帝国)是野蛮人,“野蛮民族天然都是奴隶”,  相似文献   

20.
我先后听过好几个老师教西罗马的复亡这一课,他们分析西罗马帝国复亡的原因,指出其革命的动力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西罗马帝国境内奴隶和隶农的‘起义’与日耳曼人的‘入侵’相结合,造成了帝国的复亡”。我觉得这种提法不妥当,也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中一个老师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嘛”。因此,我的意见没被接受。后来,我又反复钻研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七月版),才发现总说明部分里也有这样一句:“最后,奴隶、录农起义结合了外族入侵的力量摧毁了罗马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