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所考察的北周强独乐造像与著名的北周文王碑同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岩村北"大佛岩摩崖造像"区内。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曾对"北周文王碑"做过大量释读,并对其真伪、年代等问题进行讨论,对与之毗邻的34号龛佛道造像多持中晚唐造像之观点。本文结合"北周文王碑"碑文、造像组合、特征等,提出34号佛道合龛组合造像正是北周文王碑中所提到的强独乐为文王所造像,是四川境内最早的北周造像,意义重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北周文王碑原为“周文王庙碑”,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碑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碑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碑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北周文王碑刻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大佛寺后的天落石上。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于碑的性质、年代,碑旁34号龛与碑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不同的观点。笔者经过仔细观察,从考古学叠压打破关系入手,结合龛像特征,认为现存第34号龛为文献上所记录的北周强独乐等为北周文王所造像佛道二尊像,但龛内像在北周武帝灭佛时可能就遭到了破坏,经过后代改刻、增补形成了现状。同意部分学者认为的现存碑刻是根据《周文王庙碑》和《后周宇文泰纪功碑》残碑拓本经续补之后的重刻。  相似文献   

4.
薛登 《成都文物》2003,(4):10-25
《成都物》2000年第1期载荣远大、刘雨茂二位学合撰之《北周王碑真伪考》(以下简称《考》),谓今存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乡大佛村境的省级物保护单位北周王碑,并非北周初元刻立的原碑,而是后人利用已残的两通原碑,“经续补之后重刻的”伪品。这一观点,较之笔发表在《成都物》1987年3期的《北周王碑及造像问题新探》(原稿题名《千年古碑寄伪刻》),仅怀疑和论证该碑之额题系后人伪刻,《考》的见解透辟多矣。  相似文献   

5.
古区创方志。新花又结果自贡市贡井区历史悠久,但建置频变。早在北周武帝时期(561—568)设为公井镇,唐武德元年(618)设为公井县,宋熙宁四年(1071)又改为镇,明嘉靖问(1522—1566)改公井镇为贡井镇,清代属荣县,1939年白贡建市,贡井为市辖镇乡。  相似文献   

6.
独具特色的北周石窟艺术魏文斌北周(557一581)存在的时间很短,但由于统治者的信奉和推动,当时的佛教却颇为兴盛,诸多石窟的建造即其表现之一。天水麦积山石窟中有北周石窟42个,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主要的是第3、4、26、62等窟。武山的千佛洞、拉...  相似文献   

7.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周伟洲一北周是由东胡鲜卑字文氏所建,为时仅25年(557~581年);然其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周的建立与灭亡,都是通过宫廷政变性质的“禅代”形式,故其与前后王朝交替之时,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不大,...  相似文献   

8.
资讯·国内     
《大众考古》2023,(9):10-11
<正>陕西咸阳:北周宇文觉静陵考古工作者在洪渎原发现北周开国君主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墓葬地表原有围沟,沟内仅一座墓葬,清理出土随葬遗物146件(组),以各类陶俑为主,皆为矮小的半模俑。出土资料表明宇文觉被杀后于558年以略阳公的身份安葬。  相似文献   

9.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鉴(2007)》(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年鉴(2007)》)是成都高新区首部年鉴.亦开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编纂年鉴的先河。《成都高新区年鉴(200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秉笔直书,存真求实,注重地方性,注重企业,注重人文,注重实用。《成都高新区年鉴(2007)》在为党政存绩,为人民记功,为企业服务的要求下,  相似文献   

10.
山西运城北周刻石补释张荣强《文物》1995年第12期曾刊登《山西运城发现北周刻石题记》一文(以下简称《题记》),对运城中条山发现的两处北周摩崖刻石作了简要报道,刊有第一块题记的录文,并附有图版。这个《题记》对研究周隋之际的盐业及盐政极有价值,笔者读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历程中,曾多次发生毁佛、灭佛事件,佛教徒一般称之为“法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次灭佛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统治时期,史称“三武灭佛”。其中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武帝灭佛,而导致这场法难的关键人物就是卫元嵩。 卫元嵩是益州成都人,祖籍河东(今山西一带),因做官而迁徙成都。梁朝末年,卫元嵩出家为僧,师从亡名法师。虽身处佛门,但他善于结交权贵,爱出风头,为人聪颖,学问颇杂,史载其“通术数及 纬之学,明历数阴阳,能赋诗造像”。他非常羡慕名士,特别是当时著名的…  相似文献   

12.
结识杨坚:入隋为官李谔,字士恢,北朝赵郡(治平棘,今赵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赵县、元氏、高邑、柏乡等县)人,好学而善作文。李谔入仕之初,是在北齐(公元550──577年)治下,官至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后,李谔在北周(公元557──581年)治下做官,任天官都上士。西魏末年,改官制,依《周礼》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这个制度在北周时期延续下来。天官府是管冢宰等众职的机构,李谔所任都上士是天官府中的中下级官员。在此期间,李谔结识了杨坚,认为杨坚“有奇表”,故“深自结…  相似文献   

13.
尹夏清 《考古与文物》2006,(2):73-75,88
2003年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北郊的井上村,发掘了一座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的凉州萨保史君墓,这是西安地区继北周安伽墓。之后的第二座粟特人墓葬,出土物及图像都很丰富,是研究北周首都长安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虽几经学者专家的探索研究,然而仍有可以再做分析探索的余地,故尔做此拾遗,以祈有益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武则天与进士新阶层万绳楠一、关陇与山东两集团的消亡陈寅恪先生曾说初唐存在着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两大力量。关陇集团是自西魏北周以来,以府兵制为纽带的有悠久传统的集团.唐朝皇室李氏出于北周号为“八柱国家”的李虎(李渊祖父);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为隋...  相似文献   

15.
尉迟迥曾出镇秦陇,史书中除记载他“好施爱士“之外,对其佛教信仰记载很少。然而,此缺憾却被武山拉梢寺旁题记的发现而弥补了。此题记指明拉梢寺大佛崖造像造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559),为陇山左右及河西一带北周造像的断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物资料。题记提到大佛崖造像主是尉迟迥,证明北周时期较大规模的造像均与政治势力有切实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尉迟迥在拉梢寺的修造佛像,可能带动了这一带的石窟开创。  相似文献   

16.
有着“南张(謇)北周”之誉的周学熙(1866—1947),青年时期于科场屡试不中。二十二岁时,凭借其父周馥“捐饷”,也就是买官,为周学熙在京城谋得“候补郎中,工部都水司主稿上行走”一职,成为一名“准中层”干部。  相似文献   

17.
员安志先生编著的《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199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报告》)一书,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考古提供了丰富。可靠而珍贵的文物资料,填补了这方面长期存在的空白,贡献很大。《报告》除全面介绍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文物之外,还进行了专题研究,作了很有见地的论述。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全书有不少疏失错误,这些疏失错误又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墓志的释文、断句标点和考证之中。《报告》一共著录出土的十篇墓志,即《拓跋虎墓志》(简称《拓志》)、《叱罗协墓志》(简称《叱志》)、《王德衡…  相似文献   

18.
汪明 《丝绸之路》2010,(2):21-23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周建德二年(573)观世音菩萨石造像。该造像慈眉善目、刻画精细、形态肃穆,是女像圣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本为男性,传入中国后转变为女像,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临溪县设置于南北朝时期,“后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分临邛县置临溪县。”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八个朝代,宋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省临溪县为镇入邛”,在历史上存在517年。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乾元二年(759)岁末来到成都的,“五载客蜀都,一年居梓州。”(《去蜀》)杜甫在成都及梓州等地居住的时间跨七个年头,实际是五年多。现在,人们谈到杜甫.完全可以不提他的生地(河南巩县)与死所(湖南耒阳),却不能不提到成都。邓小平一生五到草堂.他对家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有到过成都。”杜甫客居蜀地.曾受到了几任成都地方长官不同程度的关心,生活相对安定,一度产生过“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的想法,有点“来了就不想走”的意思。本文专门谈谈杜甫与三任成都地方长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