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认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和方向是争民主、争自由,自由主义是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理论,国民党已经开始向民主政治靠拢;他大力宣传自由主义,在国共斗争中支持国民党,反对共产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文史精华》2010,(11):27-33
胡适毕生喜谈政治,而所言所论又多与实际政治格格不入,鼓吹一生的自由主义主张,势必与国民党一党专制发生冲突。于是,无休无止的论战,几乎耗费了他生命的大多时光,他所孜孜以求的西方民主政治理想,也在口诛笔伐声中被无情湮没。《胡适为何挨了四十年的骂》一文,讲述了大名鼎鼎的胡博士如何走过可悲可叹而又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3.
正共产党曾经讲他是土匪,国民党又把他当成共匪。他既打家劫舍又抗日杀敌,既与共产党为敌,又与国民党作对。当地人说他是侠士,外地人称他为强盗。他叫李松寿,湖南安仁县县志中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匪侠"抗日显身手李松寿,宣统己酉年(1909)出生在湖南安仁县承平乡祠堂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成为孤儿。为了活命,他讨过饭,做过小偷,学过扒手,从小练就了一身胆量。十一二岁时,因犯下偷食宗祠祭品之罪,被李氏族人用铁链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与社会主义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是一次伟大的、爱国的、民主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不仅如毛泽东所评价“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而且就其思想影响来说,已贯串于整个20世纪,并将带进21世纪。民主、科学已成为人类进步的永恒的推动。他的内容将随时代前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发展,而永不过时。胜利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了几十年,两次合作,两次分裂,最后以共产党胜利告终,靠的就是民主二字。共产党高举民主旗帜,以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大…  相似文献   

5.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需要党内(共产党)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而往往不曾提及民主党派这一重要力量。这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缺乏十分了解的政治遗憾。如今,在深入回顾我国建国59周年,改革开放也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历史又一次呼唤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实现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三三制”,为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边区的选举制度保障了边区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真诚合作,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雏形。边区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促进了边区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是如何被破坏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彦 《炎黄春秋》2008,(5):68-72
俄国共产党原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它的“民主”、“社会民主”并非有名无实。后来走向斯大林个人“拥有无限的权力”(列宁语),列宁逝世后,又进而走向个人独断专行,列宁时期党内民主被破坏殆尽。大致勾画它的历史过程,当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罗隆基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个政党:国民党与共产党都曾经不遗余力地争取罗隆基站在自己一方。国民党采用先打后拉的策略,起初是威胁拘禁,派人暗杀,后来又由蒋介石出面,隆重招待,封官许愿,结果却是白费心机。而共产党方面周恩来亲自负责与罗联系,卓有成效地做了许多“团结、教育”工作,促使罗隆基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优礼有加,任其为政务院政务委员,从1956年起兼任森林工业部长,享受四级(高干)…  相似文献   

9.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中苏、中关、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在此交织,极大地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明为经济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暗又不可避免地与中苏、中关、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等纠缠一体,表现为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苏联强占所谓“战利品”,并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又乏道德立场,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实际上,国民党在战后东北所处为两难处境,如何既不失国家与民族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需要高度平衡的政治与外交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问题上,国民党徘徊在谈与不谈之间,前方与后方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又不能恰如其分地协调一致,更因苏联对东北“过度之安全感”,使得国民党无论做出何等让步,苏联总是“猜忌不安”,从而不断制造麻烦。这又使国民党内对苏联的看法分歧不一,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最后的失败结局也就事出必然。  相似文献   

10.
岑沫  黎军 《文史春秋》2008,(6):4-23
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大才子,一部珍贵的历史巨籍《永乐大典》传世,让他永远成为闪耀历史长河的一颗巨星。他少年登科入仕名满天下,却因恃才傲物被朱元璋罢黜出朝;主修史籍巨典备受朱棣恩宠,为天下士子景仰。却因卷入“皇储”之争而遭贬;他满腹经纶、精通礼典,却以身试法,因“违制吊祭”而遭流放,最后又“私谒太子”招来杀身之祸。由于他不幸成为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皇权历史一直对他讳莫如深,一部清修《明史》有意回避他纂修《永乐大典》的人生功业,也隐瞒了他的死因。皇权政治的流弊几乎导致了解缙身世遭遇和人生价值的湮灭。 解缙生平传记不多,他流徙两粤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本文钩沉史实,披露解缙荣辱、跌宕的曲折人生及其寂寞身后的史料,为世人撩开这位旷世大才子谜一般的人生隐秘……  相似文献   

11.
米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是位著名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10月,苏联政府应孙中山的邀请,派他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政治顾问。来华后,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学习苏俄1922年1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列宁在重病中接见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共产党代表张国焘,亲切询问他们:“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以表达他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及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孙中山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涣散、软弱的现状,当相关信息被…  相似文献   

12.
康之国 《史学月刊》2004,(4):125-128
曾琦的政治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共和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思想、国家主义思想、反共思想、反日抗日思想、反对国民党“党治”以及民主宪政思想等。这些思想表现出多层面,既有进步的,又有落后的甚至反动的。为什么他的一生会有这么多且如此复杂的政治思想呢?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弄清其政治思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国民参政会,是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立的、容纳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共议国事的政治组织,曾被称为“民意机关”。它结束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剖析它,有助于认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政治。目  相似文献   

14.
卢获 《文史博览》2006,(2):49-50
1950年6月10日.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被蒋介石当局抓捕并枪决.成为震动台海的一宗政治大血案。谁能想到这个台湾国民党军界的高官竟然是中共地下组织的“密使一号”。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是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特立独行的人,他对自由民主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五四时期他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主张对自由、民主要进行改过后的承受,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内涵及其本质具有一定的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时期,他认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路和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都是不通的路,而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乡村建设之路,表明他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批评与排斥。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奔走国共和谈的过程中,他又热情向往自由民主,并试图为民主建国提供理论基础。从其对中国自由民主之路的艰难探索可以看出,他既向往西方的自由民主,并希望加以创新,又由于其中国文化优越论的立场,使其对于自由民主的普适价值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6.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7.
秦立海 《纵横》2011,(1):18-21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简称“南侨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国民党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共产党毛泽东的做法则大加赞赏,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正确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8.
覃异之,原名侨亲,1913年更名为异知,1928年又改为异之。1907年生于广西省宜山县九渡乡九渡街(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一四九团团长,七十三旅旅长,五十二军参谋长,一九五师师长,青年军二o四师、二0五师师长,第八兵团副司令官兼五十二军军长,南京卫戍副总司令兼江北指挥所主任。他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大”代表。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反帝反封的大革命。他1925年曾加人共产党,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就脱离了共产党组织,不久又到国民党军队任职。在抗日战争中战功卓著,被授予…  相似文献   

19.
白崇禧何许人也?他乃国民党桂系集团代表人物之一。自1923年与李宗仁等在广西组织讨逆军起家,直到1966年逝世于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上,43年的政治生涯中充满了与共产党斗争的故事。1948年,他被蒋介石从国防部长位子上拉下台,到武汉当了华中“剿总”司令,心怀不满,曾秘密派人赴香港与共产党代表潘汉年“谋和”。及至转过年来,他多年的伙伴李宗仁当了“代总统”,司徒雷登答应给18船军火和5000多万美元,其“谋和”的本意毕露,原来是为了能与共产党“隔江而治,平分天厂”。所以,他大谈“可战始可和,能战始能…  相似文献   

20.
中间党派的概念,既从属于“中间派”、“中间集团”或“中间势力”,又不完全等同。在抗战时期,它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定政治组织的总称。他们要求“民主”、“抗日”,对国内政治局势和抗战形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该时期中间党派对国民党蒋介石政治态度的转变作一论述,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