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政坛可以称得上是波谲云诡、跌宕起伏,从辛亥风云、北洋沉浮到全民抗战、国共对决,各派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力图在纵横捭阖的政治拼图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政治在进退失据中曲折发展。以军权政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有位擅长蹭饭的奇人,叫王宠惠。他爱在朋友家混吃混喝,每天风雨无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超一流蹭饭高手。由于蹭饭有术,他的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办法”。  相似文献   

3.
4.
王谦 《文史博览》2005,(3):28-31
石瑛为湖北“三怪”、“三杰”之一,国民党元老,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其抬灵柩的八名中执委之一。他秉性刚直,两袖清风,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5.
6.
张炜 《文史博览》2010,(8):38-39
<正>蒋介石曾两度批示"永远不得叙用"、"永不录用",封杀民国新闻人陈德征。翻开陈德征的历史,竟有"民国第一伟人"的称号,做新闻做到这种地步,岂一个"牛"字了得!蒋介石批示"永远不得叙用"陈德征,浙江浦江人。1923年与胡山源、钱春江创办"弥洒社"并出版《弥  相似文献   

7.
林强 《百年潮》2006,(2):73-74
人物传记的最大价值,不独在于准确、成功地还原传主鲜活的影像,更在于通过厘清传主的经历,提供一个时代的断片,对挂万漏一的正史进行有机的补充,并以传主的言行德性,连接时空,作现实的比照。长篇人物传记《毛泽东称赞的“好人”——贺敏学传奇》(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即是这样一种写作尝试。  相似文献   

8.
1919年,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方略》,是其实施实业建国的真实写照。孙先生在这份被冯玉祥将军称之为“是我们中国唯一的对症药方”的实业计划中,从“交通之开发,商港之开辟,铁路中心及终点的城市建设,水力之发展。设冶铁制钢水泥等工厂,矿业之发展,蒙古,新疆之灌溉。  相似文献   

9.
10.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1,(5):147-149
葛剑雄先生在其所作的《要是世界上只有中》一中(见《学术批评网》),谈到“革”高潮中一位日本小商人与中国做生意而发财的事。这位日本小商人人中国境先高呼“毛主席万岁”,谈生意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胸佩毛主席像章,手持毛主席语录,其对毛主席的热爱表现,比之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也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1.
在民国时期三次“国都论争”中,古都北京的政治形象成为首都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帝制刚被推翻的民国初年,北京虽在政治强力下被定为首都,却被时论普遍定性为“专制巢穴”。20世纪20年代,基于新的政治与社会局势,主张定都南京与北京的双方围绕北京“专制巢穴”形象的建构与消解展开激烈博弈,结果首都南移。抗战胜利前后,北京虽未迎回首都身份,但论争中曾经的建都劣势却被转化为优势,“历史名都”的正面形象基本取代了“专制巢穴”的负面定位。北京形象的衍化是政局、社会环境、个人思想诸要素叠加影响、演变的结果,是其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境遇。  相似文献   

12.
民国那些妾     
有人说:“中国纳妾之制,始于黄帝;而妾之名称,则创自三代。”刚一开始,纳妾还只是少数显贵的特权,降及明朝,律法明确规定,四十岁以上无子者皆可纳妾。清律则将这条限制也给删除,不问是否有子,及男子年龄如何,均许纳妾。于是一时之间,凡家里有点闲钱的,凡原配表示“理解”的,想纳的,都纳了。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湖南文史》2002,(6):55-61
从民国初年到全国解放的近40年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里,派系繁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名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博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4.
1927年7月,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33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柬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卜之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相似文献   

15.
16.
文伯 《炎黄春秋》2005,(6):12-12
古人说,“仁者寿”.今人说,“好人长寿”,“仁者”和“好人”,都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光明磊落,其精神状态多良好,这对人体健康自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仅靠一个“德”字,还是难保长寿的,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好人都是英年早逝了吗?科学的说,人能做到“三净”,才可基本满足长寿的要求。这三净就是:体外净,体内净,心里净。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原罪”,有些作家甚至以此为主题写成小说。其实,“原罪”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文史》2009,(5):42-42
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原罪”,有些作家甚至以此为主题写成小说。其实,“原罪”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三七政变"由樊耀南及拥护他的新进派势力所发起,杨增新的牵制政策导致保守派作为制衡力量卷入其中,两股政治力量对决的结果是金树仁的最终胜出。新疆的政权更迭,为国民政府统合新疆提供了契机,而这场政变实质上是受隐伏于新疆社会深层的现代化革新的欲望所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