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平 《贵阳文史》2008,(4):24-27
胡风与乔冠华最初认识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两人正式建立友谊则是在撤退到重庆以后。胡风还记得,自己与乔冠华的初次见面。那是在一次迎接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的茶会上。这次茶会是由乔冠华出面布置招待的,这时的乔冠华年轻干练,富有活力。不过胡风对此印象不深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乔冠华设法营救胡风。在那大动乱的日子里,乔冠华不顾个人安危,  相似文献   

2.
要当"世界第一"的萧军,显然是被自己的自负误了。在延安时期,萧军和毛泽东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毛泽东欣赏萧军的直率、真诚,曾对人说:"谁说萧军是坏人,我决不信啊。"而在萧军眼里,毛泽东也非常坦诚、风趣、和蔼可亲。两人的谈话总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  相似文献   

3.
张毓茂 《炎黄春秋》2007,(9):50-56,36
我和萧军先生是忘年交。在上一世纪50年代初期有幸拜识先生。那时他正身处逆境,对我这个敢于同他交往的东北小老乡,十分亲切,无话不谈。谈的最多的是关于鲁迅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冉思尧 《江淮文史》2014,(3):104-109
正萧军和王实味都是延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一个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抗")延安分会驻会作家,创作之余还兼任"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和《鲁迅研究丛刊》主编等多项职务;一个供职于延安中央研究院,不到4年便有近200万字的译作面世,包括著名的《政治经济学论丛》、《价值、价格与利润》、《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及20卷本《列宁选集》  相似文献   

5.
方朔 《名人传记》2020,(3):52-55
1956年,在北大读书、时年二十一岁的张硫茂独自拜访在北京家中的萧军,两人一见如故。从结识萧军的第一天起,张毓茂就开始了持续几十年严谨客观的了解和研究,先后撰写了《萧军传》《跋涉者——萧军》,总计六十余万字,发表近百篇论述萧军遭遇或作品的文章,成为研究萧军最权威的专家之一。2019年2月3日,张毓茂在沈阳不幸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和萧军是忘年之交,一生坚守正义,具有独立人格,刚直不阿,是一个当之无愧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萧军,真名刘蔚天,祖籍辽宁省义县,三十年代在东北吉林和哈尔滨等地,曾以田军、萧军和三郎为笔名发表短文与诗词。  相似文献   

7.
张毓茂 《百年潮》2000,(1):45-50
新的红粉知己萧军与萧红离异后,不愿在西安待下去。适逢新疆军阀盛世才为了巩固其在新疆的统治,打着抗日的旗号延揽人才,许多进步人士一时不察其奸,纷纷前往。盛世才原是东北军将领,萧军本来就在东北军中当过下级军  相似文献   

8.
萧军不仅是文坛上的一员宿将,更以了得的拳脚功夫而威名远扬,特别是与张春桥的那场决斗,至今仍被文坛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9.
张毓茂 《百年潮》2000,(5):32-34
一、十年浩劫萧军从东北到北京后,由于刘芝明等人的刁难,不给转“工作关系”,无处领取工资。多亏北京市长彭真同志的关照,把他安排到北京戏曲研究所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萧军毫无思想准备。1966年7月的一天,萧军随同戏曲研究所人员参加北京市文化局系统批斗大会。会议结合批斗文化局的所谓走资派,点了一批据说是被走资派包庇的所谓“牛鬼蛇神”的名字。其中包括戏曲研究所的一些老艺术家。被点名的“牛鬼”们一个一个站起来接受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5,(3):73
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萧军与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有两次论战。在1942年5月2日的座谈会上,针对萧军"政治、军事、文艺是一家,谁也不能领导谁"的"走调"言论,胡乔木第一个站出来反驳:"文艺界需要有组织","归根到底,是党要不要领导文艺,能不能领导文艺的问题。"在5月16日第二次会议上,萧军的发言同样尖锐:"你们共产党现在又开文艺座谈会,又在整风,你们现在整‘三风’,将来有一天会整‘六风’。你们为什么不在10年前就提出来呢?"针  相似文献   

11.
近读当年胡风蒙冤的有关书籍和文章,不禁想到早他八年、遭遇同类冤案的胡风北大同学王实味。两人蒙冤过程虽有不同,但所受劫难的性质和原因,及其给我们的教训,却有许多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12.
胡文化是唐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文化因素条件下的综合。唐朝时期,胡汉民族以极其开放的态势进行频繁地民族交往,以至于胡化、华化风气大起,最后熔于一炉,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唐朝人在饮食、服饰、音乐、绘画等日常生活中受到胡文化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受李唐皇室本身有鲜卑血统、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各级官吏中少数民族官员比例加大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朔 《炎黄春秋》2007,(6):67-72
我的父亲方未艾和作家萧军生前是60年的至交,父亲生前曾写下5万余字的回忆录《我和萧军六十年》,最初发表在《东北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8月第一辑上,后收入辽宁省政协和本溪市政协2004年4月共同出版的《历史珍忆》一书。我作为晚辈,对萧军的一生,别有一番认识和感情。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萧军,真名刘蔚天。三十年代在东北吉林和哈尔滨等地,曾以田军、萧军和三郎为笔名发表短文与诗词。萧军祖籍辽宁省义县,他出身微寒,性格亢爽,从小就富有民族正义感。由于他看不惯辽西农村地主老财的横行霸道,17岁时就从辽西逃往吉林,在当时的吉林督军张作相麾下当兵。由于萧军少年读过两年私垫,喜欢诗文,又能写一手好文章,所以很快就得到他所在的东北陆军第三十四团骑  相似文献   

15.
在《炎黄春秋》上读到关于胡乔木同志的长文,不由想起萧军与他的交往。他们虽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党内“大笔杆子”,经历和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却相交很久,并且很有缘份。1936年在上海,1942年到1944年在延安,1981和1982年在北京,他们曾多次交往。 一、在上海 1934年11月初萧军到了上海,写出了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先生看了原稿非常赞赏,热情地写了序言予以评价。 由于这种“言抗日”的小说国民党当局严禁出版,所以萧军是以“奴隶丛书” 之二(之一是叶紫的《丰收》,之三是萧红的《生死场》),并自费,秘密找私人…  相似文献   

16.
方朔 《湖南文史》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17.
正何干之(1906—1969)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党史专家,早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大军,抗战爆发后长期在根据地从事理论教育,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新中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奠基人。"胡风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在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它以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开场,以斗争"胡风反革命集团"为高潮,以知识界的一个重大错案而落幕,给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留下沉重教训。  相似文献   

18.
方朔 《文史博览》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19.
1985年6月8日,沉冤24载并于几年前才得到初步平反的胡风先生不幸病逝。1988年6月,党中央第三次为胡风平反,这一次胡风才得到彻底的平反,距今已快有15个年头了。  相似文献   

20.
胡风从1923年创编《新蕲春》刊物起,到1985年6月8日(83岁)逝世,60余年(除去坐牢24年)间,先后给国内外近40家出版社、杂志社、报刊社编稿、撰稿和译稿,并组织、创建和指导五六家出版社(书店)、杂志社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