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70周年,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岁月的烟尘无法掩盖真理的光芒,《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对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预测,至今仍然鼓舞着人们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不懈奋斗。回顾《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坚定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一、"幽灵"在欧洲游荡1847年1月的一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的家里接待了从伦敦远道而来的客人约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说的历史科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历史科学是否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这个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高低。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历史科学就会得到繁荣和发展。在这个时候,回顾对新中国建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史  相似文献   

3.
薛红焰 《攀登》2008,27(4):119-12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根本问题认识上的理论贡献。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聚焦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历史就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个方面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把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这部大的历史的本质、规律抽象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的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这就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万千世界只有一门科学,这就是历史科学。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正在通向一个令人鼓舞的未来,这在我们今天已经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使在西方的未来学家眼中,人类的未来也是有希望的。阿尔温·托夫勒那本鼓动性很强的著作《第三次浪潮》,就是一例。然而,这种历史进化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西方,历史进化观念的确立也只是十九世纪的产物。因此,探索一下这一过程,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从而更好地把握住今天。  相似文献   

6.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罗德尼·希尔顿的中世纪:历史主题的探讨》两本著作,从多个领域和角度回顾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及现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立足新形势、新角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目的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史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系等问题,显示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对这些新动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尽管在一些理论问题上,我们的认识与其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刘爽 《史学月刊》2022,(7):9-15
<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基本规律,也为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因而成为人类解放事业的精神动力。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迅速传播,对农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国社会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此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苏联及其他相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占统领地位的思想体系。苏联解体后,尽管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逐渐淡化,但也出现了新的转变:通过反思和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阐释和运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回归,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性和规律性论述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唯物史观对于认识错综复杂的人类历史和当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抒望 《攀登》2001,20(6):10-13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标志着我们将实现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使我们的国家取得新的历史性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新史学通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运用于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之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作出了贡献。该刊通过对一些重要史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倡导辩证的分析方法,提倡历史主义,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正常、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总结《新史学通讯》的成就,对于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和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振羽的一生是战士兼学者的一生。他对党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他所表现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是对创立和发展我国历史科学事业的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吕老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特色。吕老的历史研究坚持了历史唯物论 ,批判了历史唯心论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历史的适用性 ,批判了“中国历史特殊论”和“中国历史停滞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所开创的事业是今天的历史学工作者应尽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1.
吕振羽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治史的最根本特点,就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他的史学致用实践及其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曾起过十分显著的作用,对这一问题作历史回顾和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共“三大”是我党在建党初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也是唯一一次在广东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批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这次大会。中共三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初尝试。回顾中共“三大”的历史贡献和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统购统销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绳 《炎黄春秋》2008,(12):48-54
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直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今天,回顾这一段历史,会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人类满怀希望和憧憬,迎来了新世纪。新世纪的中国将更加开放,更进一步汇入世界历史的潮流,中国人会更加关注“外面的世界”,世界史的“知音”会越来越多。这会对世界史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推动世界史研究向新的高度攀登。在新的世纪里,应该大力加强对20世纪世界史的研究。20世纪是世界的“昨天”,它现在才真正成了“历史”,现在我们才可以站在世纪的高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是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史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中,现代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社会的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回顾中国"十年动乱"的历史,科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既能对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深化全面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又能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对人民负责任的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才能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周岱  何建华 《神州》2014,(5):157-157
<正>刘少奇人民群众观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理论内容,同时为我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1.丰富了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内涵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和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认为人民  相似文献   

18.
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参加过那场伟大抗战的亲历者,正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创造的光辉业绩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这是一段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历史,也是一段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那是多么艰辛的岁月啊,就像是从血里火里滚过来的一样,为了抗  相似文献   

19.
三代农民工     
30年了,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对农民工的历史做一次回顾,尽管这种回顾缺少“文学性”,我觉得依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的伟大的革命家。他在临终前半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召集国民会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他毕生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之际,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仍是十分有益的。一孙中山为召集国民会议的斗争是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倡议而提出来的。1923年初,中国共产党在《向导》杂志中开始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的口号。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对于召集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