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种奇特的画,虽然用的是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但画面上崇山峻岭、密林积雪,却显得更加细腻生动,尤其是传统技法极难表现的云、水,轻盈流动,具有很强的质感。它有油画般的效果,但却又确确实实是普通水墨色彩构成的。的确,这不是普通的中国画,而是中国画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2.
正雪落无声。甚至,无形。似有若无,只感觉润湿扑面,沁入心脾,定睛凝神,却无踪影,如雾,只在远处氤氲。似霰,早已融入呼吸。张掖平山湖的山,就在这样悄无声息的雪中,幻化成了气势磅礴的丹霞。绵延千里,浩瀚无边。这丹霞,这红色的群山,一定是有历史,有故事的。沧桑的容颜,风蚀掉了鲜活的肌肤,留下骨肉和灵魂,似亿万年的时间堆积、压缩。每一座峰都是突兀的,都是等待的姿势,每一块岩石都浸透了风霜雨雪,厚重,苍凉,浓郁。深深浅浅的赭红色,不是华丽  相似文献   

3.
受寒了要喝红糖姜水,上火了用莲心泡茶——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随口都能说出几样中药,自觉不自觉地受用中药带来的好处。可是在现代的眼里,中药似乎已经慢慢被当成了养生调理的补品。  相似文献   

4.
郑庆扬 《收藏家》2006,(11):I0002-I0004
徐国雄先生出生在福建莆田,是一位颇具艺术天赋的青年画家。他在学习阶段重视临摹,细心揣摩前辈大师的精妙技法和创作理念。弱冠之年就授业于北京画院张仁芝先生门下,潜心学习书画。为自己的绘画技术打下扎实基础。早年曾多次举办画展,获得好评。他信奉“阅物多、得景大、取精宏、寄意远”的前哲先见,立志师法自然,走上现实创作的道路。在他坎坷的青春旅途中,遍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醉心于大自然造化的领悟。他的近期新作《暮色》、《五月风》、《翠谷幽景图》等作品,体现了画家善于观察种种生活现象和艺术现象,能够把握时代新意。面对当前现实生存环境的绿色呼唤,他把艺术的眼光聚焦在翠绿的竹杖。他独辟蹊径,营造出一个人胜至妙的绿色氛围,让人感受到一股绿的震撼与激动。  相似文献   

5.
曲卫  徐树春 《旅游纵览》2016,(10):86-93
正如今西部游已成热点,当众多的游客把关注的目光定格在新疆,纷纷涌入吐鲁番和喀纳斯,涌入伊犁草原的时候,可能没有几人能说出天山深处的奎克乌苏石林,尽管那里有许多国内之最、亚洲罕见的石林地貌景观,即使走进与它咫尺之遥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也会与这一处绝美之地失之交臂,因为奎克乌苏石林还略显原始与偏僻,尚未完全掀开神秘的盖头,奎克乌苏石林到底有哪些奇特之处?就让我们走进它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6.
王海鹏 《世界》2005,(4):49-51
没有见到秦三杰老人和他制作的工艺品之前,真不敢相信还有那么多的珠玑散落民间。以前也只是从《核舟记》中,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曾有手工艺人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不过那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而秦三杰老人制作的许多工艺品,尤其是“白菜蝈蝈”令人惊叹。这些蝈蝈,或翠绿,或赭红,它们在翠玉般的白菜上或振翅欲飞,或嬉戏相斗,或孤芳自赏……  相似文献   

7.
《文物天地》2020,(4):38-43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以"美哉自然"为主题(图一),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展示,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信息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种视角来表现来自于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引导公众展开从欣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主动去呵护自然的历程。展览以"宇宙·万象"开篇,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开启观众领略自然之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陈珵 《收藏家》2020,(1):15-20
从19世纪上海开埠,到20世纪中期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间百余年,形成了纷繁多姿的海上画坛。女性画家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中画出绚丽的一笔,成为海派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画家中以吴青霞最具传奇特色,她的一生实际上是海上画坛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地草  自然 《中州今古》2000,(4):19-20
挥舞牧牛鞭忘情家乡田原……名山大川里飞出幅幅惊世之作 今年76岁的崔豫章1924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北20多里的刘庄。那是一片丘陵地,山坡上绿树摇曳,伏牛山下来的溪流绕村而过。童年的崖豫章家境贫寒,他割草、种地、放牛样样干。牧牛原野时,也放牧自己心灵,这使他离开尘世烦忧,身心到了另一境界。”相看两不厌,只有大自然”。陶醉之余,顿生一念:要能把这些美景画下来把它留住,那该多好啊! 他和他的亲友谁也没料到,这一念竟促使他成为当代著名水彩画大师! 上学时,美术是他喜爱的功课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颠沛流…  相似文献   

10.
肖瑛 《神州》2004,(12)
他对大自然山水景物有自己的理解,将多年对此的积蓄、认知一块倾泻出来,激发自己的情感,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使情感在他描绘的景物中突现一种特征,这就是他画中的情调和意境,深邃而又浪漫,亲切而又自然。  相似文献   

11.
阿咪  冯江 《旅游纵览》2013,(8):100-103
冯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委员,生态摄影家,网名"二马兵",湖北武汉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军人家庭,喜爱自驾、摄影. 多年来,冯江自驾走遍国内山山水水,行程一百多万公里,跑烂了3台越野车,曾参加过国内的场地赛和拉力赛,并拍摄了大量的人文风光片.2010年,他开始接触生态摄影,并逐步感受到野生鸟类的拍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在某种意义上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两条主线的交织延伸 ,一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一条是人与人的关系。然而 ,史学家长期忽视前一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历史一度成为史学惟一的主题。虽然这种状况近二十多年来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但意识到史学研究应有生态环境视野的史学工作者依然寥寥可数。实际上 ,人类只有同时处理好上述两类关系 ,才可能有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在科技发达的 2 1世纪 ,SARS尚给人类生活造成如此冲击和影响 ,各类疫情在此前社会中的肆虐状况及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 ,重视和总结以往人类自然灾难史中的经验教训 ,应该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刊编发五位作者的笔谈文章 ,希望有更多的史学同仁关注这一有待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史学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出则繁华,入则宁静,这是人们的新追求。不过,对于大众来说,也许是一种奢望。现在,如果你知道,在距杭州主城区20余公里、离临平主城区仅4公里的地方,就有这样一处人人都可以住得起的佳境,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或者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14.
康佳 《风景名胜》2021,(2):0003-0003
文学和艺术的介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变得更为丰富。艺术以“如画”或者“picturesque”的类比进入自然,指导对自然美的欣赏,“园林如画”也成为这一时期园林鉴赏和创作的一大追求。“picturesque”与“如画”对译,虽源于中西都认同“风景如画”的审美理念,但中西园林却有着不同的“如画”之美,这一点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审美评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旅游纵览》2021,(1):51-54
护飞行动开展以来,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们从小了解野生动物、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培养孩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向公众传播人与动物共享生命之美. 中动协株洲志愿者举办自然教育讲座 2020年11月24日,一场由株洲护鸟营志愿者联合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株洲市林...  相似文献   

16.
汤菁 《风景名胜》2011,(2):90-90
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以及国际旅游中心,是一座现代而且活跃的都市,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丰富历史之后依然保留了城市的生活艺术。尼斯的自然光线是艺术家特别是画家们的创作源泉,城内随处可见的文化遗产即是见证。  相似文献   

17.
正1833-1836年,美国哈德逊河画派鼻祖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专注于完成大型组画——《帝国之进程》。第一幅,天空阴翳,林密山险,科尔名之为"野蛮"(Savage State);第二幅,"阿卡狄亚"或"牧歌"(the Arcadian or Pastoral State),春日初升,碧草茵茵;在第三幅中,夏阳绚烂,广厦辉煌,被称为"帝国之巅"(the Consummation of Empire);第四幅,秋意肃杀,硝烟四起,以"毁灭"(Destruc-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游人到黄龙洞,总喜欢问我们:“定海神针”在哪里?原因就是很多年前,黄龙洞为保护罕见的石笋——“定海神针”这个宝贝,买下1亿元保险。对“定海神针”的投保,可谓是黄龙洞的开山之作。它在迅速提升黄龙洞知名度的同时,还为发展中的中国保险业增添了一个新的险种,也翻开了人类保护自然遗产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正>李猛著,三联书店2015年版。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自然社会,中篇为自然法权,下篇为政治社会。全书考察了现代自然法学派如何从自然状态概念出发,阐述以社会性为核心的人性学说,从而为自由平等的现代个体建构人为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一个道德空间。该书虽为政治哲学著作,但对于考察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历史哲学的发展,理解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向 《人文地理》2020,35(6):9-17,75
自然可以对儿童身心、认同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在2015年后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话题:有关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研究,包括如何让普通的儿童和有特殊照顾需要的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以及影响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社会文化因素;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包括儿童的自然意象、校园自然和户外自然作为教育空间的相关研究;儿童自然情感的研究,包括儿童的自然体验、儿童与自然及中介的关系,自然对儿童情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本文呼吁学界能更多关注中国情境下儿童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