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全集》中所载(阳明)《年谱》、黄绾《阳明先生行状》、钱德洪《讣告同门》诸篇中所记阳明卒故的时日,都是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查陈垣《中西回日历》,可知其对应的公历为1529年1月9日。上海古籍书店1992年版《王阳明全集》的《代序》沈善谋、王凤贤写的《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一文中即是记为1529年1月9日。将阳明卒年记为1529年的,我所见到的还有: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三联书店1997年版);但有的书却把阳明卒年记为1528…  相似文献   

2.
刘瑾上奏朝廷将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后,是否还曾追杀过王阳明。分析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可以得出结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而刘瑾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相似文献   

3.
文史摘     
王阳明史实考辨今人研究阳明学说者多,而于王阳明生平,却颇为忽视,故不少史实仍似是而非,或以讹传讹。经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后得知,导致王阳明贬谪龙场的《气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的“去权奸”三字乃后来所加。贬谪途中,所谓刘瑾派人加害,乃王阳明主观臆测。王阳明由龙场至吉安为庐陵知县,乃正常职务变动,与刘瑾的被殊杀无任何关系。阳明与宁王府关系密切,乃不争的事实,政敌攻击阳明“通濠(宁王)”,固属猜忌,也与阳明平日行事有关。阳明惧内的真实原因,是体弱多病,缺乏生育能力。(方志远文,载《江西师大学报》2003.4)中华文明文化基…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7,(11)
<正>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名人书札》稿本一册,线装,正文由信札原件粘贴装订而成,系上世纪50年代原中国革命博物馆购自西单商场艺美部。封面题签"名人书札第一册",下钤"韩凌云章"白文方印。内有吴大澂、张之洞、陈宝箴、冯光遹、翁同龢等人致盛宣怀信十数通(含盛宣怀去世后孙宝琦写给其家人信一通),信末未署年代,部分署日期。其中吴大澂致盛宣怀四通信札时间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要报告的题目是《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应该属于阳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王阳明的思想很丰富,他在晚年提出的“拔本塞源”论,虽然在当时的王门中颇受重视,但在当代受到的关注较少.所以,我在这里对其“拔本塞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一些梳理,以促进对这一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在一次集会上有人提到《古文观止》里收有王阳明在贵州时写的《象沉记》。我听后暗自一惊,《古文观止》是我喜欢的书,曾经熟读过里面的许多文章,但却对《象沉记》毫无印象。吃惊之余自然是赶快找出书来查阅了,结果大有收获:该书共收入王阳明文章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贬居贵州期间所写的。除了《象沉记》,还有一篇名为《房旅文》,作者抱着极大的同情心,写了来自京师却暴死于“龙场驿”附近的小官吏主仆父子三人。该文写于正德四年。《象沉记骰有注明写作时间,按王阳明滴居贵州的时间推算,当成文于正德二年至五…  相似文献   

7.
阳明学与地方志之间具有多重关联。王阳明认为,“为天下万世而作”的志书不仅具有“考图志以求其山川形势”的地理认知功能,还有“可以观政”的资政属性。受王阳明影响,阳明后学践行以志观政、经世致用的方志观,或在仕宦地,或在家乡,参与明代中后期诸多省志、府志、州志、县志的具体修纂。而流传至今的众多地方志文献,为我们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以“阳明行迹地”为指向的王阳明与各地域文化之间的诸多交涉,尤其为“地域阳明学”的系统梳理与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献。  相似文献   

8.
史海威 《文史天地》2009,(11):43-45
王阳明悟道于贵州,贵州因此而自豪,钻研阳明心学者不少。本文,则让我们认识了军事家的王阳明。  相似文献   

9.
《贵阳文史》2010,(4):42-43
"千古大师"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古今中外。从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全国先后建书院75所传播阳明学说,建祠420所奉祀祭奠王阳明。其中贵州建的书院24所,祠堂2个。阳明学说明代传入日本,后又传至朝鲜和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传入欧美各国。许多国家都在研究阳明学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11.
王艮是王阳明立门弟子之一,他对"良知致"、"淮南格物"和"乐学"等方面均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阳明的心学思想,对王阳明乃至宋明理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波扬东瀛,直至当代还是海内外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对阳明学多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相当活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王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述王阳明学说,仍然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致沈经笙中堂》是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札,写于光绪五年(1879)的农历七月七日。是当时的署四川总督丁宝桢,写给军机大臣、兵部尚书沈桂芬有关洋务和藏务的信札。从这封信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可以了解封建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史鉴今,或许能对我们今天的少数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仲夏,我在贵阳市图书馆馆的“地方文献阅览室”看到一本未正式出版的著述,书名叫《我的故乡闻见录》。此书是手写本的复印件,孤本,署名谭宇文。全书述说了民国时期贵州的一些人事情景,共有30篇。其中有一篇叫《贵州新声律》,  相似文献   

15.
正胡林翼(1812—1861),晚清名臣,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胡林翼家书》,已流传近百年。然而,经笔者考证,这本书是彻头彻尾的伪书!胡林翼家书的两个去向民国十四年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收入《胡林翼家书》一册,署"虞山襟霞阁主编次",内收胡氏自清道光二年(1822)至清咸丰十年(1860)家书88封。其后民国二十三年、民国  相似文献   

16.
浅谈日本阳明学对明治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瑞 《神州》2012,(11):26-26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阳明学受到了先秦孟子心性之学的深刻影响,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在日本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传播、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阳明学;日本阳明学对日本维新变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王阳明(王守仁)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心学从此倡明。明清之际,阳明之学,风靡一时,李贽、黄宗羲等大家,都自认是“王学正宗”。后来扬波海外,传入东赢,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诸人,也极为推崇王学,梁启超称王阳明“是一位豪之上”,说他的学术,“象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遗憾的是,人们但知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却没有充分重视王阳明成道于贵州。其实,“龙场之悟道”,至关紧要,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  相似文献   

18.
高丁 《贵阳文史》2003,(2):50-51
阳明祠于1981年由贵阳市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划定了阳明祠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占地约43,700平方米,包括扶风山(俗称螺蛳山)王阳明先生祠、扶风寺、尹道真先生祠。建筑面积约为4,162平方米,构成现在的扶风山景区。“阳明祠”亦是上述两祠一寺的统称。  相似文献   

19.
《贵阳文史》2010,(4):F0004-F0004
<正>公元1509年夏天,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至龙岗山东洞。这里洞厅宽敞明亮,深得王阳明欢心,将这个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后人皆称此洞为"阳明洞"。在阳明洞山顶,王阳明在当地百姓协助下,盖起一座草屋办起书院,这就是明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三岛毅,字中洲,他与黎庶昌宴集时诗文唱酬,黎庶昌还为三岛的诗加评语,就这样建立起了友好关系①,三岛也与黎庶昌的部下杨守敬和陈矩等有交往②,他还参加过第五代公使李经芳举办的宴集③.黎庶昌是贵州省遵义人,陈矩是贵州省贵筑县(现贵阳市)人.④三岛的诗碑建在贵阳的阳明祠,虽是在黎庶昌回国后的事情,却可以推测王阳明已成了他们之间当然的话题.不过在保存下来的宴集诗里却看不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一方面,在黎庶昌来日前的明治十二年(1879年)里所作的"赠沈梅史,梅史余姚人,曾募乡勇剿毛匪"(《中洲诗稿》卷一)里记述了:因为余姚是王阳明的出身地,所以他把沈梅文比作"姚江又见小阳明".在明治四十年(1907年)"又有"清客朱树藩来问王学,一宿而去,赋此以赠"(《中洲诗稿》卷二)这样的作品.由此可见,王阳明和阳明学已经成了中、日两国人之间的话题.另一方面,谈王阳明和阳明学在举办宴集的场合也许是不太合适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